《朝花夕拾》读后感参考8篇
撰写一篇读后感能够强化小伙伴们对书上所写的领会,好的书籍是可以让我们学习到很多人生哲理的,读后感是我们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体,下面是365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朝花夕拾》读后感参考8篇,感谢您的参阅。
《朝花夕拾》读后感篇1
旧事重提——读《朝花夕拾》有感想想在晨曦中的花朵,那该是何等的娇嫩,再想想夕阳下的花朵,或许没有了清晨的美丽,但也是别有一番意境。《朝花夕拾》,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名字。
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一篇文章了。七年级学习这篇课文时,我真可谓拿出了一百分的精神。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还有鸣蝉、黄蜂、叫天子,至今都记忆犹新。美女蛇的故事,让我不禁也想起小时候外婆所讲的野人婆婆,说是晚上不睡觉的小孩子会招来野人婆婆,要吃小孩子的手指。如今再忆当时睡不着觉害怕的样子,甚是天真。
同先生一样,我在冬天也总是渴盼下雪,一眼望去,无边无际的白色总能让我感到欢喜。与先生不一样的是,现在小伙伴多,拍雪人显得更为有趣,不过偶尔还是能看到有六七岁的小孩子拿着面包屑捕鸟。
鲁迅到了三味书屋,便不能乱问问题了,这与现在是不同的。那时鲁迅的先生博学而又严厉,总是要求他们读书、对课,体现出封建教育对儿童思想的钳制。至于描绣像,我小时候也干过,只是没有像鲁迅先生一样坚持描一大本罢了。
他们都说初中生有三怕,而里面最怕的就是周树人。可是就我而言,对于这位伟大的先生,我有的都是尊敬。他总是用最平淡的语言写出最真切的情感,我想这才叫会写文章吧。就算是讽刺正人君子的《狗·猫·鼠》,也引起了我的共鸣,对于弱小者,我们应该学会同情,而对于暴虐者,绝不能宽恕。而《阿长与》中阿长,则让我想到了奶奶。在我的童年中,奶奶的形象几乎是与阿长一样的,善良、朴实,迷信得很,总是不放心我,唠唠叨叨,却又为我付出很多,愿意到处给我借西游记的小人书。《二十四孝图》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脑海里不由浮现出小时候的晚上,妈妈把我抱在腿上,打开橙色的台灯,给我讲的那些孝敬长辈的故事。尽管那时还不懂,却也知道了孝道的重要。今天再回顾《二十四孝图》,发现有些行为确实太过残忍,封建孝道不懂得顾及晚辈的生死,让人倍感心寒。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的童年也渐行渐远。合上《朝花夕拾》,心底涌出无限对儿时的向往。若时间可以重来,我绝不浪费曾经用来发呆任何一秒。
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环境,不一样的年代,却有一样的留恋,一样的快乐,一样纯真难以忘怀的童年。
《朝花夕拾》读后感篇2
今年寒假我看了鲁迅的《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经典作品。我在寒假里读了这本书,他给我的感触很大。鲁迅的作品能够说是独一无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满是好词佳句的华丽。却更能吸引读者,仿佛在给你讲故事一样。
?朝花夕拾》十分耐人寻味,它反映着封建社会的种种陋习:有写人吃血馒头,吃人肉。人们迷信,古板,缠足,互相欺诈等等都受到了鲁迅强烈的批判,也让我不由得为那些人们感到悲哀。
然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处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
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齐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十分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但是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我十分喜欢鲁迅的《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读后感篇3
是他,让我回忆童年;是他,让我精神焕发;是他,让我留恋难忘。他,就是我国有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与革命家——鲁迅。
他的作品数不胜数,有《彷徨》、《呐喊》、《朝花夕拾》……他的文章抑扬顿挫,他的文章留连忘返,他的文章针针见血。最令我感兴趣的,非《朝花夕拾》莫属。
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处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这正是儿童特有的。曾几何时,我已经远离了童年,进入了少年,每天都在这忙忙碌碌的学习之中,纷纷挠挠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认为自己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有时还做着甜美的童年之梦。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忍俊不禁。我家原属市郊,附近有一大片田野,小时候,总去那里享受着春日的阳光,秋日的清风,还有那片总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小时候,每天一吃完饭嘴都不擦就去邻家串门子,和小伙伴一起去吃豆腐花,一起去田野里玩,时不时还跌进泥坑变出个“小泥人“,采了各式各样的花,又生怕主人找来,就把花藏在树洞里,一会儿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而如今,田野上造起了楼房,我和小伙伴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而如今,因野上了造起了楼房,我和小伙伴们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我仍旧热爱自然,向往自由,无论现在能否实现。这也许就是我和幼年鲁迅的相似之处吧,使我在读过文章后有了这么多感动。
初读鲁迅先生的书就像品一杯淡雅的茶,开始时可能会觉得很平淡,但回味后齿唇间都是余香。初读时,你也许感到有一些不知所云,细想来才能感到其中之真谛,然后便能深深震撼你的心灵。亦如这本《朝花夕拾》,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的是信念。
《朝花夕拾》读后感篇4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我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一切皆是那么充满好奇、充满想象、充满期盼……我流连其中、陶醉其中、快乐其中,眼前不由浮现出一幅幅令人神往的画面……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朝花夕拾》读后感500字。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xx,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此情此景好像是我童年的真实写照。霍然间,年幼的“我”一下子钻进了百花园,不停地拔着何首乌,似乎在寻找着些什么;我仿佛看见“我”为了要带画的《山海经》,在不停地哭着闹着;又仿佛看见“我”缠着长妈妈的衣角,听她讲赤炼蛇的故事……
我的童年,我的梦,我渴望童年生活。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读着读着,
我忽然觉得“我”一下子小了许多,似乎就是隔壁那个贪玩、猎奇、淘气的小男孩,一切皆是那么无拘无束,一切皆是那么放松快乐,一切皆是那么令人向往。
我的童年,我做主,我渴望自由。
读《朝花夕拾》勾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抚今追昔,我倍感童年的珍贵,倍感童年的亲近,倍感童年的快乐。我要带着童年的梦、童年的激情,去奋斗、去飞翔……
《朝花夕拾》读后感篇5
一朵朵花瓣,一缕缕香气,组成了一座花园,它就是《朝花夕拾》。翻开书本,似乎真有一丝香气扑鼻而来。读完这本书,我不禁对鲁迅先生产生了一种敬佩之情:他是这样的大胆,敢于批判,勇于反对,看似赞美的句子实际上是在辛辣地嘲讽,见解独特,开创了我国白话小说的先河,不愧是伟大的文学家。
读了这本书,我对书中的人物感受最深的是阿长。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粗俗的劳动妇女,但她很热心肠,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没有心机,像所有人一样希望自己一生平安。我很喜欢阿长,她会讲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她很和蔼,很大方。还有衍太太,我也是对她印象深刻。鲁迅先生对衍太太的描写表面上是赞美,实质上却是嘲讽和不满。衍太太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妇人,这种人是最令人们厌恶的。
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在百草园中的欢乐游戏和美丽景色令我向往羡慕,在三味书屋里的枯燥学习和没有自由又使我对他们产生了同情。那时候的孩子们只能死读书,我们这一代相比起他们,是幸福多了的。
这本书中最引起我的共鸣的文章是《五猖会》。鲁迅先生在小时候那么向往五猖会,父亲却要求他背书,使他一点也不快乐。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相同的经历,鲁迅先生真切地道出了我们的心声,我认为家长们真应该看看这篇文章,看看我们孩子的心声,反省反省自己。
鲁迅先生从自己亲历的生活感受中赞美了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封建旧俗进行了深刻的揭露、讽刺和批判,对爱国知识分子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给予深深同情并充满愤慨,对胸怀博大的异国老师,则充满敬佩之情。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太多屈辱的历史,而如今,在祖国繁荣富强的今天,身为未来栋梁的我们,怎能不努力呢?
让我们一同拾起鲁迅先生记忆中的花瓣,了解旧中国的弊端,并为了中国更加强大而奋斗!
《朝花夕拾》读后感篇6
但是,美好的时间总是短暂的,年少的他,被父母送到了私塾去,是因为什么鲁迅不知道,他知道的,只有他将跟他那些可爱的花鸟鱼虫说“ade!”
就这样开始了他乏味的私塾生活,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要他读的书越来越多,对对子也从三言渐渐加到了七言,少年鲁迅的心里未免有些愤愤不平,本来我应该在树荫底下大口吃西瓜的,现在却坐在这间大牢笼里,读那些长的细胳膊细腿,让人一看就烦的课文?!于是,为了填满他自己的心里不平,于是想方设法的钻空子,找时机,以便能出去折腊梅、寻蝉蜕、玩甲套、描绣像,但玩不了多长时间,就被先生用眼睛给瞪回来了。然后在牢笼里继续念书。
这简直就是一个恶性循环!把本应该玩耍的孩童送到牢笼里去读书,用那些陈词滥调来消磨孩子们的天性!难道家长们都认为家里出来个只会读书的书呆子是一件可喜可贺事吗?难道家长们都认为他们是学习的机器吗?儿童时代已经远去,留在他们心里的只有深深的遗憾,难道这种结果是做父母所想要的结果吗?!
坐在那里,看着头顶上不知被缩小了多少倍的天空,孩子们心里怎么想?他们可能会嘲笑自己,“呐,我可真像只青蛙,井底之蛙。”也可能会愤怒“我不是呆在笼子里的鸟!”可没办法,自古有道“父命难为”或“母命难为”就算是再不情愿,也得硬着头皮读,所有的孩子都渴望自由,过分的束缚,只能让他们变得痛苦不堪,超过他们所能承受的负荷而已。
所以,请给他们点自由,然他们做回真正的自己。
当迷雾笼罩了这片土地,将本该正确的事情扭曲。
所有的所有,一切的一切······
那一刻,我听见了鲁迅先生心里的声音,“中国,醒来吧·······”
《朝花夕拾》读后感篇7
最近我看了一本散文书——《朝花夕拾》,这是鲁迅写的一本从童年到青年心历路程的一本回忆性散文,共十篇。书中有回忆,有批判,有嘲笑,它使其中的韵味更加丰厚,而且显示了鲁迅关怀现实的一面,更展现了最真实的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生于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鲁迅”是他第一次发表白话小说时的笔名。这一笔名根据鲁迅自己陈述的理由有三点:其一,他的母亲姓鲁;其二,周与鲁是同姓之国;其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童年时期的鲁迅阅读了大量的古书与古诗。在“三味书屋”里,师从寿镜吾先生。在此期间,他接触了大量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为鲁迅后来的文学创作积累了大量素材。鲁迅的少年时期,家道中落,鲁迅通过切实的感受感到了社会的残忍和冷酷。1902年,他东渡日本,在东京进了预备学校。
鲁迅一生著述丰富,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阿长与》等文章就写于鲁迅在厦门大学的时期。
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在封建社会下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她真诚善良,给鲁迅买他心心念念的《山海经》,是鲁迅笔下一个温暖善良的角色。在《五猖会》中,鲁迅塑造的父亲的形象似乎不近人情,强迫孩子背书,摧残孩子的天性,揭示了封建家长制对孩子的压制。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时的一位老师,他正直热忱,不歧视同学,热心关注鲁迅的学业,一直激励着鲁迅勇往直前。
?朝花夕拾》以平和,舒缓的笔调为我们娓娓道来了鲁迅从童年到青年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家乡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亲朋师友的怀念,批判了当时黑暗迂腐的社会环境,给予了对现实的深切思考。从这些文章中透视着清末民初时期的生活画面,了解了当时的社会面貌,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朝花夕拾》读后感篇8
?朝花夕拾》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散文集,刚听说要读朝花夕拾时我的内心对它是带着一丝抵触的,因为很多人都说看不懂。但直到我读完这本书后我才发现这本书非常的好,是对当时的中国社会的讽刺,以及对当时愚昧麻木的普通中国老百姓的呐喊。如其中提到长妈妈,鲁迅是对长妈妈十分怀念的,比如她为鲁迅买的书,但有时鲁迅却瞧不起她,是因为她的愚昧,笃信鬼神,十分的迷信,这是当时广大中国劳动人民的缩影,因为他们的生活困苦,所以不得不把精神寄托在神灵上来得到心灵上的安慰,这跟鲁迅先生的《故乡》中所描绘的闰土也是一样的。
还有一篇我记忆比较深的是关于鲁迅先生对于猫的看法,这是一篇讽刺意味很浓的杂文,作者通过形象的比喻,猫,鼠,狗介质不同的人,讽刺意味十足。是对当时的学术界的批评,也是对白话文的倡议,是我最为喜爱的一篇文章。
还有一篇就是在我们语文书上的藤野先生,是记录鲁迅先生在日本仙台学医事的事情,作者讲述了当时清国留学生在外国被欺辱,称为低能儿,并遭到无辜的排遣,嫁祸,冤枉,同时塑造了一位医学老师藤野先生,他对人公正,为人真诚,正直,深受鲁迅先生的喜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的严厉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生命感悟,让我们一起去领悟,去了解那段历史,那个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