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的读后感7篇

时间:2025-05-25 16:36:02 分类:心得体会

在写读后感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探讨书中人物的心理与动机,在完成一本书籍的阅读后,写读后感是自我成长和自我发现的重要方式,365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在路上的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在路上的读后感7篇

在路上的读后感篇1

有梦想,认真去努力,我们的梦想不会太远!读着《筑梦路上》,我寻找着实现梦想的支点。不断地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感觉眼前越来越清晰——地球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家园。但有些地方战争不断,许多人伤亡,难民失去家园。疾病让人感到难受,甚至死亡。自然灾害使农作物无法生长,破坏房屋、道路。所以,我的梦想当一名国际志愿者,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当我读到《文明小主人喜迎g20》不禁想起刚过去不久的g20、在g20期间,20国领导人和各国的记者们要来到杭州,怎样才能更好的招待他们,杭州人民做出自己的努力。就拿出租车行业来说,出租车司机们把英文单词的读音用中文标注,反复读,直到记住为止,只有这样,才能把外国友人安全地送到他们想要去的地方。我知道当好一名国际志愿者也要学好英语,和外国人流利地交流,所以,我要趁现在大声地说英语,用心地听英语,不懂的单词查字典。为将来成为一名国际志愿者做充分的准备。

疟疾这种疾病困扰人类几千年,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反复思考,经过一次次失败,最终发现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还记得自己在三年级模拟测试的时候,只考78分,我伤心地哭。回家后,我和爸爸一道道弄懂题意,在草稿纸上订正每一道错题。最终在期末考试中得全班第一。作为一名国际志愿者预防灾害、治疗疾病很不容易,生活中,许多事都不能一次成功,只有不怕困难、努力坚持,才能胜利。

爱心无国界!来自印度的尼拉杰?帕瓦尼不仅为中国女孩献血,还在朋友圈内发出为中国女孩献血的倡议,这样的“爱”让人感动。今年,我参加班干部的竞选,希望成为劳动委员,能有机会为大家服务,立志为班级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每天清理班级卫生角,和值日生一起打扫教室……传递爱心应该从小事做起,现在为班级服务,长大为世界服务!

?筑梦路上》这本书,让我知道世界很大,让我树立当一名国际志愿者的梦想。用我的力量和爱心去拥抱世界。

在路上的读后感篇2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经验,没有教学技巧,没有管理方法,就不能胜任教学工作,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读了朱永新的《走在的路上》后,心中体会颇多,我还真是第一次细致的去读,下面我就把自己的读后感与大家分享。

如何进行德育,朱永新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主要有:实行、榜样、教训与规则和惩罚、避免不良社交等。他关于这些方法作了以下简明的罗列:(1) 实行。他认为“德行是由常做正当的事情学来的”。因为“我们是从学习知道我们应当学习什么,从行动知道我们应当怎样去行动的。孩子们容易从行走学会行走,从谈话学会谈话,从书写学会书写;同样,他们可以从服从学会服从,从节制学会节制,从说真话学会真实,从有恒学会有恒”。而且他认为德育应当尽早进行,“应该在邪恶尚未占住心灵之前,早早就教”。由此看来,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道德非常重要; (2) 榜样。道德需要榜样和教诲;他主张“父母、导师和同学的生活榜样应当不断地放到儿童的跟前。”因为孩子们善于模仿,所以易于接受榜样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素质,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让孩子模仿的榜样。还有我们的家长,如今我们正在努力的通过各种途径,帮助我们的家长转变观念,提高水平,提升家长素质,一切都是为了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3 )训条、规则与惩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朱永新在文中非常严肃的提到了纪律,但是我们现在对于体罚学生是绝对禁止的,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向朱永新说的那样“鞭挞”学生,但是有度的惩罚是必要的,既然有奖励就要有相对应的惩罚。我们可以借鉴魏书生老师的一些惩罚方式,如罚学生表演一个节目等,在不伤害学生身心的前提下,给予必要的惩罚或引导其自我反省、自我。(4) 避免不良的社交。他认为儿童必须非常用心地避免不良的社交,“青年人应当小心地防备一切 腐朽的根源,如不良的社交,不良的谈话,没有价值的书籍之类。”我认为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努力,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尤其是家庭,家庭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我们的家长学校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我想说,朱永新在道德上没有脱离宗教道德的规范,他还保留着宗教的道德观。虽然纵观他的理论,在道德的内容和方法上,他所作的研究远不如他在教学理论上的深刻而丰富,但他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见解,如在培养主要德行方面注意到培养节制、坚忍的德行,在方法方面重视实行和榜样,这些思想都是比较具有积极意义的。

做事先做人,德育是一切之首,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激发了我探索更多德育理论的兴趣,老师们,一起来阅读吧!美德人生,我们一起来拥有!

在路上的读后感篇3

我向来不爱给人贴标签,对诸如河南人都如何如何,湖北人大抵如何如何,广东人一般又如何如何之类的高论,一向不以为然。一样米养百样人,哪里能概括得了呢?但读《在路上:武汉女人》时,却津津有味,饶有兴趣。

究其原因,从文中走出的“武汉女人”,是一个诗意的身影,或者“像武汉的夏天一样火爆,一点就着”,或者“像极了平缓流淌的江水”,总之,大气、灵气、勇气、正气、硬气、爽气、真气,是一个大写的人。

她从现实中来,也从想象中来;从武汉的山山水水中来,也从历史的光影中来;从街头巷尾来,也从诗词歌赋中来。正如沈从文构建的湘西少女形象,此文中的“武汉女人”,与其说是现实中武汉女人的写照,倒不如说是作者在现实中提炼出来的、审美诉求与文化选择的.一个有趣“有味”的一个符号、一个意象。有意思的是,这个意象,既有着水墨画一般明显的传统风韵,期间透露出来的“主宰自己命运”的光辉,又似乎带点女权主义的意思。以意象写文者,容易流于散、流于虚、流于飘。但此文的另外一个妙处是,给人感觉仍尤为“接地气”,通篇下来一气呵成,武汉女人的形象跃然纸上。这就有赖于作者笔力,更需要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与体会。

总之,文章很妙,但想起武汉女人骂完人后哼歌挥刀砍骨的场景,还是觉得后背有些许发凉,怎一个猛字了得!

在路上的读后感篇4

?筑梦路上》这本好书带给我许多收获。

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描写的一位又一位“创新达人”,比如获得世界最著名顶级奖项——诺贝尔医学奖的科学家屠呦呦,比如带领乡亲科技种菜,把白菜卖出肉价钱的“邱老汉”,还 有我们的同龄人衢州学生饶伊珂,她用心观察生活,不断尝试,边学边做,发明了实用的“智能遥控太一陽一能清捞船”。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勇往直前的一精一神,让我很感动,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梦想那就是学好本领,将来做一名创客,用我的科技发明让生活更美好。

这个梦想开始于我对乐高拼搭的喜爱。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因为喜欢搭积木,爸爸妈妈就送我到乐高课堂,学乐高搭建。这个兴趣课,我一直坚持到现在,因为我越来越喜欢这种有趣而带有创造力的自一由搭建,享受用工具把一块块不同结构,不同功能的积木组合起来,最终变成交通工具,变成生活用具,变成机器人的过程。每周和小伙伴们边玩边学,相互比试的时光是我最最期待的,因为它给了我无限的想象空间。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就反复尝试不同的做法,有时候老师会给我一些帮助和指导;当作品试验成功的时候,我会为自己的小小发明而欢呼雀跃。

现在,我已经开始学习初步的机器人制作和编程知识。我们会用齿轮、皮带、轮子、连接杆等小零件拼搭连上多功能电机,并在电脑上用专用软件为电机输入控制指令。完成后的作品,就会按照指令,作出规避障碍,取回物品,发射塑料球击倒障碍物等种种有趣的动作。用上各种传感器后,还 能做到让机器人讲出积木的颜色。这学期,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我要设计、制作一个迷你送餐机器人,它的主要功能是找到远处的面包,并用机械手拿着面包,送回来。听起来,还 是很有意思的吧?

为了实现我的创客梦,我提醒自己要全心投入到各种学习中去:体育磨练我的身一体和意志,语文打下学习所有知识的基础,数学提高我发现和总结规律的能力,英语大大增加我寻找资料的范围,科学教会我观察、理解未知事物的方法……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在我一日复一日的努力学习之后,我想一定有那么一天,我能真正地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创客,不断创造发明,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在路上的读后感篇5

就在最近,我去看了一部片《走路上学》!我听说这是一部非常有意义的电影,时长90分,我来给大家说一下它的大致内容吧!

在一个离城市非常遥远的山区,住着一个姐妹两,他们的妈妈,还有奶奶,姐姐每天上学都要过一条非常宽的江,因为这里没有桥,姐姐只能滑溜索过去,每天这样返来返去,姐姐自然成了滑溜索的高手,过了几天一个深圳老师来了,她非常不满意孩子们在这大冬天穿拖鞋,于是就召集了几个朋友,给山区捐款,买了好多双雨鞋,看到这里,我真的很感动大哭,是啊,要是我们全中国的人民每人捐一块钱,就共有13亿元!这样也就可以帮助山区孩子解决他们生活的问题,接受问题……――在看过姐姐第一次滑索后,弟弟的梦想就是滑溜索,听说姐姐学校里有许多好玩的,他有好几次偷偷过江,被妈妈发现了,差点被打断腿,原来妈妈也溜过索,差点摔下江里,这溜索是多么危险啊!为什么就不能建点桥呢,为什么不能保证山区孩子的安全呢?再发了雨鞋之后,弟弟非常想要姐姐的`那双雨鞋,姐姐为此给他买了一双更加漂亮的球鞋,可是在回来的路上,溜索过于生锈,而导致半路断线,姐姐没抓好,摔进江里泪奔……过了六个月……,政府最终在这里建了第一座桥,弟弟终于可以上学了,但是弟弟经过那一次打击,而沉默不语,什么事也不干,就当我们等待弟弟的做法时,电影就此结束了。

看了以后我在想:我们每天上学都有校车接送,中午回家吃饭也有大鱼大肉,晚上回来写完作业就扔下书包,跑出去疯玩。在周末,我们也可以睡懒觉,随意的玩,甚至可以出去休闲度假,我们的生活跟山区孩子真是有天壤之别,我们在休闲的同时,有没有想过那些山区的孩子?我们可以为他做最小的一件事,也可以为他做一件大事,无论如何,我们只要帮助了他们,就会使他们生活变得美好起来!

在路上的读后感篇6

?走路上学》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生活在云南怒江边上的小姐弟俩,为了到对岸去上学而不得不每天命悬一线,滑索过江的感人故事,真正触动了灵魂最深处的情感。

走路上学,这在常人看来只是最普通不过的事情,然而对于这对小姐弟却是个难以企及的梦想。姐姐娜香靠危险的滑索溜过江上学,在弟弟的眼里,这却是让人无比的羡慕,但妈妈坚持要瓦娃等爸爸回来带着才可以溜索。可是,事与愿违,在外打工的爸爸总也不回。终于一天,弟弟没能抵抗住来自对岸的诱惑,偷偷溜索过江,到了心仪已久的学校。不曾想,瓦娃溜索过江的秘密被家访的聂老师戳破,聂老师送来的.那双红雨鞋把瓦娃留在了家里。他答应妈妈和姐姐:有了这双鞋,他就不再偷着溜索。第二天一早,懂事的瓦娃又把这双漂亮雨鞋还给了姐姐。

日子像流水一样悄无声息地淌着。谁也没想到,因为赶着给弟弟送一双新鞋回来,姐姐娜香失手从溜索上坠落江中

影片最后段娜香的坠江相对观众的视觉冲击尤为强烈,故事也因此达到了高潮。这部“将美撕毁给人看”的影片,自始至终是那么完美地、也是令人心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剧中人物无论是主角姐姐娜香,还是弟弟瓦娃,以及聂老师,甚至配角村长等等,都无限深情地投入,决不懈怠其中任何一个细微处,那么感人至深、没有悲情、滥情的噱头,《走路上学》通过孩童瓦娃的纯净视角,以朴素而真实的故事蓝本、克制收敛的叙述方式、清新自然的影调、真挚动人的情感和精美简约的风景,紧紧拽住了我们的心灵。

客观上讲,也许人生来就不是那么的平等,而处于优越环境的我更加应该珍惜目前美好的机会和安逸的生活,做到和聂老师那样爱护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的希望没有那么遥远!

在路上的读后感篇7

寒假里我读了《走在行知路上》, 从中我学到了很多很多。

首先我知道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的作用,但是陶行知又不把生活当作衡量、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是死。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这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

其次陶行知是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的楷模。“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选择了,就选择了奉献。有人将教师比作园丁,但是,“园丁的汗水,在绿叶上闪光,教师的汗水,在心灵中结果。园丁的梦境,常常是花的`芳香,叶的浓荫,教师的梦境,常常是雅甜的笑脸,朗朗的书声。”“真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没有爱就没有。“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陶行知为了使大众掌握文化知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文化活动。在我们前辈中间,也有许许多多平凡的工作者,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精力挥洒在教书育人这块神圣的土地上。没有流芳百世,没有权力财富,有的只是年复一年的耕耘,有的只是清贫与艰辛。

当然作为一名教师,就要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因为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教师队伍建设永无止境。教师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最后我从陶行知身上学到了怎样教学生学习,其实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我们主张要由“喂养”式转为“觅食”式的教学。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在想想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等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类的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在路上的读后感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