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6篇
制定教案是提高我们教学质量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教案是老师为了顺利开展教学事先编写的文字材料,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2.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下围棋吗?
呈现下围棋的画面,介绍有关围棋赛的事例(或战绩)。让学生观察棋盘结构。使学生了解到:围棋的棋盘面由纵横19道线交叉组成。引出问题:“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19×19。
二、探讨计算方法
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9×19。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2.组织交流。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3.师生评议。教师展示三种计算的方法。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例如:估算的方法能很快算出大约有400个交叉点,但它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要求。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夸赞学生:能用刚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并且,能正确解决乘的过程中的进位问题。你们真棒!
三、练习
1.尝试练习。
用竖式计算第65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可以让几个组的学生做前2道,另几个组的学生做后2道题。
完成计算后,组织交流。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笔算过程的了解。
2.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根据班上出现错题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请学生订正错题。请学生注意: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四、总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哪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篇2
(一)教材说明
1.本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包括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等内容。其中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学习的重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学习的直接认知基础。同时,本单元的内容又是后面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重要基础。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图文生动形象,富有生活情趣。
(2)内容真实、丰富,具有现实性。
(3)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4)重视数学知识的。
(二)教学提示
1.注意发挥主题图和情景图的作用
2.重视学生对计算方法的自主探索
3.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三)各节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估算
本小节安排了4个例题,包括两位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等内容。可用3课时完成教学。
单元主体图:通过体育馆的环境及设施,唤起学生回忆,激起学生学习的心理需要。
例1:教材通过利用主题图的资源,再次出现算体育馆a区座位有多少个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引出48×10后,重在理解48×10可以怎样算。
例2:主要是学习口算一个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在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会口算48×10的基础上,继续学习25×30的口算方法,体现口算方法的多样化。
例3: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让学生明确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既可以利用例2所学的口算方法,还可以直接口算一位数乘一位数(表内乘法),再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
例4: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本小节安排了3个例题,包括不进位乘法和进位乘法等内容。
例1:从生活情境中引出算式,探索多种计算方法和理解笔算乘法的算理等3个层次进行编排的。探索12×14的`算法,教材提示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来探索。再次是理解算理,用竖式计算12×14明确第2步计算的积中的“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则是学生理解的重点和难点,
例2:用两只青蛙的对话情景引出算式,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方面对进一步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并在次基础上算法。
例3:一方面是强化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进位意识,另一方面是乘法的验算。教材中没有明确地提出验算的要求,而是用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乘一次的方法来验证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发现规律
例1:通过情景图和表格,一方面能清楚地看出行驶时间发生变化,引起行驶的路程的变化,让学生从这种变化中去发现规律。
例2:是杨辉三角的运用,一方面让学生仔细观察已给出的4排数,去发现其中隐含的规律;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像图中同学们讨论填数和说说第4至7排分别怎样填数,既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
例1:以学生的春游活动为线索,通过用车的辆数和每车装的人数来计算参加春游的人数。教材引导学生先从情景图中去提取信息,再凭借已有知识经验用“每辆车的人数×用车的辆数”的方法去思考并解决问题。最后提出“还可以怎样算?”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例2:以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堆放物体的方法为例,让学生算出这样一堆饮料有多少听。本题是运用等差数列求和的数学方法解决。
例3:是乘法的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教材中的苹果重量的估算方法仅是其中的一种方法,广柑的重量怎样估算可以完全由学生自己选择方法。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篇3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第二课时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59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四第7~8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在积极参与和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重点难点:
会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能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各是多少吗?
39、74、68、99、17、44
2、下列算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么想的?
28×4
62×7
89×7
12×8
37×3
81×6
二、亲身经历,探索新知
1、出示例题2的主体图。
引导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叙述一下主体图向我们提供了有关多媒体教师里的哪些信息?
2、教学例题2。
教师:根据画面的内容,口头编一道应用题。
出示例题2:多媒体教室一共有18排,每排22个座位,现在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
(1)教师:这一道题只要我们判断多媒体教师能否坐得下350名同学,因此不用大家计算,只要估一估就可以了,大家想应什么方法估算?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2)汇报:要判断350名学生能否坐得下,必须估算出多媒体教室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方法一:18≈20 22≈20 20×20=40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二:18≈20 22×20=44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三:22≈20 18×20=36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小结:大家根据已学在估算知识,想出了三种方法,通过这一道我们知道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3)总结出估算的方法
估算时,先把两位数看成最接近它的整十数,然后再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完成教科书第59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清题意,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讲评。 提问:你是怎么估算的。
2、完成教科书第61页练习十四的第7题。
(1)引导学生观察图,说说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2)独立完成,将估算结果写在课堂本上。然后教师讲评。
3、完成教科书第61页练习十四的第8题。
(1)理解题意,根据题目画面的内容说说从“学生已经种了93棵树苗”中,你可得到什么信息?
(2)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篇4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学生通过前面学习不进位的笔算乘法,初步了解了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理解笔算的算理。本课教学进位的,是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学情分析
“数的运算”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意志、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学生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计算能力是每个公民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彩笔问题,经历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在口算乘法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掌握其数学学习方法。
3、在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用一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要与十位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画面:学校买了一些彩色笔要奖给数学竞赛获奖的同学,每盒彩色笔24枝。
2、让学生观察情景图,了解图中的数学信息,并根据画面情景提出问题,自己尝试解答。
3、全班交流,进行互评。
学生可能提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这时就可以沿着这个问题导入新课的学习。如果没有,教师也参加活动,提出问题。
比如:10盒一共多少枝?20盒呢?学生口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导入例题,猜测得数。
再问:如果买了12盒呢?学生独立猜测,并记录结果。
二、主动探索,验证结果。
怎么验证你猜测的结果是否正确?(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应该计算出结果)
1、教学24×12的算法。
(1)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独立思考解法,并用算式表示出来。(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解答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
(2)明晰计算思路,汇报交流,体验算法多样化。(在电脑上展示学生的算法)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其它小组要认真听,及时补充。(学生的方法里可能有用竖式的方法,如果没有,还需要老师继续引导。)
(3)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
(4)统一认识,确定最简便的方法,引导学生试写成竖式。
(5)针对出现的情况讨论,关键处教师点拨,让学生领悟计算方法。
比如,讨论大头蛙提出的问题:这个“4”为什么写在十位上呢?(看竖式)
明确:因数12十位上的“1”乘24个位上的“4”得4个十,所以4要写在积的十位上。
(6)练习:如果买了23盒呢?请一名学生板演,其它在本上做。
(7)师生共同归纳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2、反馈练习,巩固知识。第39页练一练的第2小题。练习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三、识应用,扩展思维。
1、第39页练一练的第1、3小题。
2、趣味练习。11x1112x1213x13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嘛?和同学说说吧!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教科书第46页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景里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正确熟练地计算。
2、在探究算法中,让学生与他人交流,享受独立思考后发表自己见解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
3、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树立应用数学意识。
4、让学生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 口算(指名说得数并说出怎样口算的)
11×5= 110×5= 110×50=
30×20= 30×200= 300×20=
2、笔算:
24×4= 39×2=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十位……,哪一位上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二、揭题示标
学习目标:会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
探究新知
1、出示课本46页例1的情境图
(1)学生观察:你收集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2)要算一共买了多少本书,该怎么列式呢?(14×12)为什么用乘法计算?该怎样计算呢?
2.我们一起来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46页例1,看图看文字并填空,重点看笔算过程。思考:
1、笔算14×12时,先用第二个因数()位上的()去乘14,得数的末位和()位对齐。
2、再用()位上的()去乘14,得数的末位和()位对齐。
3、最后把()和()加起来。
(5分钟后回答问题)
3.让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学,独立自考,尝试解决。
4.小组汇报,边板书边讲解
师生共同分析14乘12的笔算方法
1 4
× 1 2
2 8 ……….14×2 的积
1 4 0 ………14×10的积
1 6 8 ………14×12的积
说明:在把两个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8加0,0只起占位作用,为了方便,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把0擦去。
5.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用第二个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积的末位就写在那一位的下面;
(3)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合作提升
课件演示笔算的 过程(兵教兵)
老师还有一个疑问:十位上的1和14相乘的积的末位数4为什么要和十位对齐呢?
(140中的4是十位上的1和个位上的4相乘得出的结果,是4个十,所以和十位对齐。)
四.巩固应用
1. 23×13= 33×21=
2. 啄木鸟治病。
2 2 31 3 4
╳ 4 3 ╳ 1 3 ╳ 1 2
6 6 9 3 6 8
8 8 1 3 3 4
1 5 4 2 2 3 4 0 8
( ) ( ) ( )
五、总结解惑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学会了什么?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用第二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因数,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积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积加起来。
六、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
1 4 × 1 2 =168(本)
1 4
× 1 2
2 8 ……1 4 × 2的积
1 4 ……1 4 × 1 0的积
1 6 8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63例1(不进位)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经历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过程,理解其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
2、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感受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及合作意识。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体会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纸、秒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1、小朋友们,今天和大家一起去新华书店逛逛(出示新华书店门口图片)
2、在出发之前我们先来一个热身练习,口算:
13+3=
11+2=
21+2=
13+30=
11+40=
21+30=
390+39=
440+22=
630+42=
学生练习纸上完成,利用课件集体校对
3、看来大家都作了充分的准备,让我们一起进入书店吧。(出示书店一角)
二、探索新知
(在课件播放的同时,出示小红买书的情景)
1、从图上你得到了哪些信息?(生观察得出:小红买《上下五千年》,一套书有12本,每本24元)谁知道小红在为什么问题而苦苦思索着呢?(课件“?”)生答:一共要付多少钱?”(课件出示对话框)
2、谁会列出算式?(生列式:24+12=)
3、揭题:
从这个算式中谁知道我们将学习什么新知识?两位数乘两位数(板书课题)
4、估算:
师:现在有这样的四个答案(课件出示)a:274元b:72元,c:258元,d:288元,你觉得哪个答案肯定是错误的?为什么?(生说着各种理由,a:从积的个位考虑;b:从积的位数考虑;c、d无法确定)
师:c、d无法确定该怎么办呢?那我们就一起来试着算一算吧!
5、独立尝试计算
教师巡视指导,特别关注学困生,想好的小朋友可以和同桌之间或者前后桌之间相互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6、全班交流、展示方法
学情预设:方法1:12分成10和2,24+10=240,24+2=48,240+48=288
方法2:24分成4+6,4+12=48,6+48=288
方法3:12拆成2+6,24+2+6=288。
这里的24实际上表示什么?(板书24个10)这个“240”是由谁相乘得到的?(板书:24+10=240)明明是240怎么只写24?4为什么写在十位上?(4乘1个十等于4个十,十位上的4就表示4个十)用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24的时候,要把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同意这样说的请把掌声送给他(个位的0可以不写)那揭示答案:所以d答案才是正确的,师板书完成答句:小红一共要付288元。
7、请板演错误的学生反思自己的错误原因:你现在觉得自己错在哪里?
师:找到了错误的原因,相信下次你肯定不会出现同样的错误。
8、沟通横式和竖式之间的联系
问:笔算和刚才的第一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吗?24+10在24+12这个算式中其实算出的是什么?竖式是我们的基本计算方法。
9、方法优化:刚才小朋友们想了这么多种方法,你最欣赏哪一种方法?为什么?(笔算简便、不容易错)师: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笔算》(补充板书)
10、谁能把这种方法再来说一说,(生说师重新板书)
11、快乐小尝试(分4组,每组2题,完成自己本组的题目后,可以向其他组题目挑战,最后我们来比一比哪一组胜利的小朋友最多):
a、33+31=
b、11+25=
c、32+12=
d、22+14=
21+34=
23+32=
22+33=
12+22=
请该组的学生上台扮演,其他组当裁判:
1、书写规范;
2、计算正确;
3、提出相应的意见
三、巩固提升
1、师:小红顺利地买到了书。可是粗心的小明和他的几个朋友还没有买到书,这是怎么回事呢?(课件显示:改错题)
小明:22+23=110(元)小亮:41+21=661(元)小刚:34+12=516(元)(抄错题目)
2、师:通过大家的帮忙,各自都买到了满意的图书。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和顾客朋友,新华书店的经理准备购买一批新书,这是他刚刚下的订单,你能帮助经理算一算各需要多少钱吗?(课件显示:一批新书的订单:
名称单价
(元)数量
(本)金额
(元)
?小房子》2241
?勇气》1214
?爱的教育》2911
?爱心树》1332
?小房子》
?勇气》
?爱的教育》《爱心树》
3、购买一批新书后,现在书店有文学类32本,故事类是文学类的11倍,故事类有多少本?
(机动)
4、据统计,书店上午卖出42本,平均每本书的12元,上午一共卖了多少钱?
5、计算大比拼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解决了那么多的问题,最后我们来一个计算大比拼,敢不敢挑战?)
比赛规则:
①在规定的2分钟时间内完成,比一比谁的速度快,精确度高
②通过计算,发现什么规律?
11+11=
61+11=
81+11=
25+11=
运用规律,随机挑战,学生口答,课件出示题目,如:71+11=、63+11=、18+11=、33+11=、44+11=、53+11=、35+11=……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哪些收获?在计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五、板书设计:
24+10=240(元)
24+2=48(元)
240+48=288(元)
24+12=288(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