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学反思5篇

时间:2023-04-17 10:05:35 分类:学校范文

只有认真对待教学反思的书写,教师们才可以提高教学质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所写的教学反思才是对自己的教学能力进步有指导作用的,下面是365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三峡教学反思5篇,感谢您的参阅。

三峡教学反思5篇

三峡教学反思篇1

传统文言文教学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使本来意蕴丰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词、句的理解和落实,这显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

课前准备时与学生自然聊天,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接着简明进行文学常识的介绍后便进入了课文的学习。首先,通过配乐示范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读准字音,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指名学生仿读,其他同学评点。紧接着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自行朗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及时组织小组交流,质疑释疑,疏通文意。三遍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地朗读课文了。这时,组织班内交流:你有什么困惑或收获?通过生生问答,教师明确,引导学生学习重要的文言词语。在通读基础上,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三峡的美丽神奇的景象主要体现在哪两方面?到这里,实际上学生对文本已经深入其中了。

接下来,进入品读课文,赏析美景环节。通过展示画面,回顾文本优美语句,品味三峡景色的美丽。教师指导学生谈自己喜欢作者笔下的什么景象,并再次组织有感情朗读课文,小组交流,后班内交流,水到渠成地生成三峡特点的概括。

最后,结合课堂内容,拓展延伸,进行课堂练笔指导学生拿起手中的笔,从文本中探寻美点,用给定的句式写一段美点品析,引导学生用笔深化对三峡特点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综上,我认为,“品”要以“读”为基础,而“品”过之后还要用“写”来丰富语言的积累。先读后品,品品读读,反复诵读,涵泳文意,在付诸笔端,学以致用,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三峡》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面对《三峡》这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因此在疏通文意这个环节,我大胆地改变了过去串讲的形式,放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完全让学生借助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实践证明,有了前面诵读的基础,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

如果说前面的读是在为品做准备,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学生对文章优美佳句的欣赏上。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行找出自己喜爱的地方,然后说明喜爱的原因。许多学生都喜欢写三峡夏季水的画面。于是便抓住机会,诱发联想,想起一些与此地情景相似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夏季水流湍急,学生由原文想到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还想到了许多写水的诗句。这既是一种对课文的理解,又是一种知识的迁移。还有的学生喜欢秋季的凄清,面对两岸高峻的山岭,聆听悲哀婉转的猿的叫声,体会空谷传响的幽深,触景生情。这种直接面对文本的倾听和思考,拉近了学生与古代时空的距离,仿佛听到了作者旷远的呼唤,仿佛看到了作者对壮美河山的叹仰。如果说《三峡》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融合,那么学《三峡》的人也与自然景观成为一体了。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拿起手中的笔,从文本中探寻美点,用给定的句式写一段美点品析,就应该是信手拈来了,完成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全过程。课堂实践表明,学生的表现是完全可以比我们预设的要好的。

当然,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暴露了不少缺点和不足。比如,制作的课件突出了课堂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却忽视了课堂的知识性,学生只回忆起部分内容,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理想。再比如,我的课堂语言不够凝练,“连绵不绝”一词重复使用了几次,还出现了口误现象。这些都提醒自己,“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经过此次课堂教学,我对课堂有了更多的认识,有了更多的收获,也有了更多的思索,我想我一定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在同仁们的指导下不断成长进步。

三峡教学反思篇2

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三峡之秋》是一篇略读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三峡一天当中的景色变化。语言流畅优美,读来琅琅上口,因此,让学生“口中读出感觉,心中读出感情,眼前读出画面”就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读”也就成了本课主要的教法和学法。

一节语文课要做到书声琅琅看似容易,但要读出韵味,读出风格,却非易事。安排在什么时机读,读什么,怎样读?这其中有很多讲究。又因为是略读课文,教师不可讲得太多;怎样处理这一导一放的关系,还真让人颇费心思。当然还有一个原因,这是一节公开课,有很多双眼睛在下面瞅着呢!为不使整个教学流程过于平淡,我采用结构倒置法,先引导学生学习“夜晚段”,通过品析“渔火”、“灯标”、“光晕”、“摇曳”等词和“那清洌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等句子,指导朗读。“流畅”,几乎每个学生都做到了,但对于“夜的宁静”,学生却未能通过朗读展示他们的理解。在这个时候,如果我能打乱教学计划,在此环节多给学生5分钟,也许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出韵味来。可惜的是,我为了追求完整地完成教学任务,就那样蜻蜓点水似的过去了。另外,当学生讲到这是一个“幽静”的夜晚时,我却硬将一个“宁静”交给学生,只因我预设的.板书是“宁静神秘月色清”。

接下来的环节是小组合作,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按“画一画,读一读”的方法进行学习,我认为这种设计是合理的,可问题是学生读书汇报时,我对暴露的问题仍未能机智地进行处理。清晨的“明丽”,中午的“热烈”学生并未能很好地品味,更别说读出“感情”和“画面”了。对此,我只是稍作点评,虽然我心中也是不甚满意。但因为是公开课,我为了追求一节课的完整,走过场了。

事后一想,为何不能让公开课危险一次呢?尝试独立备课而不仅仅依赖于教参;尝试熟背课文而不仅仅要求学生做到;尝试让最后进的一名学生站起来读书而不仅仅让朗读翘楚闪亮登场;尝试让学生说哪里不懂而不仅仅大张旗鼓地宣讲你最感兴趣的地方;尝试让自己的学生解读文本出现的“不和谐的声音”而不仅仅是千人一腔……这样一来,学生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受益了。

真实的缺陷无须隐藏,因为我们面对是的正从无知到有知的学生。再说了,刻意追求课堂完整是对学生一种温柔的伤害。看样子,有效课堂的营造不仅需要一名知识渊博的老师,更需要一名善随机应变的老师。

三峡教学反思篇3

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以利于今后的教学。

一、遵循新课标理念,结合文本特点,对课堂设计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传统文言文教学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使本来意蕴丰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词、句的理解和落实,这显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以往讲授《三峡》,自己都是安排的两课时,本次因课堂性质特殊,便“逼”着自己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课前准备时与学生自然聊天,结合国庆旅游打算指出游览自然山水的益处,自然导入《三峡》的学习,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接着简明进行文学常识的介绍后便进入了课文的学习。首先,通过配乐示范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读准字音,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指名学生仿读,其他同学评点。紧接着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自行朗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及时组织小组交流,质疑释疑,疏通文意。三遍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地朗读课文了。这时,组织班内交流:你有什么困惑或收获?通过生生问答,教师明确,引导学生学习重要的文言词语。在通读基础上,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三峡的美丽神奇的景象主要体现在哪两方面?到这里,实际上学生对文本已经深入其中了。

接下来,进入品读课文,赏析美景环节。通过展示画面,回顾文本优美语句,品味三峡景色的美丽。教师指导学生谈自己喜欢作者笔下的什么景象,并再次组织有感情朗读课文,小组交流,后班内交流,水到渠成地生成三峡特点的概括。 最后,结合课堂内容,拓展延伸,进行课堂练笔指导学生拿起手中的.笔,从文本中探寻美点,用给定的句式写一段美点品析,引导学生用笔深化对三峡特点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综上,我认为,“品”要以“读”为基础,而“品”过之后还要用“写”来丰富语言的积累。先读后品,品品读读,反复诵读,涵泳文意,在付诸笔端,学以致用,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三峡》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二、教学过程中力求立意高远,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

我认为,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面对《三峡》这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因此在疏通文意这个环节,我大胆地改变了过去串讲的形式,放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完全让学生借助

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实践证明,有了前面诵读的基础,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

三、玩味赏析,扣住景物特征。

如果说前面的读是在为品做准备,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学生对文章优美佳句的欣赏上。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行找出自己喜爱的地方,然后说明喜爱的原因。许多学生都喜欢写三峡夏季水的画面。于是便抓住机会,诱发联想,想起一些与此地情景相似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夏季水流湍急,学生由原文想到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还想到了许多写水的诗句。这既是一种对课文的理解,又是一种知识的迁移。还有的学生喜欢秋季的凄清,面对两岸高峻的山岭,聆听悲哀婉转的猿的叫声,体会空谷传响的幽深,触景生情。这种直接面对文本的倾听和思考,拉近了学生与古代时空的距离,仿佛听到了作者旷远的呼唤,仿佛看到了作者对壮美河山的叹仰。如果说《三峡》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融合,那么学《三峡》的人也与自然景观成为一体了。

三峡教学反思篇4

?三峡之秋》是一篇写景的阅读课文。作者按时间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三峡秋天奇特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比喜爱之情。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本课时的教学我觉得存在以下亮点:

一、 注重自主探究、自学能力的培养。

这节课,我重视预习的布置及检查,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多音字“累”有三个读音,第二声最容易读错或被忽略,让学生通过查工具书理解字义,并多组几个词,与另外两个音加以鉴别。“晕”字也让他们自己学习,通过摘录笔记的交流,使得生字、新词得以解决和巩固。

我以“美”字贯穿整节课,首先让学生欣赏三峡风光,让他们感受到三峡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自学,画出体现三峡之夜的美的词语、句子,并在旁边做批注,培养了学生的自读自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为接下来的交流打下基础。在品读课文环节,让学生沉浸在美丽的月色中,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

二、品读重点词语,感悟语言魅力。

本课语言优美,用词形象生动,抓住关键语句,使学生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感受大家之作的风韵。

在学生感悟夜晚部分时,重点引导品读“沉沉欲睡”、“惊醒”、“摇曳”等词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方法以动衬静,突出三峡之夜的宁静。在品读月下三峡时,引导学生重点感悟比喻句。如: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展现月光的皎洁与明亮;从“墨一般的黑”,体会三峡的神秘;同时抓住“扑跌”、“泻”、“凌空飞降”、“挂”等词体会作者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突出月下三峡的宁静与神秘。

遗憾之处:在授课过程中,由于时间关系,学生的朗读还不够,不能在每个句子后趁热打铁,加以朗读。

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在我的课堂教学中还有缺憾和不足,今后需要更细、更深的.反思。

三峡教学反思篇5

?长江三峡》是刘白羽写于1960年的一篇抒情游记散文,但是鉴于时代的不同,学生在理解本文时很难再感受作者当时的情感,那么这就让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交流存在了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知人论世的方式点滴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尽可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并且根据教学的需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学习写景游记散文的景物写作手法上,而非不适应现在教学的情感理解上。

以上是整个课堂教学总的定位问题,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从已经学过的知识中去反思和学习这篇课文,包括“点”与“面”的巧妙设计;包括通感修辞手法的复习等等,这些知识点都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用到过,所以我会尽量让学生自己结合已有的知识去发现这些文章中的闪光点,学生也较容易接受。

第三,当然是诗歌教学的运用,之前在听王谦老师上《祖国山川颂》时,就已经领略过诗歌教学的生动和有效。王老师在上《祖国山川颂》时最大的特点是诗句地巧妙运用,其中最典型的一次运用出现在课文第八段的讲解上。课文第八段主要是颂中国的古典诗歌,之前作者热情颂扬了祖国的山川地貌、自然图景,还歌颂了祖国土地上辛勤的劳动人民,肯定他们与祖国的关系,接合之前的文字,文章写到“我时时徜徉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天地里,体会最细微的情感,捉摸耐人寻味的思想,感受铿锵的节奏,婉转悠扬的韵律,领略言外不尽的神韵,更陶醉于诗人们对大自然叹为观止的描画。”中国古典诗歌神韵兼具,中国古典诗歌是对祖国山川的最好描画,这一切,仅是这样说说学生都知道,但是并不能打心底里感受或者说是领略到。这一段在讲授过程中,如果仅是说明性地讲诗歌和语言是祖国文化的反应,诗歌和语言也是祖国不可缺少的部分,爱祖国必然爱祖国的语言和诗歌,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对此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的讲授更会破坏原文的散文诗意味。王老师上课时并没有这样设计,他也没有对语言和古典诗歌的优秀多做强调,只是就其中一个词问学生:“叹为观止是什么意思?”“从字面上理解,止即到此为止,那么就是用来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中国古典诗歌中有很多这样优秀的诗句,说说看。”开始学生并没有什么反应,主要是诗歌积累没有被激活,于是王老师便稍稍地给了学生一些提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北朝民歌)这写的是塞北草原上的风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瀑布景色的描写;还有写江南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都写的是春天;描写夏天的风光的比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写秋天风光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描写冬天的也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王老师一句也没有赞美祖国古典诗歌怎么好,但是一说完这些诗句,学生就立刻能感受到古典诗歌的魅力,从而也发自内心地由此崇拜热爱我们的祖国,在诗歌诗句的赏析体会中进行了一次情感和审美的教育。

同样的,我在设计本篇课文时,也巧妙地利用了诗歌,一方面是因为古人写长江三峡的诗歌比较多,资源丰富。课堂一开始,为了让学生能对从未领略过的长江三峡风光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就引用了大量的诗歌,并且让学生也有机会积累一定的诗歌。教学过程中,针对三峡不同的特点,分别引用不同的诗歌。诗歌的引用,不但丰富了课堂内容,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诗意,而且更容易为学生感知。

当然,除了以上这些优点之外,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学生参与度可能不是很高,主要是以教师教授为主,除了要求学生回答相应的问题。比如本文其实景物写作的手法很多而且很杂,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间断性地帮助学生做一些小结,但是由于教学内容比较多,时间比较紧,所以并没有能及时地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第三,阅读很多时候应该和写作结合起来,所谓听说读写,既然学习了那么多种写景方式,就应该可以让学生尝试地选择其中一种或两种景物描写的方法,进行一个现场片段习作,这将更有利于他们理解和运用这些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应该讲究课堂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课堂应该注重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相结合,有效地运用诗歌以及学习过的知识来学习和感知新的知识,这就是我这堂课后最大的感受。

《三峡教学反思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