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与法观后感7篇
观后感可以让我更深入地思考电影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一份优质的观后感可以让拓宽我们的思想认知,下面是365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公民与法观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公民与法观后感篇1
一滴水给树木以生机,给沙漠以希望,给人类以生存但是没有水,这一切将会是怎样呢……
俗话说,"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没有水就不能生存和生活,没有水经济和社会就不能发展。说起来,地球的储水量是很丰富的,共有14.5亿立方千米之多。但是其中海水却占了97.2%,陆地淡水仅占2.8%,面与人类生活最密切的江河、淡水湖和浅层地下水等淡水,又仅占淡水储量的0.34%。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数量极有限的淡水,正越来越多地受到污染。据科学界估计,全世界有半数以上的国家和地区缺乏饮用水,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目前已有70%,即17亿人喝不上清洁水,世界已有将近80%人口受到水荒的威胁。我国人均淡水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属于缺水国家。,全国已有300多个城市缺水,已有29%的人正在饮用不良水,其中已有7000万人正在饮用高氟水。每年因缺水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00多亿元,因水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更达400多亿元。大量事实告诉我们,水已不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来水”,任意使用,随便浪费;而是水越来越紧缺,越来越珍贵。
在我们身边,不珍惜水资源的事情时有发生。一天,我从美术教室走出来,顿时,一个不好的情景映入了我的眼帘:有人故意把水龙头弄坏,洁白清澈的水“哗哗”地流淌,有如大地母亲的血在流失,我心里非常气愤。还有,有的同学故意把水管戳破,然后用喷出的水洒人取乐,我真没想到,会有这么不文明的学生。前几天,我们年级卫生间里有一个水龙头没有拧紧,很多人若无其事地从哪儿经过,连水龙头都不看一眼,就在这时,一个四年级的小朋友跑了过来,把龙头拧紧了。有时我们会发现厕所里自来水哗哗的任意留走,真是让人心疼。
水是生命的基础,它不仅关系到人类生活的质量,还影响到人类的生存能力。我们必须增强水的危机意识,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资源。亲爱的朋友们,为了我们共同的生存家园,为了明天的碧水蓝天,请伸出你的双手,从你我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好好珍惜每一滴水!
公民与法观后感篇2
一、普通人断案不比精英断案差,英美法系的法庭陪审团制度有其科学性与合理性。
影片中,一群未经过法律专业训练的12个普通公民,就能判断刑事案件的事实,这就是英美法系的法庭陪审团制度。美国举世瞩目的黑人棒球运动员辛普森杀妻案被判无罪,就是法庭陪审团认定的无罪。我国是法庭陪审员制度,虽然一字之差,但效果天壤之别。
我国的刑事案件的事实由法院(经过法律专业训练的精英或一二个法庭陪审员)认定,但仍然冤假错案不断,近几年涌现出来的呼格、赵作海等冤假错案即可证明这一点。
由此可见,精英断案比普通人(法庭陪审团)断案高明不到哪里去,有些案件凭普通人的良心就可以断案,正如影片中的8号法庭陪审员坚持无罪的观点为,就是他就认为一个20出头的小伙子被判死刑,是不是要慎重些,再讨论讨论,这就是良心。断案方面,精英的良心不会比普通人的良心好到哪里去,甚至有些时候表现更差。
英美法系的法庭陪审团制度就是普通人断案,让更多有良心的人去判断案件事实,值得我国法庭陪审员制度去借鉴,一两个法庭陪审员太少,又摆脱不了陪而不审、陪衬的尴尬现实。
二、影片结尾处8号法庭陪审员回去取检察官证,立显检察官正义、求真的高大上形象,殊不知这与现实中的`形象相去甚远。这实为画蛇添足的拍马之景。
三、影片中坐过冤狱的法庭陪审员一句话,印象深刻,送给现在的公检法人员铭刻于心,这句话是:“万分之一的错误,对于一个当事人来说,那就是百分之百的灾难”。
公民与法观后感篇3
电影里有句台词很喜欢,他们听不见。几位模拟陪审员反复在说你说你的,他们听不见。是的,生活中我们也一样,这部电影折射着社会各行各业的每个人。我们卑微的活着,别人听不见你的声音。有人会听见,他们听见的是他们想听见的声音,而这又违背了你的初衷。
电影以政法大学组织模拟法庭辩护审判以及家长陪审团为切入点,故事以怀疑富二代杀害生父案件分析为主线,从电影开头十二位评审员中只有一位认为富二代无罪到电影快结束时只有一位坚持有罪再到最后全员举手表决一致认为无罪的大逆转。从影片中每个人都会从不同角度去还原到现实。我看到的是每一位评审员背后的故事。我们太平凡,所以从不张扬,就像王小波太太李银河写传记时所说。她说,我觉得自己没有经历不凡的年代,也没有任何非凡的.成就,所以一直不曾想去写自己的故事。可是在她读了一位也是有平凡人生的作家写的传记后,她改变了想法。她说,原来平凡的生活也可以写的很精彩。对啊,每个人的故事都那么不同,想法见解也会各执一词,可是这恰恰是我们自己啊,我们与别人不一样。
十二公民确实值得一看,电影的主题也值得引发思考。中国教育自古就有少数服从多数,随大流等。我们缺少的是反证思维,换个角度思考的魄力。我们会跟大多数人一样,该上学上学,该工作工作,该结婚结婚,却不会去试着说服别人我有不同的活法。有些时候我们总是人云亦云,不会真正给自己时间深入冥想,也不会真正找到自己的方向。看见别人下海捞金,你也就奋不顾身前去;看见别人创业致富,也每日坐着创业梦。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我们都该去认真思考每一个决定,一定用足够的理由说服自己这样选择的意义,而不是别人这样所以我也这样。电影诠释了对每一位生命的尊重。事情不分大小,说大就大,说小也小,关键是我们自身的态度。看电影也是看生活,或回忆,或遐想,这也是生活本身。
公民与法观后感篇4
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我们却用它寻找光明。
故事和十二怒汉差不多,只不过这个是一个富二代杀父,比起十二怒汉,十二公民是发生在中国的,他更能反应社会的那些问题。
看完后其实最先想到的便是看客这一形象,他们虽然在讨论中,但一开始其实都是看客。无知迷茫,按照网上的那些就下定论,想当然,不去深入思考。就像是是被人捏住了脖子的鸭子,高高抬起头仿佛对这件事高度关心高度有见解,可实际确实麻木的去关心罢了。这不单单是影评中的几个人,这的的确确是这种社会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身边。键盘侠喷子这种我们熟悉的词汇便是最好的证明。中国人直到现在,骨子里还是麻木的。社会舆论,人肉,以及你肯定在大街上见过,出了车祸一团人在旁边看着,议论纷纷,却没点实际的。8号则不同,或许,我们做不到他那样,但至少我们不该就随舆论,就妄下定论,一件事往往可能并不是表面想的那样。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也必有可怜之点,所以事情只有看到它背后所藏的,才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其实故事很简单,无非是8号一个个说服其他人。但是这进程中的每一个人都那么的'耐人寻味。他们都是这个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的投影。3号,反抗到最后的那一个,其实看得出最后他已经明白自己错了,那个富二代也许真的不是凶手,但他不举手,为什么?他身上是有问题,但是什么导致了这个问题?现代社会的孩子,的确是有他说的那种问题,所以他也就自然认为富二代也是如此,因为那是普遍现象。独生子女自私,狂妄自大,这应该才是问题的本源。
这部影片无情的揭露了我们所处的社会形形色色的问题,但与此同时,其实也显示出了人的积极向上的那一面。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个5号,混混,但他知道什么是善良。
这个世界有光明的地方就一定会有黑暗,就算知道这样的追求是无休无止的,我们依然要选择勿忘初心。
公民与法观后感篇5
在电影《十二公民》里,故事发生在一所政法大学里,补考学生家长组成了一个12人的陪审团来审理一桩社会上饱受争议的“20岁富二代弑父”案。这些人来自社会不同阶层,有医生、房地产商、保安、教授、保险推销等。第一轮投票,在所有的人证物证都看似指向富二代有罪时,11人认定其有罪。但随着线索逐一被讨论。疑点出现,陪审员们渐渐放下偏见和固化的思维,最终认定富二代无罪。
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倒不如说它是一幕话剧,整部片子几乎是在一间房间内拍摄完成,靠着演员的动作、表情和话语来撑起每一个血肉鲜明、有代表性的中国公民。影片中12个人的言行表现反射出了当下中国社会心态中所有最危险的情绪。贫富差距、地域歧视、公平正义、明哲保身......,那些在所有喧嚣的社会新闻背后所能体察到的情绪,在这部电影中都有了夸张化的呈现。在观影的过程中也是我在不断树立自己法律意识和纠正认识事物态度的过程,在舆论的渲染,自身背景的挟持下该如何保持客观独立的思考?我想,这不仅是个人的思考,也应该是整个国家关于民主法治的思考。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民主法治迈出重大步伐,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党内民主更加广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全面展开,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民族宗教工作创新推进。同时,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在良好势头之下,我们依然需要擦亮双眼,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聂树斌”冤假错案爆出后震惊社会。就像影片中所说的:“你认为证据确凿,觉得冤枉他的可能性只有万分之一,但在你看来的万分之一,却百分之百能决定当事人生与死。”这更加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健全国家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有时候人们想要的,可能并不只是全体公民的富裕,而是无论你的身份,职业是什么,无论你贫富还是贵贱,你的诉求都能够被大众听到,你的生命和权利,可以得到同样的尊重,可以得到同样公正而客观的评判。
或许,我们在社会中并不是直接从事与民主法治方面的工作,在健全国家民主法治的道路上我们依然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尊重和遵守国家法律。树立民主法治意识是基本的要求。在实际生活中,当我们在看到一个事件时能否跳出舆论的圈子,用客观公正的思考去审视事件本身,而不是随着宏大的网络队伍去成为其中的一个喷子?当我们在自身的权益受到侵犯时,能否大胆的指出而不是畏缩其后,纵容违法乱纪者继续猖狂?我想,这些小事也能带来不平凡的影响,为我们的民主法制建设迈出一大步。
公民与法观后感篇6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我们都知道地球上的水资源是有限的,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淡水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了,我国现在已是缺水国家,我们必须要节约用水。有人说,如果人类再不珍惜水,那么世界上的最后一滴水,将会是人类的眼泪。所以,我也开始了我的节水计划。
有一次,妈妈洗完碗,想把洗碗水倒在水池里。我忙对妈妈说:老妈,你不能把这些水倒掉,这些水可以再利用的,可以冲厕所,也可以浇花,倒掉了多可惜呀!”妈妈顿时笑了,“你说得对,我们应该节约用水,我们国家很多地方严重缺水,甚至有的地方连饮用水都很少,谢谢你的提醒!”
还有一次,我出去游玩,看见一位叔叔洗完手没有拧紧水龙头,水滴不停地往下落,我连忙喊住他,他若无其事地对我说:“没什么吧?不就是几滴水吗?”我坚决地说:“老师说了,滴水汇成河,浪费可耻!” 他听了我的话,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小同学,你说得对!”说完赶紧拧紧了水龙头。旁边的人们纷纷地对我竖起大拇指,夸赞我是个好孩子,我心里美滋滋的。
在生活中,我也时常提醒自己,从小事做起。我会把洗脸水洗脚水冲厕所,刷牙时不要忘记关水龙头,并时刻提醒同学节约用水。
团结力量大,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这样才能使地球上的宝贵的水资源发挥巨大的作用,使我们的地球家园更加美丽!
公民与法观后感篇7
?十二怒汉》足够经典,翻拍自《十二怒汉》的《十二公民》也挺让人满意。
看《十二公民》之前,浏览了一下剧情介绍。某政法大学里为补考而设的带有实验性质的虚拟法庭上,是十二位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士,而他们并没有决定他们所讨论的案件审判结果的权力。就在这样的法庭上,一个极富责任感的检察官以一己之力说服了其他十二位“陪审员”,让正义得以伸张。
开始觉得故事的开端有些无力,而且这样的移植让片子定调很低,甚至给人俗气之感。但接着看下去我的看法发生了转变。其实这样的设计是很讨巧的,既解决了剧情合理性的问题,又在审查制度下符合了有关规定、规避了踏入雷区的风险。
?十二公民》虽是翻拍,但把它的故事放在当今中国社会的特殊语境下讲述也合情合理。而且故事环环相扣,整部影片无论是小段落还是总的结构都可自圆其说。即使片中人物有时的反应给人以故弄玄虚和拖沓之感,但这种抽丝剥茧式的推理还是让观众沉醉在了解谜的快感之中。
片中人物的设计很用心,个个形象丰满、个性鲜明,让人难忘。其中9号陪审员老大爷回忆自己在“反右”中遭遇一场戏,合理推进剧情往下发展的同时,可以让人更深刻地认识到“多数人的暴政”为何物。还有蹲过监狱的5号陪审员,用自己的经历让人明白冤假错案的危害。除此以外,4号陪审员的“干爹”身份、10号陪审员的地域歧视、6号医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7号小卖部老板生活的辛酸、11号校园保安的大学梦无不令人印象深刻。主创们正是通过他们的言行传达了自己的价值观、表明了自己对一些问题的态度。
其实,这部片子的成功还在很大程度上仰仗了演员的表演。众多话剧出身的演技派带着一个年轻演员飚戏,让人看着直呼过瘾。
从试听技巧运用的角度看,该片亦可圈可点。导演光是靠场面调度和5.1声道的熟练应用,便盘活了一个平淡无奇的废旧厂房。影片结尾处的那个充满了诗意的平移长镜头中,导演更是将场面调度用到了极致。片中,导演还利用灯光模拟天气的变化,适当地烘托了影片的气氛、外化了人物的内心活动。
可以说,这次的翻拍尝试是相当成功的,除了以上谈到的片子本身,《十二公民》也是一部踩着时代步点,反映时代精神,为时代主题而生的电影。
当影片倒数第二个镜头终于揭开了8号陪审员的身份谜底,当片尾字幕出现了本片的策划单位,我们恍然大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影片是我国司法公正以及检察机关自己的一部形象宣传片。不同于一般的ppt式的宣传片,这样的宣传更高级,宣传效果也更好。
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主题映衬下,当司法改革搭乘着社会转型和变革的快车,导演需要做的,只是顺势而为,让自己的电影站在改革的风口上,把自己扔进时代的大潮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