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陶渊明的作文600字6篇
一篇优秀的作文能够通过深邃的思考,带领读者走向更高的智慧境界,通过生动的比喻,优秀的作文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我们理解与记忆,下面是365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写陶渊明的作文600字6篇,感谢您的参阅。
写陶渊明的作文600字篇1
也许人生路途中所遭遇的磨难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吧,困难的环境中总是能锻造出人才。正是陶渊明当时的环境所迫,才会有那么多的好诗,陶冶着我们的情操,渐渐地征服我们的心灵。在光鲜亮丽的表面,成功的背后总会有些不如意。当有些选择有些磨难种种浮现在面前的时候,当我们一头雾水、不知所措的时候。真的很羡慕陶渊明的那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随着时间而腐朽,就像陶渊明在我们心中,留给我们的他那些高贵品质。我心中的陶渊明,他是后人的典范。
陶渊明他远离闹市,远离尘嚣,归隐田园,品乡间淡,观风中寒菊,活得那么潇洒自在。看似,他好像真的没有勇气来面对生活得是后人的典范。陶渊明他远离闹市,远离尘嚣,归隐田园,品乡间淡,观风中寒菊,活得那么潇洒自在。看似,他好像真的没有勇气来面对生活得不幸,可是谁又能感受的到他内心得无奈。他也有济世的抱负,却无从施展,在那个黑暗的时代容不下这一铮铮的魏晋风骨,于是他才会在百般的无奈中选择出世。他背后的无奈、焦灼、伤痛谁又能真正理解。当他放弃那些官场名利的同时,他也得到了快乐。
山清水秀,使人忘俗,他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在隐居中拥有的淡然心态、豁达胸怀。他过的那种闲情逸致生活是多少人都向往,都一直念念不忘的。人们都钦佩陶渊明,他有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贵品质;有着不与反动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他的诗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更是值得我们学习。他那份牵肠挂肚的哀愁,那些溢满心田的美妙,似乎就是天上飘逸的白云,永存于中华民族的上空,更是留在我们的心中……
写陶渊明的作文600字篇2
陶渊明是位隐士,也有人称其为逃避者,逃避乱世,乱政。
陶渊明的一生,五任五隐。五任是为了养家糊口,五隐是为了自洁。当时官场混乱,陶渊明力求洁身自好,已委实不易,当无法在官场坚求内心时,他心一狠决心隐居。
对于当时的政局,陶渊明起初绝不是持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他曾力行改革,哪怕只是在他管理的小小的县城。从他的《桃花源记》中也能看出他对世况的叹惋,我甚至敢说他有想过变法维新。可光从他在县城执行的来看——改革触动了地主官僚得利益而被迫停止——这似乎不可能实现。如果他坚持变法,那么等待他的是什么?是被掌权者迫害,是被卷入棋局,从此堕落成和别人一样的毫无尊严。退一万步讲就算真的给他变法的机会,他是否能有把握,是否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吸引到国民的支持,是否有能力去做好以后的种种而不使国家再度混乱?这样挨个的'排除,他成功的几率几乎为零。
在是否应该选择这条不归路时,他做了一个理性的决定:放弃几乎无法实现的愿望,同时又能保住尊严,那就是隐居;如果我没有能力与胜算,那我就在个人底线之上求自保。这是理性的选择,这是认清了自我,只有当他分析明白了自己,算好了代价与回馈,才能掌握自己的人生。
在隐居的基础上,他为自己缔造了理想王国:桃花源。那里宁静美丽,没有战乱和贫穷,大家都怡然自乐。那里的人都十分清楚,这样的生活足够好,外面十分混乱,没有出去的理由。在桃花源足够安逸。像陶渊明,即使是“草盛豆苗稀”,那我过得也安稳,我有把握过好隐居的生活,变法有可能让我名垂青史,但风险太大,不如脚踏实地的种地。
有时候希望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但我们总要在理性和冲动之间权衡,若不值得我们冒险,那就做好自己能做的。
写陶渊明的作文600字篇3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每每读起《五柳先生传》,便感到与一位闲情逸致的志士交流,他仿佛就在我身边,等待我能读懂她闲静少言背后的热血人生。
遥想当年,中华神州大地上距今约1500万年的时代中,出现了一位宅边有五柳的诗人――陶渊明。如果说庄周隐居则多出于个人性情――不服儒家之道;如果说诸葛亮隐居则多出于外界因素――暂避当时的战乱。那陶渊明则两者都有,一是为东晋王朝昏庸无为的统治者,二是为自己的志向而隐,于是他淡泊名利,不想出世的性格深入我心,但慢慢长大,再读陶渊明的诗,竟读出了另一番滋味。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他出任江州祭酒,不久辞官,先后又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职,后任彭泽县令。点点滴滴说明,他还是有一腔热血而非一心向隐的,只是当时历史条件的束缚,加之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本性,难以凭一己之力改变时局等的原因,他才无奈归隐。显然,这是无奈的,但也是明智的。
有人说陶潜消极遁世,我认为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他笔下写着“富贵非吾愿”时,心中又何尝不想“闲居亦非吾愿”呢?
他笔下写着“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时,心中又何尝不想“时不利兮”呢?
他笔下的话,心中的愿,从未被填满。
他没有死心,所以才遗憾,而遗憾又正是他作诗的原因。
遥想陶渊明当年,世俗黑暗,世态炎凉,故无奈隐居。重峦叠嶂遮不住他的才气。他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诗文,不朽佳作。
他无法飞黄腾达去做官,去朝廷辅佐圣上,但他用另外一种一种方式,报效了祖国。后人皆称陶渊明为“平淡之宗”,只是又有几人能读懂他一字一句下,平静溪流里的波涛汹涌。
且看今朝胜景,国际富强,繁荣昌盛。作为未来祖国栋梁的我们岂不更应该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读他的诗时,他仿佛就在我的面前,他的感情化为一段段动人的文字,在我指尖跳跃,心头盘旋。那一刻,才是真正读懂了他。
写陶渊明的作文600字篇4
人活在世上,无论贫富贵贱,还是穷达逆顺,都免不了要和名利打交道,对待名利,人们有两种态度:一种是追名逐利。而从古至今,又有几人真正做到淡泊名利,大多都是“义无反顾”的追逐著名利,几多较量,几多迷茫,几多沮丧。
而说到淡泊名利,那就一定要说陶渊明了,他是一名诗人,更是一名隐士。他的大部分都是表达对大自然的向往,对官场的厌恶,比如《归园田居·其一》中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去来兮辞》中的“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园田居·三》中的“晨兴理荒废,带月荷锄归。”
而中国古代“追逐名利”盛行,每个人都梦想着通过考试入朝做官,走上人生巅峰。而陶渊明的梦想确实回家种田呢?一个所有人都想摆脱的事情?然而事实上陶渊明最初的梦想也不是这个,《归园田居·其三》中提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所以其实陶渊明也根本1不擅长耕种。最初他也满腔热血,总有伟大的抱负。但晋朝的门阀制度,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车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伟大抱负。除了社会环境的逼迫,还有陶渊明自身的原因。他自命清高,孤芳自赏: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不远的彭泽做县令。不久,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位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身边的人对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重小节,衣服要穿的整洁,态度要谦卑,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坏话的。”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军饷,像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于是马上辞职,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几天的彭泽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官。
离开了官场的喧嚣,陶渊明也真真切切的感受了“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肺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乐趣。名利,陶渊明所欲也,品德,亦其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名利而去道义者也。
写陶渊明的作文600字篇5
晨起在晓风里诵读陶渊明的诗文,仿佛置身宁静的田园;静夜在灯下誊写他的传记,如同与他对话。
在很小的时候,我就常常听到一句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时我并不知您,也不知道这句诗的意思,只是从心里觉着,诗中的每个字里都流淌着一种宁静美好,悄悄地浸润了我的心灵。在自家的矮篱旁小心翼翼地采撷下一朵朵沾着露水的菊花,任菊香与清露沾上衣襟,沾上鬓角,沾上舒展的眉梢。采花累了的时候,一抬头便能看见连绵的群山。山峰既不高耸又不险峻,只是在天地间勾勒出一道温柔的线条。这样的生活,幼小的我和您一样向往。
真正走近陶渊明,是我学习了《桃花源记》之后。您用文字描绘的画面,既真实又缥缈,真实得让人向往,缥缈得让人失落。当您写下“怡然自乐”时,您的嘴角有没有上扬?当您写下“无人问津”时,您有没有轻叹,或是从眼角滑落一滴晶莹的却快要干涸的泪?这时候我才明白您的苦痛、您的煎熬。您想救天下百姓于水火,却又无法忍受为五斗米折腰;您想要过安逸舒适的生活,可是内心的.良知驱使您以笔去揭露社会的黑暗。
我以为您的内心是消沉的,可是我错了。当我诵读您的《归田园居》、《杂诗十二首》以及《五柳先生传》时,我的内心忽然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坚定却宁静的力量。是的,您没有放弃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守,也没有停止对现实的批判,但我却看到了您的坦然,您的放达,您的洒脱。您的快乐来自于读书、醉酒,您的快乐是忘却得失,与自然共舞。社会的黑暗、世风的污浊不能击垮您,您在一声放达率真的笑中将它们甩到云外。
我不敢说我真的从那一个个文字中穿梭千年读懂了您,但是我从您身上得到了感悟。您采撷的不是东篱下的菊花,而是心田上的一朵宁静;您望见的不是南边的群山,而是心灵中的那座坚守。您的坦然洒脱,更像是一坛佳酿,我自愿沉醉其中。
写陶渊明的作文600字篇6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他的诗多描写田园风光,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在古代,若想大展身手,只有进入仕途。陶渊明二十岁时就开始了自己的游宦生涯,但他渐渐看透了,厌烦了官宦生活,最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解印辞官,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陶渊明的一生似乎与菊花有着不解之缘。北宋的周敦颐曾在《爱莲说》中写道:“晋陶渊明独爱菊”“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这么喜欢菊花呢?
首先,陶渊明的原配妻子陈氏十分喜欢菊花。陈氏去世之后,陶渊明思妻心切,又在梦中见到了妻子。陈氏告诉他自己做了菊花仙子。陶渊明醒后在墙角见到一株茂盛的菊花。从此,他便爱上了菊花。
虽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无法证实,但在历史上陶渊明与妻子的确恩爱有加。陈氏死后,陶渊明还特地写了《闲情赋》来追忆亡妻。一向潇洒,豪放的陶渊明也会为儿女情长所困,可见他也是一位多情,浪漫的诗人。
其次,菊花有着隐逸的气质和孤标傲世的性情,它“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富贵,不像玫瑰那样妖娆,不像桃花那样美艳,它只在深秋默默开放,这正是陶渊明的精神追求。
古代人读书为了做官,而陶渊明却想远离这一切,比起官宦之旅,他更向往“种豆南山下”得田园隐居生活。在他所描绘的桃花源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或许这就是他心中的理想社会。可惜他生不逢时,在那个年代,这个愿望不可能实现。
陶渊明一生安贫乐道,清廉正直,他的才情、他的洒脱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个潇洒的背影——可敬!可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