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地理教案5篇
教案在起草的过程中,老师肯定要考虑联系实际,写教案的同时,我们不断创新,自身能力一定都有所提高,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七上地理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七上地理教案篇1
一、设计思想
通过实例和新闻材料及亲身体会等,让学生认识到交通运输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现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能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刻苦学习、掌握科技、立志报国的思想以及环保观念。
三、教学重点: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四、教学难点:学会举例说明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五、教学方法:谈话法、读图分析法
六、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能说明交通运输重要性的信息和资料。
教师: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
七、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大家都知道,交通运输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那么,什么是交通运输呢?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呢?
?展示投影】这组投影片说明了什么?
1.贵州有西南煤海之称,煤炭探明储量有几百亿吨,居南方各省区之首,然而,丰富的煤炭资源受交通限制,有些煤炭运不出去;贵州林木总蓄积量有1亿多立方米,由于交通不畅,有的地区采伐的木材,腐烂和运出的一样多。因此,贵州民间流传这样的说法:“要致富,先修路。”
2.新中国成立以前,从成都到拉萨,翻山越岭,要走好几个月。现在坐汽车只需几天,乘飞机只要几个小时就可以到达了。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同时形成感性认识──交通运输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非常重要。)
?学生回答】说明交通运输业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教师小结】这两个事例分别从货运、客运两个方面说明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发展旅游事业,加强各地区、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等,都要优先发展运输业。所以说,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出示板书】一、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教师承转】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交通运输,我们每个同学也都感受到它的作用,下面请同学们在班内谈一谈对它的体会。
?学生活动】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在班内分别交流;教师注意总结交通运输的定义及现代主要交通方式。(应让学生明确地铁、管道也属于交通运输工具)
?教师引导】指导学生读p87的两则新闻报道,让学生思考其说明的问题。
(加深学生对交通运输的重要意义的理解)
?教师承转】每一种交通工具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交通工具的发展是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的。
?教师引导】读图4.1思考:①现代主要交通方式有哪些?②三阶段的发展说明了什么?③三个阶段,哪个对环境的影响最大?这说明了什么?怎样解决?
?归纳小结】让学生简单归纳、总结交通运输的作用。
?展示投影】历史上的四大米市
?教师引导】1.引导学生分析四大米市形成的原因。
(联系实际从气候、交通、市场三个方面分析)
2.指导学生做p88第二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由讨论,对于第⑷题,每条建议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放在首位的应是“再多修些公路”)
?教师指导】联系实际请再举一些说明交通运输作用的例子。如:①沂水县城长安路改造工程竣工。②沂水县积极实施“村村通公路”工程。③沂水县第一条铁路──胶新铁路已建成通车。④沂水热电厂建设正在紧张施工,有望年底投入使用。
八、评价建议
评价时关键看学生能否联系实际说明交通运输的作用。
九、教学后记
本节教学,不应太局限于教材,抓住课标要求,联系实际,通过谈话法、讨论法教学,效果较好。
七上地理教案篇2
知识目标
1.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差异,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讲述新课:
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 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
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
[启发] 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人口规模、从事的生产劳动等方面来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讲述]: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不难看出,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规模最小的叫做村庄,大一些的叫做城镇,但我们也把它归为乡村聚落。乡村的周围有农田分布,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动空间。而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的地区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带动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确存在很多的好处。
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你我就身在其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哪位同学起来说一说你认为城市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业困难等方面来进行讨论。
[小结]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越来越大,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我们更加要加强城市的绿化,管理与保护。在城市的建设中,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环境来。
[过渡] 前面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与乡村。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的,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乡村发展成为城镇、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
聚落分布在世界各地,很不均匀,从前面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识,我们就可以知道,人口分布不均,也反映聚落的分布情况。
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当地的民居建筑有何特色呢?(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等。
[承转] 正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聚落建筑风格各异,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讲述“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展示] 各类文化遗产的图片,教师边介绍边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然后请学生考虑图片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共性?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它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经济科技等到的发展水平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
[教师提问] 有人在古代建筑物下刻写“---到此一游”,这种做法对吗?(不对)为什么?(学生讨论)
[小结]: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经济、科研价值,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我们研究人类各个时期的文化精神、社会制度、民族风情等有着重大的意义。特别为我们人类如何去协调人地关系,合理地改造自然等,提供宝贵的资料!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课堂板书设计,概括本课知识要点:
1.聚落: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可分为城市与乡村两种形式;两者的差别;
2.聚落的形成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课堂巩固]
1.乡村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 )
a.农村——放牧 b.牧场——伐木 c.渔村——捕鱼 d.林场——种植
2.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 b.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多 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
3.影响聚落形成与发民的主要因素有……( )
① 地形 ② 资源 ③ 土壤④ 水源 ⑤气候 ⑥ 植被 ⑦地质 ⑧ 交通
七上地理教案篇3
能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能用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联系实际区别天气与气候。通过对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分析学生学会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解答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增强自身应对变化多端的天气的防护意识,进而增强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教学难点:
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
学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法、对比法、综合分析法。
课时:1课时
教具使用:大洲轮廓图卡片、地球仪、地理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请首先请两位同学表演场景对话,让学生们注意观看。
场景对话如下。
小明:天可真热啊,烈日炎炎,骄阳似火,我都快中暑了。我真想去北方避暑。唉,对了,我的好朋友小亮,他家搬到了黑龙江的齐齐哈尔,那里肯定很凉快,不如我去他那里避一避暑。对,我得赶快给他打电话。喂,你好!是小亮吗?我是小明。
小亮:你好你好!小明,好久不见了,你还好吗?
小明:好什么呀!天太热了,我都快中暑了,上海这一个星期持续高温,每天气温都在35℃以上,这不,我给你打电话,想去你那里避暑。
小亮:你可千万别来,我这里一连下了三天大雨,电闪雷鸣,树被风吹断了,铁路让洪水冲垮了。
小明:那可怎么办呢?要不等天好了,你给我打电话吧。
小亮:打电话多费钱啊!我们去看天气预报吧。
小明:对啊,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天气早知道。我们现在就去查看天气预报。
师:谢谢两位同学的表演,是啊,天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天气的知识。
新授:
一、天气及其影响——谈天论气话天气
(一)天气与气候
师:多媒体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的图片,请学生用语言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内容。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师:刚才几位同学都描述了图片中的天气状况,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他们都用了哪些关键词来描述天气呢?天气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回答
师:天气就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它是经常变化的。通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词语描述,此外还有冰雹、沙尘暴、台风等。(图片展示)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时间短,变化快。(即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差别很大,同一地点不同时刻天气不同。)
师:天气在短时间内是经常变化的,那么气候有什么特点呢?谁能说说我们当地的气候呢?
生:回答
师:气候与天气恰恰是相反的,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特点:具有相对稳定性。例如:我国的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多年都是这样。
问:你能总结一下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吗?(学生分四组讨论,回答)
生:小组代表发??
师:总结发言。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接着,教师多媒体出示一组和天气或气候相关的描述,让学生判断出该描述是天气还是气候。
1.今天风和日丽
2.昆明四季如春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4.东边日出西边雨
5.我们这个地方常年很少下雨
师:刚才,我们谈了很多有关天气的话题,就是因为天气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你能举例说明天气对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吗?
生:回答
师:
(二)天气及其影响
师:(课件播放各种天气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图片,了解天气对我们的影响,给学生直观的印象。)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师:如果我们能预知明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会有很大帮助的。那么我们从哪里会预知明天的天气呢?学生回答天气预报,引出话题二。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谈天论气话预报
师:同学们你们日常生活中都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天气的呢?
生:回答
师:是啊,随着科技和媒体的发达,我们了解天气的途径越来越多,正如同学们所说: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都是我们了解天气的途径。
师:那么,天气预报又是如何产生的呢?通过这幅图大家会有所了解。多媒体展示天气预报的产生过程。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师: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天或几天中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的情况,我们先来看看风的符号吧。出示幻灯片。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在天气预报中常常还可以看到卫星云图,卫星云图可以分析哪些地方是晴天、有雨或者阴天。
师:带领学生认识卫星云图。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为了读懂天气预报,通常用专用的符号表示天气状况,天气符号一般与城市名称一起出现,我们一起来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
七上地理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1)了解本区的位置和范围。
(2)记住马达加斯加岛、几内亚湾、索马里半岛(有“非洲之角”称号)、好望角、刚果盆地、维多利亚湖(最大)、乞立马扎罗山(最高)、坦噶尼喀湖(最深)、东非大裂谷。
(3)记住可可、黄金、金刚石与铜的分布及出口国。
(4)掌握本区炎热多雨的气候特点。
(5)了解本区以高原为主的地形与特殊地形区。
2.智能的培养:
(1)通过读图判断尼罗河的,刚果河的流向,注入的海洋及流经地区的地形特点,初步学会比较分析两条河流的流量特征。
(2)初步学会运用景观图片和有关数据,比较热带雨林,热带草原和热带沙漠的气候与景观特点并分析其在非洲分布的规律性。
3.思想教育要求
通过对本区自然环境的学习,使学生明确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学重点:
非洲的地形特征及主要河流、湖泊,东非裂谷带,刚果盆地,海岸线平直;
热带草原气候;
主要矿产及分布区。
教学难点:热带草原气候成因,东非裂谷带和刚果河成因。
教具: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挂图。
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读图分析法结合进行。
教学设计:前两节我们学习了北非的自然环境、居民和经济以及主要的国家,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首先请同学们思考西亚和北非地区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人种特征上有什么明显的差异?(北非:白;本区:黑人为主,因此本区又有黑非洲之称)
本区虽然指的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但也包括撒哈拉沙漠的一小部分,即在本区的最北部是撒哈拉沙漠南部的边缘。(边指图边讲解)
下面我们看一下本区的地理位置,13.1图西临大西洋,东岸印度洋。
宣读课文第一段,了解本区是“黑人的故乡”。
二、地形特征:高原,裂谷和盆地。
1.挂非洲地形图,对照读课文地形图,提问:非洲以什么地形为主,判断的根据是什么?
(挂图上是褐色,课文上看,大多地方200—1000m以上,故以高原地形为主)。追问:地势向什么方向倾斜?(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整个非洲大陆的地形以高原为主。在撒哈拉以南,高原的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比北非地势高。
本区东部高原上有一条断裂深陷的东非裂谷带,读东非裂谷带示意图,提问:
裂谷带起于何处,经过哪里?一直延伸到哪里?[南起赞比西河口南,向北纵贯东非高原——跨过赤道——穿过埃塞俄比亚高原——经红海哑喀巴湾,延伸到西亚朗死海附近,长达6000km宽50—80km]。
宣读课文中有关东非裂谷的一段课文,读完后提出4个问题,让同学回忆。
(1)东非裂谷带的形态特征[两岸悬崖壁立,附近有死火山和活火山,裂谷底部湖泊连串,深而狭长,被称为“地球的伤痕”]
(2)在地形图上找出乞力马扎罗山(非洲最高)
维多利亚湖(非洲最大)
坦噶尼喀湖(非洲最深)
(3)裂谷的成因[地壳断裂作用形成的]
(4)课文p29“想一想”并回答。
非洲地形虽然以高原为主,但也有地势较低的盆地——刚果盆地。这个盆地原来是一个面积广大的内陆湖,后来由于地壳上升,刚果河下切湖水外泻而形成盆地。
下面同学们看图,非洲的海岸线比较平直——原因是高原逼近海岸,由于海岸线平直——使得海湾、半岛、岛屿少。
要求同学找出最大的海湾——几内亚湾
非洲最大的岛屿——马达加斯加岛
非洲最大的半岛——索马里半岛和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并读p29“读一读”好望角的得名。
三、炎热多雨的气候
本区有:“热带大陆”之称,为什么?
同学们看13.5图,找出赤道,南北回归线,
1.看到撒哈拉以南大部分地区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按气候带划分,应属热带。
2.再看一看本区绝大部分年均温在多少摄氏度以上,在20℃以上应属热带,所以本区有“热带大陆”之称。(教师指导启发学生回答)
指导同学读年降水量图13—5,从本区南北两端看起,依次从200mm以下—20000mm以上,那么本区大部分地方降水量为多少?1000mm以上。
再看非洲气候带分布图,明确: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有哪几种气候?[热带沙漠,热带草原,热带雨林地中海式气候]
从图中我们能看出热带雨林气候带,南北两侧的气候带都是南北对称分布的。其中热带草原气候也叫萨瓦那气候,从而我们看出本区以炎热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和萨瓦那气候为主,而北非则以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此外大家看图“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为什么不是热带雨林气候”?[因地势高,气温低]
讲解:从非洲气候带分布图上我们能看出整个非洲的气候以热带草原面积最大,气候特点,是一年明显分为干湿两季。
湿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丰富。
干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稀少
找同学阅读p31课文。
指导看13.7,13.8图
完成p31“想一想”三个题。
四、丰富的矿产资源
根据同学阅读回答:
世界上出产黄金最多的国家——南非
世界上出产金刚石最多的国家——扎伊尔
世界上出产铝土最多的国家——几内亚
世界上出产铜矿的重要国家——赞比亚
本区重要的石油输出国——尼日利亚
总结新课,并作练习,宣布下课
自然环境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
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东西临印、大西洋,陆地轮廊平直。
二、地形:以高原为主的地形及特殊地形区
非洲之最:
乞力马扎罗山(最高)维多利亚湖(最大)坦噶尼喀湖(最深)
马达加斯加岛(最大)几内亚湾(最大)索马里半岛(最大)
三、气候:炎热多雨(热带大陆之称)
四、丰富的矿产资源(储量,种类丰富):黄金、金刚石的储量、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南非——黄金金刚石——扎伊尔铝土——几内亚铜矿——赞比亚
板书提纲
第13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自然环境
一、地理位置
二、地形:高原、裂谷、盆地。
高原为主:东非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
裂谷:东非裂谷带(南起赞比西河口南——东非高原——赤道——埃塞俄比亚高原——红海——西亚死海附近)
盆地:刚果盆地
另有乞力马扎罗山(最高山)维多利亚湖(最大湖)
坦噶尼喀湖(最深湖)几内亚湾(最大湾)
马达加斯加岛(最大岛)索马里半岛(最大半岛)
三、炎热多雨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面积最大)
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式气候
四、丰富的矿产资源
黄金(南非)
金刚石(扎伊尔)
铝土(几内亚)
七上地理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
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
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
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
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引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在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在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
假设:
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思考假设的含义:
无海陆高低之分;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a组导学内容
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还是下沉?极地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状况又如何呢?
2.赤道与极地之间的近地面,空气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极地运动,还是由极地向赤道运动?
3.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投影演示,相互间合作学习完成a组导学内容。
过渡:
地球实际上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
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
假设:
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公转。思考假设的含义:
无海陆高低之分;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思考地球自转会对大气运动产生什么影响?
b组导学内容
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最终的运动方向是什么?为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
讲述:
赤道高空北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于北纬30°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之后,大气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合作学习,完成b组导学内容中的2~3题。
2.赤道高空的北流空气不断地流到北纬30°附近高空堆积起来,导致北纬30°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会如何运动?使得近地面气压升高还是降低?
3.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分流、偏转后的风向?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
讲述:
北纬30°附近被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附近~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
东北风风向常年不变,就好像一个人很守信用,因此,这个纬度带被命名为东北信风带。至此形成了低纬环流。而北纬30°附近~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中纬西风带。
讲述:
北纬60°(极地)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极地东风带。
4.自北纬30°附近北流的空气与自极地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是否一致?有何差异?相遇后两种空气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由此造成北纬60°附近近地面气压较周围低还是高?思考、讨论。
讲述:
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副极地低压带。
5.北半球形成了几圈环流?南半球是否会形成同样的环流?
c组导学内容
1.全球近地面共分为几个气压带、几个风带?
2.全球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是否有规律可循?思考、讨论,从而找出分布规律:
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过渡:
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纬度位置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让我们把假设情境进一步接近实际情况来设定。
假设:
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
思考假设的含义:
考虑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
d组导学内容
总结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的规律。
板书:
二、形成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前提是地球表面性质均一,但是地表是不均匀的,所以实际上的大气环流要复杂的多,下节课我们再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2.4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定义:
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二、形成
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附:
对高中地理观摩课《大气环流》的--的分析:
?大气环流》是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的重点合难点,它是气候类型的原因与分布、洋流的成因与分布等地理现象的主要原因。
对大气环流的学习和掌握关键是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动态、立体的空气运动图像,既能分清地面空气运动和高空空气运动,又能很好地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准确地记忆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更好地加以运用。
学生主体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目前教改的方向之一。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两个突破点:
1.运用素材库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
周老师使用素材库中的《大气环流》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课件运用动画的形式把教学中单纯用语言不容易表达清楚的内容,很容易、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学生主体参与,突出了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式。
周老师根据教材,挖掘内涵,提出了导学内容,再结合课件演示内容,让学生观察、动脑、思考、研究、讨论,由学生总结、表达得出结论,再由师生共同总结,这种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法,效果优于其他形式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特点,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值得提倡的。
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
1.语言流畅、教态自然、思路清晰、条理清楚、由简入繁、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思维步骤。
2.课前的复习提问设计巧妙。
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用绘制热力环流的方式来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内容,在绘制的过程中,学生的下笔顺序反映了他对热力环流的认识是否了然于胸,下面的学生是否能立即指出错误同样反映了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
通过大气环流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来引入大气环流,由简入繁,过渡自然,不留痕迹。
3.不直接将大气环流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在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理解清楚之后再由学生总结大气环流的概念。这种方式使学生接受新知识更自然、更积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