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残奥会心得体会模板8篇
每次写体会的机会都是要格外珍惜的,这是提升我们个人写作水平的关键方式之一,社会的进步使得我们基础体会的机会越发增多了,下面是360好工作网小编为您分享的2023残奥会心得体会模板8篇,感谢您的参阅。
2023残奥会心得体会篇1
冬残奥会吉祥物是雪容融。
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的灯笼造型源于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产品设计专业本科生姜宇帆对家乡年味儿的印象。小姑娘的家在位于小兴安岭深处的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每逢过年,这座小县城都会被浓浓的节日氛围包裹,街巷楼宇间,红红的灯笼高高挂起,是最常见的景象。
灯笼的创意入围前十,不过专家们给出的意见却是“仅保留原创属性,重新设计形象”。这就意味着,整体形象设计几乎要从零开始。
同样出于保密需要,设计团队将位于学校校园后侧居民区中的一间吉艺专家公寓作为工作室,这间100多平方米的公寓,见证了冬残奥会吉祥物诞生的全过程。
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视觉传达系主任吴轶博说,在前期修改阶段,她每周都要来冬奥组委提交修改方案,在方案“深加工”的7个多月里,她从长春往返北京的次数多达30多次,从首都机场到首钢的“两点一线”成了她对北京的最深印象。
吉艺设计团队面临的任务除了为灯笼形象加入多样化属性,将其拟人化,赋予其生命,还要将其与奥运结合,这需要多方面的学习。
于是,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学副院长金巍特意买了个灯笼挂在工作室,让团队成员每天观察,每天琢磨。与此同时,所有团队成员把冬奥组委的宣讲录像看了一遍又一遍,还上网查询,“恶补”奥运及相关知识,感悟和寻找奥运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合点。“这对我们是一个宝贵经验。”金巍说。
2月下旬,北京冬奥组委专家组经讨论研究决定,取消中国结的进一步修改,让团队主攻灯笼形象的完善设计。到4月初,灯笼形象已基本确定,吉艺设计团队需要递交完整的文化阐释方案。
“这个阶段也是团队最迷茫和煎熬的阶段。”郭春方说,“一开始是将吉祥物的属性与鹿结合,我们尝试过加鹿角、红鼻头,但是一方面形象要做得漂亮,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文化阐释,大概有近1个月的时间,我们做了各种尝试,感觉路走不通了。”
设计团队每天都在不断尝试和自我否定之间徘徊,就在这一胶着阶段,修改专家组感受到了团队的迷茫,并及时地给予了指导和帮助。
在双方多次沟通和尝试之下,鹿的属性被放弃,体现“双奥之城”的天坛、鸽子、长城,以及与冬奥相连的如意(冬奥会跳台滑雪场地又名“雪如意”)等元素出现在了吉祥物的形象中。
设计会有灵感闪现的刹那,但更多的是反复修改完善。雪容融面部的雪块勾勒出它的脸庞,为了最真实的效果,设计团队在冬天专门往墙上随意扔了许多雪堆,之后再把墙上的形态具象化;而为了展现雪容融红红的脸庞、弯弯的嘴角,团队也做了许多微调。
“团队在修改的时候就考虑到后期应用,尽可能多地增加应用的延展性,比如道路两旁和广告牌的展示效果,还有衍生品的效果,像台灯、手表等等,都在我们考虑范畴。”吴轶博说,“灯笼本身是可以发光的,可以带来温暖、传递力量,这和冬残奥会的理念非常契合。”
2023残奥会心得体会篇2
9月7日,第十五届夏季残奥会的开幕式将在马拉卡纳体育场上演,中国体育代表团由团长张海迪率队,派出了499人的境外史上最大参赛规模的阵容,参加当地时间9月7日至18日举行的里约残奥会。
2016年里约残奥会设有视力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三大残疾类别,22个大项、528个小项的比赛,将决出876枚金牌、877枚银牌、889枚铜牌,共计2642枚奖牌,将有来自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350名运动员参赛。
中国体育代表团共派出499人前往里约,其中运动员308名,包括161名男运动员和147名女运动员,其中首次参加残奥会的年轻选手共134人,占运动员总数的44%。代表团平均年龄26岁,其中年龄最大的52岁,最小的只有14岁,全部都是业余选手。
他们将参加射箭、田径、硬地滚球、皮划艇、自行车、盲人柔道、居中、乒乓球、轮椅击剑、盲人足球、盲人门球、坐式排球等17个大项328个小项的争夺。这是我国参加在境外举行的残奥会运动员人数最多、参赛项目最多、代表团规模最大的一届残奥会。
中国参与残奥会的历史并不长,但成绩却十分亮眼。1984年,中国首次组团参加了在美国纽约举行的第七届夏季残奥会,就收获了2金、13银和9铜,有9人次打破世界纪录。从2004年的雅典残奥会到2012年的伦敦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连续三届蝉联金牌榜榜首,在伦敦残奥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更是取得了95金71银65铜、共计231块奖牌的卓越成绩,创造了新的历史。
据中国体育代表团团长张海迪介绍,伦敦残奥会女子轮椅击剑冠军荣静将担任中国体育代表团开幕式旗手。在里约残奥会上,荣静将参加花剑个人、花剑团体与重剑团体的角逐。
2023残奥会心得体会篇3
从北京残奥会报道传出最多的一个词是“梦想”。曾经勇敢地和命运拔过河的残疾运动员们,正在北京、在全世界的面前淋漓尽致地展示生命的梦想——这梦想不独属于他们自己,更属于我们,属于全人类。
11岁的李月,双足点地时拥有的芭蕾梦想,并没有因被汶川地震残忍地夺去一条腿而破灭。在残奥会开幕的夜晚,李月成了童话中拥有更多足尖的芭蕾小公主。
轮椅网球选手董福利,7岁时唐山地震夺去了父亲的生命和自己的右腿,19岁时照顾她的母亲病故,后来与她相依为命的丈夫又车祸身亡……似乎失去了一切的她,在苦难中的唯一梦想是:“重新获得快乐和成功,绝对能!”
瑞士女孩乌秀拉酷爱登山,在阿尔卑斯山攀冰时因保险栓从冰壁脱落,她坠下深渊……失去下肢的她,欢乐地走出生命的深渊,※※在手动自行车的训练与比赛之外,还在实现更辉煌的梦想:设计低能耗的环保建筑。
李月、董福利、乌秀拉……他们梦想实现的那一幕幕,是人类所有历史收藏中、是我们所有记忆中最美妙、最动人的一瞬。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是在帮助我们、帮助人类实现一个数千年来志士仁人共同追求的和谐梦想——人人平等,大同世界。
是的,所有的生命都需要尊重,都拥有梦想,都渴望精彩。我们知道,还有更多的李月、董福利和乌秀拉,更多没能参加北京残奥会的残疾人,他们的梦想还可能是一朵朵没有盛开的花朵,他们还在等待雨露阳光。
中国有8300万残疾人,这是一个极其惊人的数字。平均每五六个家庭,就有一个残疾人。感谢北京残奥会,使我们更加深切地关注这个庞大群体的生存状态和他们的梦想。残疾人火炬手金晶说过一个感受:在国外,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残疾人;在国内,上街的残疾人并不多。
“中国的残疾人为什么不愿意出门?”个沉重的问号,在北京残奥会之后,非常值得我们思考。试想:不出门的残疾人,如何去圆他们的梦想?
或者可以解析一下他们不爱出门的几个缘由:
——由于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健全,如果家有残疾人,父母和家庭就背上了沉重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负担。许多残疾人的生活还相当窘迫,没有面对阳光的勇气和心境。
——无障碍设施仍然严重欠缺。北京残奥会使北京成了一个无障碍的城市,但对全国而言,为残疾人提供的“无障碍”环境仍然严重不足。残疾人出门障碍重重,他们只能选择居守家中。
——社会对残疾人的接纳度不够。如果有残疾人上街,他会吸引众多的目光,这目光中有怜悯、好奇、惊异,甚至可能有鄙夷。他们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走出家门,面对如此打量呢?
北京残奥会还有几天就结束了,它不应该只是一场转瞬即逝的盛宴,而应该是对全民的一次思想启蒙与洗礼。希望它带来的“残奥效应”,能让我们重新审视并完善面对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体制,重新审视并完善自己的心灵与观念。
2023残奥会心得体会篇4
“五——四——三——二——一。”当9月6日残奥会的烟花燃放到:“1”时,我们全家欢呼了起来,精彩的残奥会开幕式开始了。
祥云飘飘,圣火熊熊,以天、地、人和谐为主线的北京线奥会会徽处处可见,残奥会“福牛乐乐”正向我们走来。动听的歌声,优美的舞蹈,美轮美奂的意境,这些可都是残疾人艺术家们辛苦的杰作。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美,让大家对生命有了更真切的感受。
天地静默,夜凉如水,乐声响起。全世界的目光,都随着光柱,投射在一个名叫李月的女孩身上。她在汶川大地震中失去了左腿,可她不想舞蹈的梦想屈从于残酷的命运,她得到了无数敬重生命与梦想的人们的帮助,她终在全世界面前,重新起舞。
而我们每个同学都应该感到无比的幸福:因为我们有美丽的校园,有和蔼可亲的老师;因为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好心人一直在关心着我们,帮助着我们,我们同学中就有许多同学获得过别人的帮助;更重要是,我们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可以用眼睛观看五彩缤纷的世界;用耳朵聆听美妙悦耳的音乐,用嗓子唱出婉转动听的歌声……可是他们,有的生活在一片黑暗中,有的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有的却无法表达自己的感情……但是他们身残志不残,坚强地面对现实。
让我们“关注残奥会,关爱残疾人”。其实我们少吃一点零食,少买一件衣服,让我们用节约下来的一点钱,建更多的残疾人工厂,让残疾人们做力所能及的工作,让他们自食其力,真正地“站立”起来。
让我们行动起来,为残疾人创造一个无障碍的世界吧!让残疾人与正常人共同和谐地,生活在这个美好的世界上。
2023残奥会心得体会篇5
身有残疾是人类生命体征的缺失,对残疾人而言,无论是肢体的残缺,还是脑瘫的智障,都是一种遗憾和生命的不完美。
但是残疾人因为有了残奥会,更准确地说,因为有了专门为残疾人举办的奥运会,便使之生命充满华彩!
在残奥会的赛场上,我们看到了残疾人运动员别样的美丽,他们用乐观、勇气和拼搏感动了世界,也让健全人的眼球为之一亮。
身高只有1米34的被誉为"女菲尔普斯"的美国残疾人运动员艾琳·波波维奇在9月9日的女子100米蛙泳sb7级比赛中夺得了个人的第三枚北京残奥会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这个先天软骨发育不全的美国姑娘天性开朗,从小就活跃在足球、马术等各种体育活动中,长期的锻炼给了她出众的身体素质,而游泳和残奥会让她成为世界级明星。她说:“残奥会的魅力在于,身体残疾的人们不再深陷于自己的残缺,而是一心只想着自己能做到什么。”是啊,体育运动和残奥会这样的竞技舞台,恰恰也是残疾人身体和心理康复的双重良方。对更多突然致残的人来说,体育和残奥更有着一种“拯救”般的效果,很多人的命运由此改变。
美国强人法布里钢牙咬住弓弦独臂射得一枚铜牌,铸造了令世人仰慕的奇迹;网球选手尼克·泰勒在上肢致残的情况下,一改独特的用脚发球方式,有人戏称他为“网球马拉多纳”;被誉为“独腿美人鱼”的南非奥运、残奥双料选手纳塔莉·杜托伊特说:“实际上我参加残奥会并不是以比赛的心态来的,奥运会和残奥会是我的梦想,也是我的目标。在我16岁的时候,根本没想过自己会遇到车祸。对我来说,能继续活着,做我现在想做的事,就是很幸福的。”她还寄语那些和她一样渴望实现目标的残疾人:“我希望他们走出来,无论是健全人还是残疾人,如果你有梦想、目标和信念,那就该行动起来,去实现它。这对所有残疾人来说都是一种美好的体验。”她和来自巴拿马的萨依德·哥麦兹在残奥会闭幕式上同被授予了顽强拼搏奖的殊荣。
坚强之美、超越之美、残缺之美,在残奥会的赛场上时时处处绽放着奇异的光芒!他们让我们看到了进取、超越、希望和梦想,也让我们更深刻体会了“精神寓于运动”的理念。这是残奥会给残疾人运动员带来了美丽,残疾人运动员更因残奥会向世界释放了他们残缺的美丽。
诚然,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做一个肢体健全、心智健康的人,但我们更应该把目光投向那些残疾人、那些社会的弱势群体,给他们以尊重和帮助,给他们以施展才华和超越梦想的舞台,这就是残奥之美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2023残奥会心得体会篇6
里约残奥会开幕式创意总监热利29日表示,即将于9月7日上演的残奥会开幕式将注重体现包容性,并且唤醒形、声、闻、味、触这五种感觉。
在8月5日举行的里约奥运会开幕式中,巴西人用一场巴西范儿十足、又彰显和平与环保的开幕式赢得了广泛好评。不过热利说,与奥运会开幕式介绍巴西历史和文化不同,残奥会开幕式将展现完全不同的视角。
“它(残奥会开幕式)将是关于包容和唤醒五感,”热利在接受巴西《圣保罗州报》采访时说,“它将强调一种理念,那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都有一颗心。”
据热利透露,残奥会开幕式的一个环节就是让观众在舞台上看不到任何东西。此外,他说电视也将用更详尽的解说词来转播开幕式,照顾视障人士。
热利说,与伦敦残奥会突出残疾人运动员是超人有所不同,里约残奥会将关注人类最基本的元素,同时并不局限于体育成就。
里约残奥会开幕式将于9月7日在马拉卡纳体育场举行。近期,随着里约奥运会成功举办,特别是巴西代表团在奥运赛场夺得男足和男排等赛事金牌之后,巴西人对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参与感显著增强,本届残奥会的门票销售也随之提升。上周三一天奥组委售出14.5万张残奥会门票,打破了里约奥运会和残奥会日均门票售票记录。
2023残奥会心得体会篇7
新华社里约热内卢9月5日电(记者郑直何军)里约残奥会中国代表团当地时间5日在这里宣布,轮椅击剑运动员荣静将在里约残奥会开幕式上担任中国代表团旗手。
在5日于里约残奥会运动员村举行的中国体育代表团升旗仪式结束后,代表团公布了这一消息。
“之前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我觉得首先是没有想到。”今年28岁的荣静笑着说,“我觉得挺光荣的,也是一个很神圣的责任,我只是无数残疾人或者残疾人运动员中的一个,我像他们一样,都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吧!”
此次担任里约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团长的中国残联主席、中国残奥委会主席张海迪表示:“现在还是要多关心我们的身体有残疾的妇女和儿童,今年我们要选一位优秀的女性运动员来作为旗手,我们就选择了2012年伦敦残奥会的击剑冠军荣静。我相信,荣静的气质、形象一定能够代表中国残奥运动员的气质和精神。”
身高1米68的荣静1988年出生于江苏省沭阳县华冲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因小儿麻痹而右腿行动不便。目前就读于连云港广播电视大学的她2004年进入江苏省轮椅击剑队从事击剑运动。作为中国轮椅击剑队运动员,她的主项为重剑和花剑。她曾获得2012年伦敦残奥会女子重剑团体金牌,2015年以来共7度参加国际比赛,获得6枚金牌;她还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在里约残奥会上,荣静将从14日开始参加花剑个人、花剑团体与重剑团体的比赛。
2023残奥会心得体会篇8
“我会拼尽全力,努力站上最高领奖台为国争光。”1月16日,到达张家口崇礼万龙滑雪场后,将出战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的景县籍高山滑雪运动员张梦秋,第一时间给景县的母亲高立敏打来电话,平和的声音中透露着自信。
“她永远是我们的骄傲。”谈起身残志坚的女儿,高立敏满脸自豪。
今年刚刚20岁的张梦秋,有着6年运动员职业生涯。14岁时,因患小儿脑性瘫痪导致身体具有一定运动功能障碍的她,成为了河北省残疾人冬季项目队的一名运动员,专攻高山滑雪项目。因为身体原因,她的反应速度要比其他人略慢一些。教练讲解的动作要领,别人一个小时就能学会的动作,对于张梦秋来说需要花两三倍的时间才能掌握。但她不服输,在教练的耐心指导下,刻苦训练,反复琢磨技术动作,最终熟练掌握了各项技巧,取得骄人的成绩。2017-2018雪季,张梦秋开始在全国比赛中崭露头角,并入选了国家集训队。从2019年开始,她在新西兰南半球杯、残奥高山滑雪世界杯等国际大赛中斩获6枚金牌,2021年更成为第十一届全国残运会和亚残运会高山滑雪项目的三冠王。
在母亲眼里,梦秋是一个开朗、坚强,勇于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人,一路走来也有着很多的不容易。梦秋曾说:“我的梦想就是站在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的最高领奖台”。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6年来,张梦秋绝大部分时间呆在寒冷的训练场,一遍遍做好教练要求的动作,一个个完成好安排的计划。长时间的训练和比赛,也给梦秋带来身体上的伤病,但她仍专心训练,毫不放松。多年以来取得的各种优异成绩,都离不开她的努力与坚持。
“一年回家一趟,非常想她,但想到她能为国争光,我也特别理解。”高立敏透露,2021年,梦秋仅仅回到老家景县7天,其它时间便全心备战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每周训练6天,每天坚持在雪道上滑行6个小时,想家时只能打电话回来。每次打电话,面对母亲“注意休息”的叮嘱,她也总是语调轻松地叫大家放心,从未抱怨过训练辛苦或有压力。
“一直以来,我们全家人都很支持梦秋,也很关注她的历次比赛进程。”高立敏表示,梦秋在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比赛当天,全家人将会通过手机、电视等渠道关注她的比赛,为她加油鼓劲,自己也会提前准备好女儿最喜欢吃的美食,等她赛完回家团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