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送教活动心得体会5篇
写心得体会之前一定要把自己经历的事情和感想预先在脑海中过一遍,在记录心得体会的过程中,我们的情感一定很丰富,以下是好美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下乡送教活动心得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
下乡送教活动心得体会篇1
日前,南靖县名师工作室送教下乡到我校,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这次听课学习,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听张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张老师淡定自若,气定神闲,一步一步把学生注意引到课堂中来,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浪花,她不仅让学生陶醉,更让听课的老师们连声赞叹,这样的功底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
纵观整堂课程教学,始终紧抓住教学重难点,善于创设各种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是一大亮点。她那扎实的教学功底,精湛的教学艺术,富有激情的教学仪表,无不让我叹服。赞叹之余是深深的反思:为什么学生在课堂上是这样的乐此不疲?名师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魅力?
一、课前准备充分,吃透教材。
张老师有着扎实的教学功底,能深入研究教材,分析教材,把知识很好地融入设计的教学之中。像我这样的新老师,很迫切需要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熟悉教材,在课堂上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重难点展开。
二、驾驭课堂教学能力强。
张老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适合学情的教学环节。每位老师都有自已的教学风格,但“教无定法”原则告诉我们应以实际出发,精心设计符合学情的教学环节,会让你很好的驾驭课堂教学。
三、师生互动。
传统教学方式注重“讲”忽略了“学”,容易使整堂课死气沉沉。而在这节课上,我看到了师生互动,名师注重调动课堂学习氛围,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这种乐学的过程中,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课堂内容。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想一想一名教师在学校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就意味着将有大量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凝聚。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我们自身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我们也只有将课堂教学当作人生中的生命经历,去享受、去充实,才会将课堂教学当作学生的生命经历,自觉地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这段生命经历。
走近名师,学习名师扎实的理论功底、深厚的文化积淀、开阔的教育视野、精湛的教学能力及永不满足的超越精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我们要有水滴石穿的精神,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坚持不懈,缩短与名师的差距。
我感到在这短短的1天时间里,让我近距离地接触了名师,聆听名师的示范课,从中我领略到每个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他们所设计的学习情景,绚丽多彩,贴近学生的生活,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学习,取长补短。
下乡送教活动心得体会篇2
首先很庆幸自己有机会参加这次培训,学到很多有用的经验,使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少走弯路。同时,通过这次培训,解开了许多工作中的迷惑。
在上午,是尊敬的谢所长为我们讲解在数学课堂中如何教学。谢所长是特级教师,经验丰富,平易近人,和蔼和亲。他讲话特别有条理,一字一句,非常严谨。不愧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数学老师。他说了一个故事,我印象特别深刻。他问我们,如果教室里飞进一只鸟你会怎么办?有的老师会把鸟赶走,然后要求学生在继续认真听课。那么学生真的能够认真听课吗?我看未必,学生一定还在刚才的事情中没有走出来。那作为老师应该怎么做呢?老师不能粗暴的这样解决问题,小鸟飞进教室打扰学生上课,老师可以幽默的说下“你看小鸟都来听课了,你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认真的听课呢?其实,我们在课堂中,我们要考虑学生的感受,学生是非常单纯的,他们热爱自然,对生活充满热情。老师既要教学生知识,也要教学生价值观生活观。引导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下午,我们听了曾老师对新版教材的分析,从中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新教材与老教材想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一些知识点的编排顺序跟以往不同。曾老师还将了很多在教学中的方法,让我受益匪浅。
总之,因为这次培训,我学会了很多。
下乡送教活动心得体会篇3
4月10日我有幸参加了县教研室组织的送教下乡教研活动。观摩了两位老师的精彩展示,让我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了解。无论是古诗诵读、还是阅读教学,每一节课都让我有所感悟,有所收获。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一、诵读的技巧、角色的把握到位。
无论是《画风》还是《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位执教老师声情并茂的诵读深深地打动了我,在她们诵读的字里行间中蕴含着的是深厚的语言表达技巧与综合行为的艺术魅力。在李玉梅老师《山中与幽人对酌》的诵读中,我被诗人李白和幽居朋友随心所欲、不拘礼节的人生态度所感染。
二、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在《山中与幽人对酌》一诗中,李老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教学设计朴实、简单,以读为主线,设计了初读—品读这样的环节,让学生反复地接触诗文,从读准字音、读顺诗文到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思考,体现了阅读训练的层次性。在读中让学生亲历感知、感悟和体验。同样左老师教学条理清楚,学案设计合理,教学目的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语言文字训练扎实,值得借鉴的地方真是很多很多。
三、评价语言的收获。
无论是李老师还是左老师,两位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适时、到位,语言丰富,我记下了这些美丽的语言:没关系,老师相信你行孩子们真棒;孩子们,你们一定是最棒的;你的声音真好听,我喜欢;你读得真好……这些激励的语言没有任何浮夸之气,听起来顺耳、自然,连我都觉得内心深受鼓舞、激励,别说孩子了。在以后自己的课堂上,也要让我的学生感受到这样的语言。
总之,这次听课学习,让我在欣赏别人精彩的同时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课前认真解读教材,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流程;课后认真反思,坚持写好教学后记;多看书学习,多做笔记,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业务水平。争取成为一名让学生、家长和自己都满意的研究型教师。
下乡送教活动心得体会篇4
有幸参加为期四个月的小学数学国培班的学习,又是收获满满,感动满满。从开班典礼到每个月的听课磨课;从专家指导到返岗实践;从分班研讨到团队合作……一路艰辛一路歌,虽然快要面临着结束,但我想这不是结束而是另外一种开始!下面仅谈谈自己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模式是入格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此我想把这个法解释为模式。无论什么样的课都得有个模式,上英语课就有英语味,上数学课就有数学味,虽然学科是相通的,但从细处来讲却又千差万别。听曹老师的课让我领略到了放手也是一种爱,知道了数学课上要给足孩子足够思考和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听易老师的课让我明白了上数学课得有猜想、验证和结论这样环环相扣;听欧阳老师的点评让我欣赏到了数学也是一种美,体会到了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不是随意地几句口语表达,也不是自己想怎么上就怎么上。也想到了自己的数学课堂,虽然有时也合乎数学课的模式但是有些时候也是缺斤短两要么就是直接进入新授环节省略了导入,须不知好的导入课就成功了一半。有时候前面环节完成的不错,可是到了最后的提升总结环节却是草草收场,没有了课堂的升华,这也不是一节完整的课。思考我以后的课堂要做到有头有尾,数学课要上出数学课该有的模式。
二、磨课是升格
?扇形的面积》这堂课易老师首先在自己学校磨课就有三次,到上公开课再到第二天的磨课再公开,我们在坐的每一位老师都看到了她的成长;我们都深切地体会到了她的辛勤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我们也感受到了易老师的课堂用语更加简洁而精确,她的课堂驾驭能力越来越强。与其在下面听几十节课倒不如这样上一堂课,这样来的更加有价值。突然想起了桃花江小学他们的磨课环节,有的老师为了参加学校的桃花杯竞赛,磨课有的有上十次,正是有了这样的磕磕碰碰,修修改改才有了桃花江老师的辉煌与成就。对于青年教师来说磨课是必不可少的,是提升自我锻炼自我的必经之路。
三、模样是风格
经历了模式、磨课的沉淀之后,等待你的就是有模有样。每位老师都得有自己的范,也就是形成自己的风格。我们听别人的课,有时候听到好的教学手段回去之后运用到自己的课堂那还只能算是模仿,而我们要在自己平常的教学中,结合自身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慢慢的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课堂模式,并让其不断精炼和提升就会成为一种模范课堂,从而使其成为自己的风格。而这样的教学风格是别人所不能复制和照搬的,是有教师自我特色的。我想这条道路光明而又艰辛,我们需要不断地努力摸索和坚持,成为像欧阳老师那样的明师。
虽然培训有时占用的是休息时间,但是我们却乐此不疲,让我们在学习中去感悟去成长去超越,或许结束是另一种开始!
下乡送教活动心得体会篇5
5月8日龙岩市杨小兵名师工作室及连城县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工作室在连城县庙前小学举行送教下乡活动。此次活动以同题异构的课题研讨模式安排了六节课,由市名师工作室和县骨干工作室六名教师分别执教《恐龙的灭绝》《习作:假如我会变》《走进田园 热爱家乡》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及杨小兵老师的专题讲座《好课是怎样炼成的》,活动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课题研讨意义。
虽然此次活动没能全程参加,但根据杨小兵老师的安排,活动前工作室每个成员都参与相关课题的备课工作,撰写了教学设计。刚接到任务时,心里很是纠结,活动以同题异构的备课模式,又和本校的陈淑贞老师同个课题,那么如何能做到把握教材到位,又能编写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设计呢?我着实有些伤脑筋,下载现成的肯定是不行,自己一时也没有什么思路,但任务总要完成,于是静下心找来书本,细细品读习作要求,联系本组课文,先对此次的习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经过一番思考和研读,我认为这次习作应该在变字做文章,然而怎么变?变什么?变之后要做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反复在脑海中萦绕,特别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何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这些问题更是我教学设计中要突破的地方。联系我们工作室的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便思考如何借助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以此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参考了一些优秀课例后,结合了自己的思考,便完成了教学设计,匆忙上交。
后来,室友陈淑贞老师因担任此次活动任务,便在学校进行了多次试上,我和学校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参与了她的磨课过程,他们给予了我们许多宝贵的意见。在此过程中,我和她一起成长,一起收获,也发现自己先前的教学设计很是粗浅,有些甚至是纸上谈兵,很多设计感觉很理想,但实际操作起来有一定的距离,并没能达到自己的预期效果。
回想这一段的备课过程,我经历着,学习着,收获着。我从心底里感谢杨小兵老师,感谢工作室这个平台,让我认识并走近这么多热情智慧的语文老师。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感受到很多。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更让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如:有时会以学校工作忙碌为借口而懈怠,不能勤于反思,也懒于动笔……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常常反思自己的不足,缩短差距,不断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