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篇
为了做好新学期的教学工作,那么是时候来制定一份教案了,教案在起草的时候,教师肯定要强调与时俱进,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4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4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
1、本单元教材内容
例1.认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平行和垂直。
例2.学习画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例3.学习画平行线,理解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例1.把四边形分类,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例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梯形的各部分名称。
2、重难点、关键
重点: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难点:画垂线、画平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关键:加强作图的训练和指导,重视作图能力的培养。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进一步体会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课时划分
6课时
(1)垂直与平行 3课时左右
(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3课时左右
4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p8例5及"做一做";练习二中的第3-6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千米的认识,知道长度单位在实际中的应用。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2.难点:长度单位间简单的计算。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
1、填空
1千米=()米
1000米=()千米
4米=()分米
1分米=()厘米
6厘米=()毫米
500毫米=()分米
二、导学阶段;
1、教学例5:
出示例5:
3千米=()米
出示问题:
1千米是多少米?
3千米是几个1000米?
谁知道例5的空格里应填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出示:5000米=()千米
问:多少米是1千米?5000米是几个1000米?空格里填几?
做"做一做"中的题目。
师:题里给出的两个条件单位名称一样吗?你是怎么想的.?
三、巩固练习
练习二中的第3-6`题。
1、第3题独立完成。
2、第4题
独立完成。指名说说推理过程。
3、第5题
说说图意再独立做。
5、第6题小组讨论,全班反馈。
板书设计:
千米和米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3千米=3000米
5000米=5千米
教学后记:
4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3
单元教学内容:
第6—13页(比一比)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这几个局部,按知识间具有的内在联系,将第二单元分为丙个局部:一局部是比多少,另一局部是比长短和比高矮,这样化分是为了突出长短和高矮之间的内在联系,比长短是在水平面上比的,而比高矮是在垂直面上比的,但它们的方法是相通的,是相同数学思想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可以说,比高矮是比长短教学的延续。本单元体现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为全册教材开了个好头,因为一方面让同学感受到了数学与社会生活的的密切联系,知道数学是有用的知识,对发生亲切感,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刚入学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并且本单元在编排上还具有开放性和发明性的特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还要给同学发明合作与交流的机会,给了同学充沛的学习自主权,同时还体现了比较方法多样化的特点,鼓励同学采用自身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比较。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同学会比多少、比长短和比高矮,掌握自身认为适用的比较方法,知道多少,长短和高矮是比出来的。
2、通过同学操作、观察等活动,培养同学观察、操作、语言表达和收集处置信息的能力。
3、在与他人合作中获得胜利的体验,初步形成合作交流的意识。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曰常生活的联系。
单元重、难点:|
1、学会运用自身认为适用的比较方法培养同学观察、操作、语言表达和处置信息的能力。
2、初步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
单元课时布置:
约2课时
1、比多少………………………………1课时
2、比长短、比高矮………………………………1课时
4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利用情境图动手摆小棒,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法则。
(2)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发现法。
教学准备:
第14页例3图、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1)笔算下列各题。
25+42= 36+21= 24+35=
(2)指名回答,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35+37
①尝试计算。
②汇报交流,请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③竖式算法。
学生尝试竖式计算。提问:从哪位加起?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应该怎样写?
④比较总结
例3和上节课的两道计算题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2)反馈练习。
教材第14页“做一做”。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积累提高
(1)森林医生,改正竖式中的错误。
(2)列式计算。
(3)完成教材练习二第4题。
四、 总结提升
在做进位加法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例3:35+37=72
3 5个位和个位对齐相同数位对齐
+ 31 7十位和十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5+2=7
7 2满十向十位进1
4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
幻灯、挂图、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和饮料吗?今天我们一起去买一些饮料,希望大家帮帮老师。
二、探索新知
1、请学生独立思考,先自己结合买饮料这个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小组中说一说各自的想法,解释各自的估算过程。
3、汇报算法
(1)一箱饮料大约70元,两箱饮料大约140元。
(2)一箱饮料超过60元,两箱饮料就超过100元,但不到200元。
4、学生独自解决共花了多少钱?。
5、小组内交流各自算法。
6、汇报算法
(1)243 = 72(元) 722 = 144(元)
(2) 2432
=(? ) 2
= (? )(元)
三、拓展应用
1、1547 12586 10245
2、估计你们学校大约有多少人?
3、哪道题的得数大?画。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
012346789 ( )
4、 1568 36912
32 + 173 (15 + 35) 6
5187 10525
5、我每分大约打41个字
(1)小明5分能打多少个字?
(2)一篇稿件共325个字,5分后还剩多少个字每打完?
(3)再打3分,能打完这篇稿件吗?
6、杨树168棵,今年种的松树是杨树的5倍。
(1)今年钟松树多少棵?
(2)杨树和松树共有多少棵?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
作业本上的作业。
4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6
运用现实物体引入新知。
谈话:我们已学过求长方形的周长,下面,我们一起讨论怎样求正方形的周长?(出示地砖一块)
二、探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①出示情境:同学们又在教室的地板上铺上了许多鲜艳的泡沫地板,你们看,每块地板都是什么形状的呢?(正方形)
②出示数学信息:每边的长都是60厘米,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③学生独立思考:怎样计算每块正方形地板的周长?
④讨论交流:60+60+60+60=240(厘米)
(60+60)2=240(厘米)
604=240(厘米)
⑤回答问题:每块地板的周长是240厘米。
⑥小结: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有时间的话,可以解决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
三、练习反馈,巩固提高
1. 先测量,再计算各图形的周长。(让学生通过思考,找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必要条件,再准确测量,正确计算。)
2. 淘气将两块泡沫地板拼在了一起(如图),你能算出这个图形的周长吗?
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602+60)2=360(cm)
6032=360(cm)
6042―602=360(cm)
606=360(cm)
3. 用16根小棒摆出不同的长方形,能摆出几种?写出它们的长和宽。(以小棒根数为单位)(四人一组,把各种形状的图形都摆出来)
提问:这些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一样长)
为什么?(都是用16根小棒摆成的)
4. 游戏:找朋友(周长相等的图形是朋友)
老师依次出示(a)、(b)、(c)号图形,学生从(1)~(7)号图形中找到和老师出示的图形周长相等的图形,用手势表示图形的编号。
四、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1.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 教科书51页实践活动:先估计,再测量黑板面、数学书封面、自己鞋底等周围学习生活用品各面的周长。
3. 课后分组测量并计算学校一个篮球场的周长。(可以使用目测、步测、工具测量等各种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