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的绿读后感6篇
写读后感是一种思考的机会,我们可以深入思考书中的主题、道德和价值观,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探讨书中的主题,理解作者的用意,这有助于我们提升文学鉴赏能力,365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西湖的绿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西湖的绿读后感篇1
西湖民间故事是早先住在西湖边上的人,因为不知道怎么叫,通过神化和想象编造出来的神话故事,它们在作者的笔下被描写得活灵活现,有的可爱,有的凶狠,有的聪明,还有的很笨呐。
这本书最有名要算《白娘子》了。故事中,一条白蛇和一只乌龟在西湖底下修炼了一千年,白蛇因为脖子长而吃到了吕洞宾的汤圆,加了一千年的功力,成了一个漂亮的姑娘。路上她救了青蛇,并和她做了姐妹。后来白蛇和许仙结婚了,好景不长,法海用雷峰塔压住了白娘子。青蛇逃去山中修炼,最后打败了法海,救出了白蛇,我觉的这个故事里是没有好和坏的,法海他觉得人跟妖是不能在一起的,所以把白蛇压在了雷峰塔里,许仙是一个凡人,根本不知道怎么去管神仙所以他相信了法海,白蛇是在帮助许仙,小青是要报答白蛇的救命之恩才去打败法海,所以我觉得都是可以原谅的。
有些时候爸,妈去饭店会点一盘葱包桧的点心。我一直觉得这名字怪,不知道什么意思。这次我看到关于它的传说了,传说奸臣秦桧杀死了岳飞,百姓都很恨他。有天晚上,开油条店的人开大饼店的人讲到秦桧都非常恨他。开大饼店的人灵机一动拿了一点面,做成了一个面男人,是秦桧,又拿了一点面,做了一个面女人,是秦桧的老婆。他把两个面人卷进大饼里炸,成了葱包桧。后来,人们觉得吃了即解恨,味道也不差,就流传开去,成了杭州的一道名点心。
这个故事让我觉得好人人们一定会记住,坏人老百姓也会有自己的方式去恨他们。
这样有意思的故事有很多,如《石香炉》、《金牛湖》,还有《玉泉》、《飞来峰》等等,去看看,去走走去了解更多美丽西湖的故事。
西湖的绿读后感篇2
寒假里,我读完了《西湖民间故事》这本书。一开始,我对这本书并没有什么期待,我读过很多中外儿童文学名著,看过很多绘本,心里暗暗想:民间故事一定是老掉牙,土掉渣,师命难违,只能读咯……
一拿起书,我就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书本的封面上书名旁边写着“郭沫若”,可是封面的中间又写着“杭州市文化局编”,这本书的作者究竟是谁啊?我跑去问妈妈。妈妈说:“你这个问题问得真好!民间故事是指流传在老百姓中间的故事,它们通过一代一代的人口耳相传才得以保存和流传,这本书里的故事是‘杭州市文化局’的工作人员收集了流传在我们杭州一代的民间故事,把它们编成了一本书——《西湖民间故事》,而郭沫若先生应该是题写了书名的人。”通过妈妈一解释,我心中的疑团就烟消云散了。
我把这本书读了两遍。我觉得民间故事的主旋律是“惩恶扬善”既赞扬让世界太平、人们情感亲密的美好情感,又抨击、讽刺有权有势但是贪财、暴力的官员、财主、恶霸。但是官员中也有深受百姓爱戴的父母官,如清正廉洁为老百姓着想的苏东坡、白居易等等。在这些故事中,记录了很多西湖边的名胜古迹的来历,也介绍了古时候我们这一代的风土人情。读了这本书,就像从现在穿越到古时候,当时的生活环境和人物言行如明镜般清澈透明地反映出来,真是应了那句话:“民间故事就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民间故事里最吸引我的就是神奇的想象。飞来峰竟然是一座山峰飞过来压塌了村庄,而镇住这魔性的山峰只要在山上造几个罗汉像,这样的“四两镇千斤”的想象,大概也只有故事里才可能发生。再说《运木古井》吧!济公和尚念念咒语,一口平常的水井里就源源不断冒出木料来,而且不沾一滴水。运完了木头,小和尚打起来的井水还是干干净净,没有一点儿杂质。我真想到净慈的古井边去看个究竟,我也想学着济公和尚的样子念念咒语,让木头再冒出来。
民间故事的神奇想象,让很多灾难不再可怕,让很多困难得到轻松的解决方法,让人得到勇气,收到鼓舞,这也许就是民间故事深受老百姓喜爱的原因吧!他们虽然生活中受苦受难受压迫,但总觉得会有神秘的力量会帮助他们,会有美好的结局在等待他们,所以就不会伤心绝望了。
你知道吗?《西游记》、《水浒传》这样的古典名著里的部分内容,也曾经以民间故事的形式传说了很长时间,然后在被作者经过自己的需要进行编排、组合和创造,才成为不朽之作呢!我们都说西湖是天上的明珠落入凡间,而我要说:“西湖民间故事就是散落在民间的一颗颗珍珠,虽然不像明珠那么闪耀,但温润感人!”
西湖的绿读后感篇3
今年暑假我看了很多好看的书,我最喜欢看的是《西湖民间故事》。这本书讲述的是关于杭州美丽西湖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是由许多小故事汇集而成的。我最喜欢看的有《明珠》、《飞来峰》、《运木古井》和《油炸桧》。它是一本让人受益匪浅的好书。
?明珠》的故事讲述了古时候,住在天河东边的玉龙和住在天河西边的金凤一起出去觅食,偶然间,发现了一块金光闪闪的石头,玉龙和金凤决定把它磨成一颗珠子,于是他俩开始不辞辛苦地把那块石头磨啊磨!过了一年又一年,他俩终于把那块石头磨成了珠子!可是好景不长,贪心的王母娘娘知道后叫人偷走了珠子,当玉龙和金凤发现后,十分伤心。有一天玉龙和金凤突然发现天空中射下一束既美丽又耀眼的光芒,他俩这才知道是王母娘娘偷了自己的宝珠!玉龙和金凤急忙飞上天,三个人你争我抢,可是一个不小心宝珠竟然掉了下去,宝珠一落地就变成了美丽的西湖,玉龙和金凤都不想离开宝珠,便变成了山,天天守着宝珠。看了这篇故事让我知道了杭州西湖的来历,也被玉龙和金凤那不屈不饶的精神所感动,这种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
其他的很多故事象《白公堤》、《飞来峰》、《一线天》、《玉泉》让我知道了这些西湖名胜古迹的由来。《火烧净慈寺》、《古井运木》、《济颠匿池》讲述了灵隐寺高僧济颠和尚的故事。《豆腐桥》、《华家池》、《望仙桥》、《梅花碑》这些有趣的地名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蚕花娘子》、《鸡笼山竹》、《鲁妹造伞》、《打乌蛇》、《画扇判案》是关于杭州丝绸、绸伞、张小泉剪刀、杭州纸扇的来历。
这本书最后的十六张老照片,让我看到了杭州这几十年来巨大的变化,现在的杭州西湖环境整洁、绿树成荫、热闹繁华,游人如织,和以前那破旧冷清的杭州景点真是天壤之别啊!这本书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开阔了我的眼界,让我了解了自己家乡杭州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典故,也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西湖民间故事》真是一本很不错的神话故事书,建议同学们都去看一看哦!
西湖的绿读后感篇4
喜欢看书可是我的爱好,暑假里我读了好些书:《草房子》、《山羊不吃草》、《我要做好孩子》、《西湖民间故事》,其中留给我印象最深、自己最喜欢看的要算《西湖民间故事》了。
这是一本讲述有关我们家乡杭州美丽西湖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它由许多的小故事汇集而成,从西湖的神话由来、流传很久的许仙白娘子与法海和尚、灵隐飞来峰的来历,一直到历史上苏东坡、白居易、岳飞、秦桧、乾隆这些真实的人物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所有这一切娓娓道来,一下子就把我带进了神话的传说世界,让我沉浸在无限的想象空间中。仿佛那些故事真的就像发生在昨天,发生在我的身边,感觉用自己的小手就能轻轻触碰到故事中的那些人,那种感觉真是太奇妙了!
书结尾十四张泛黄的老照片格外醒目,那是很久以前西湖景色的写照,静静地述说着历史巨大的变迁。今天的西湖美景与之相比有着天壤之别,往日破旧冷清的模样早就被整洁的环境、熙攘的人群、来往的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的情景所取代,西湖已经成为全世界人们向往的天堂,印证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
我爱我的家乡——杭州,更喜欢美丽的西湖,那些民间故事就像是给西湖披上了一层神秘的白纱,等待着我们去揭开她真实的容颜。《西湖民间故事》这本书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开阔了我的眼界,还让我更多地了解自己家乡的风情,真是一举多得的好书。
西湖的绿读后感篇5
不知不觉,微冷瑟缩的空气提醒着秋天的到来。我想起几年前秋天的那个夜晚,我和朋友漫步在公路上的场景。还是高中生的我们对于未来的憧憬,来往的车灯和天上的月光映照在我们稚嫩的脸上。而今我已独自离川六年,每一年的秋季,我仍能感受到那透过衣襟的微凉之意,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秋意的感受似乎仍未改变。
秋日的清晨,稀薄的云朵漂浮在暗青色的天边,来自天际的阳光似乎比别的季节更加干净清澈。迎面而来的空气,将树梢上摇摇欲坠的秋叶和微微带有露珠草坪的凉意,从口鼻带到肺里,秋的味道是微冷的。
秋雨斜斜的落下,温柔的打在脸上,却也带着丝丝寒凉。梧桐树下夹杂着细雨连绵,直到黄昏,滴落地下,滴滴答答,正应了李清照那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晚来风急,秋叶飘落了淡淡的愁绪,也许是思念的气息,却不知是谁把记忆丟在了风中,化作一只只美丽的叶蝶,舞出了渐渐老去的时光。秋是一个多愁的季节。
秋虫啾啾的叫声给夜平添了几分静谧,躺在床上,听着天空飞机的轰隆,路上汽车的穿行不绝。从窗户传来的些许凉意让人不自觉深深的嗅了嗅这寒凉,我喜欢在这样的夜里读书,感受夜风从身上拂过的凉意,翻书的声音让人觉得静极了,我压低呼吸,静静的感受书中的世界。此刻,秋是孤独的,但并不寂寞。
西湖的绿读后感篇6
前两天我读了语文四年级下册同步阅读教材《百合花开》中的一至四课,其中对《西湖的绿》这篇文章最为喜爱。
通过读这篇文章可以看出作者在观察上尤为细致,他从西湖的各种各样的绿到观鱼港的另一种绿,每一种绿都写得那样细腻,那样生动,如有的绿的发黑有的绿的发蓝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只是一个绿字,竟也写出了因绿而使各景点呈现出的的不同气势,仿佛让我们也融身到了那些绿中,也徜徉在西湖的美景之中。
我从没有去过西湖,但读了这篇文章让我感觉到自己好像也到西湖游了一趟,亲眼看到了西湖的绿。我想之所以有这种感受,最大的原因就是作者的文章写得美仑美奂,精辟的用词,优美的句子,文章还运用了比喻、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不难看出,作者将自己对杭州西湖的喜爱真正融入到了文章之中。
读了这么美的文章,再联想到平时自己写作文,即使观察到了事物的各个方面,在写时也只是三两句话就完事,即使知道有些好词、好句在文章中能用上,但也不会灵活运用,不象在《西湖的绿》中,作者就引用了我们上学期所学的苏东坡的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是我目前在写作文中最欠缺的。
学习了这篇文章,我想,在今后写作文时我也应该把心沉下来,用心观察事物,学他人之长,补已之短,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