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正与反的读后感5篇
在读后感中,我们可以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想法,不受拘束地表达内心的感受,每本书都是一次心灵的冒险,读后感是我们与书中世界的心灵对话,下面是365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关于正与反的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关于正与反的读后感篇1
?西游记》是一本浪漫主义长篇章回体神魔小说,讲述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一路斩妖除魔,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师徒四人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了真经。我细细地品味他们的经历和磨难,读懂了许多道理。
唐僧是这个西天取经团的主导人。在取经途中,他多次上当受骗,尽管孙悟空一劝再劝,可他总是不听,结果屡次被妖怪捉走。比如在尸魔三戏唐三藏那一回,唐僧一而再,再而三地相信幻化成人的白骨精,最后还把孙悟空赶走了,结果差点被白骨精吃掉。这正体现了他作为佛家人一贯的特性慈悲为怀。
唐僧既有佛家人的慈悲为怀,又有着一般人难有的坚持不懈的特性。在取经途中,唐僧多少次遭遇磨难,猪八戒多少次想着散伙回高老庄,可是每次唐僧都会坚持不懈,继续拉着取经团去取经,最终他们取得了真经。
唐僧,他有许多的优点,也有许多的缺点。他经常不听本领高强、实话实说的孙悟空的意见,却总是护着好吃懒做、阿谀奉承的猪八戒。孙悟空说那是妖怪,唐僧就半信半疑,但是,当猪八戒一开口,唐僧就相信了!比如在火云洞力战红孩儿那一回,孙悟空说了多少句话,都被唐僧反驳了,而猪八戒只说了一句话,唐僧就相信并付诸行动了!真是可叹又可气呀!
在生活中,很多人并不能象唐僧一样坚持不懈地努力完成一件事,而是碰到一点困难就半途而废。我们需要学习唐僧的心地善良和坚持努力,不过,我们也需要一双识人的慧眼去明辨是非,摒弃唐僧的混淆黑白。
关于正与反的读后感篇2
暑期,爸爸给我买了一本《昆虫记》,我非常喜欢,书中介绍了各种昆虫的习性,我被书中内容深深吸引,也学习和掌握了一些昆虫的喜好及生存方式,同时也让我找到了对付害虫的方法。
?昆虫记》总共有105页,共22篇,一共介绍了19种昆虫。书中让我最感兴趣的昆虫有蝗虫、唱歌的蝉、狼蛛;让我最害怕的是朗格多克蝎子、斑纹蜂、黄蜂。
从翻开书页的那一刻起,我被作者带进了昆虫的世界,也向往着有一天能够成为昆虫家,去探访这神奇的大自然。以前总问爸爸蝉为什么一直“知了,知了”的叫?蚂蚁为什么不停的搬运食物?蟋蟀为什么一直快乐的唱着歌,还能蹦那么高?蜜蜂为什么会采蜜?马蜂为什么蜇人那么痛?屎壳郎为什么总是滚着圆圆的粪便走?这本书里让我找到了答案,也知道了原来屎壳郎叫蜣螂;原来蚂蚁里面也有爆脾气的红蚂蚁;原来青菜里的毛毛虫也能变成美丽的蝴蝶;原来个别种类的蜘蛛也是有毒的,也能将人毒死。
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神奇大自然的敬畏,也告诉我们地球很大,物种很多,我们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去发现、去追寻、去研究、去学习,往往能从其中得到启发,从而发明创造。
关于正与反的读后感篇3
《三国演义》这本书,我不知已经看了多少遍了。今年暑假,我又重新拾起了它,因为每一次阅读,都能得到不同的收获。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历史性的长篇小说。作者是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他所写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的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小说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时期吴、蜀、魏三国之间的斗争和兴亡的一系列故事。这些故事十分精彩,其中有我最喜欢的几个故事:过五关,斩六将、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华容道、三顾茅庐、桃园结义……
书中刻画了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它描写的主要人物有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诸葛亮、周瑜、鲁肃等,这些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周瑜的“胸怀狭窄、忌才好胜”,诸葛亮的“料敌如神、指挥若定”、刘备为“复兴汉室,复兴天下”而战、关羽“威风凛凛,智勇双全”、赵云“赤胆忠心,骁勇善战”……但我最喜欢的两个英雄是诸葛亮和赵云。
诸葛亮是一个忠臣,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谋,非常善于用计:“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和“空城计”……赵云对刘备也十分忠心,骁勇善战,在“单骑救阿斗”中,赵云自己一个人杀了魏国好几个猛将,为自己和小阿斗开出了一条血路,最后他们都回到刘备身边了。
读完了这本书, 我懂得了做人要心胸开阔,做事要顾全大局,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还要刻苦学习,立志做一个学识渊博、智勇双全的人,成为国家的栋梁!
关于正与反的读后感篇4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所著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文章所记述的大多是他少年时期所经历的事。书中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人物之一就是陪伴鲁迅成长的保姆阿长。
起初,我对阿长的印象并不是很好。她愚昧无知,思想刻板保守,繁文缛节却一套套。
但在读了后面的故事之后,我却改变了对她的看法。那时,少年鲁迅因为听了远房叔祖的介绍而对《山海经》迷恋不已,可却求之不得。我读到这里,心里叹息不已,看来这要成为一个遗憾了。但在之后,书中写道“阿长放假回到她的家乡,回来时兴冲冲地把一部木印的'《山海经》递到我手上。”我不禁感慨:阿长对少年鲁迅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关爱,才会将他的愿望放在心上日日挂怀,要知道,阿长可是一字不识,连《山海经》都说成《三哼经》的啊。
我不禁想起了我的外婆,她与阿长极为相似,思想刻板保守。每次放寒假回到老家,在大年初一的晚上十一点钟都要带着我赶到古寺去拜佛。那个时候,我正是最想睡觉的时候,往往哈欠连天,所以总在心里暗暗埋怨:为什么要带我来拜佛?仅仅是为了一个好兆头,就让我在困意连连时赶过来?也未免太古板了吧。所以我越来越不喜欢外婆,听她说什么都觉得厌烦,与鲁迅对长妈妈之前的情感很相似。
但在那件事情发生之后,我却彻彻底底地改变了对外婆的看法。
我曾经很想吃一种水果,什么名字早已忘记,是一种金黄的水果,跟杨桃很像。我是从一个国外回来的亲戚口中知道的。那个时候不懂事,所以便日思夜想着。我央求妈妈去帮我找这种水果,他们去了很多市场,都不见踪影。再之后,我跟父母去了一趟外婆家,一进门,就发现,摆在桌上的五六个那种水果。我不知道年迈的外婆是如何买到这水果的,也不知道她到底跑了多少次,到底跑了多少路,我只记得,那时我的心里暖暖的。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对外婆有过埋怨了。因为我明白她的那份心意与阿长对待鲁迅很是相同,是我心中永远的阿长!
关于正与反的读后感篇5
上个星期,我又看完了一本书,叫《一千零一夜》。
书中,我认识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例如著名的阿里巴巴、辛巴达、渔夫……故事中的辛巴达,被困在一座荒岛上,看到了一座白色的圆顶建筑,在跟前却被神鹰钓扔下了悬崖。
看到了一只蟒蛇,在瞪着他,可他却没有像别人那样慌张,并且非常冷静。
他想起一个传说,那就是:无法到下山采集钻石的时候就宰掉牲畜,等鹰把占满了钻石的牲畜尸体捡起来飞向山顶时,他们就四处大喊,因受到惊吓就会掉走,人们就可以趁机找到钻石。”辛巴达就用这种方式上去了。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知道遇到困难,不能慌张,要冷静,总会有办法的。
还有机智多谋的渔夫。故事中,他捞到了一个瓶子,打开一看是魔鬼。魔鬼一出来就说:“我杀了你。”
渔夫被吓到了,问:“为什么?”魔鬼解释说:“前300年谁救了我,我就保他荣华富贵。100年后又没人救我,我就发誓谁救了我,我就要杀了他。”
渔夫突然心中有了一个想法,开始哄骗魔鬼,让他钻进了瓶子,最后盖住他揪进了海里。
这个告诉告诉我们,恩将仇报没有好结果,毕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渔夫和辛巴达,那种临危不乱的本事,这也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看完书,我觉得,我只要学习他们的'那种临危不乱的能力,会对我平常的生活有莫大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