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篇

时间:2023-04-17 11:01:57 分类:学校范文

写教案是我们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提前准备的事情,很多老师在上课之前都是会进行教案的写作的,下面是365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篇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

一、设计理念:

诗歌教学重在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地朗读,从而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地朗读诗歌,感受草坪绿茸茸、亮晶晶、笑盈盈的美。

2、通过学习诗歌,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激发人们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通过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诗歌二至四小节,感受草坪绿茸茸、亮晶晶、笑盈盈的美。

四、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与交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体会草坪绿茸茸、亮晶晶、笑盈盈的美。

五、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充分地预习课文,能够读通课文。

2、制作教学课件。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1、情境导入

在春雨的滋润下,沉睡了一冬的大地伸了伸懒腰苏醒过来了。花儿涨红了脸,柳树笑弯了腰,连草叶也唱起了动听的歌儿。同学们,想不想去听听?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作家高洪波写的一首优美的小诗——草叶上的歌。(板书课题)

2、读题质疑

读了这个课题,你想说什么?

(二)自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读后反馈

谁来告诉大家,你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草坪绿茸茸亮晶晶笑盈盈)

哪一节诗概括地描写草坪的这三个特点?(指名回答并齐读第一节诗)

(三)美读诗歌,读中感悟

欣赏草坪,形象感知

感情朗读,读中感悟

1、学生自由朗读二至四小节诗,感受草坪的美。

2、指导朗读、体会第二节诗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指名反馈: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再次欣赏绿茸茸的草坪。

(4)引导想象:大森林睁开了明亮的眼睛,还看到了什么?

(5)引读:“多美啊,绿茸茸的草坪,溢出春光的一只瞳孔。”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把“绿茸茸的草坪”比作“溢出春光的一只瞳孔”,说明透过这绿茸茸的草坪我们看到了到处是一片绿色的春天。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自读——指名读——男女赛读)

3、小组合作学习第三、四节诗

4、交流反馈学习情况

(1)学生汇报交流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齐读二至四小节诗

6、美读第五节诗

配乐齐读全诗

(四)总结全文,体会情感

(五)齐唱歌曲,升华情感

师生齐唱歌曲《春天在哪里》。

七、教学结束:

布置作业,延续情感

1、美美地把诗歌读给家人听,争取把它背下来。

2、练习写本课生字新词,比比谁写得最漂亮。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2

?葡萄叶的梦》

设计意图:

1、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积累语言。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诗句语言的美,在读中想象诗意的美,在读中体会葡萄叶的奉献情怀和葡萄成长的快乐,并通过朗读把感受和体会表达出来。

2、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具体到本课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扮演葡萄叶和葡萄的情境对话中,在由仿写葡萄叶上升到仿写梦想的过程中,在“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感染。

3、巧用暗示,让学生自悟。比如,播放《小松树》的歌曲,暗示成长的快乐;教师范读第二小节并描述图画,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引用大诗人泰戈尔的诗升华认识等,都能让学生听有所得,读有所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2、品味诗句的美,体会诗意的美。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体会葡萄叶乐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品味诗句的美,感受成长的快乐。

课前预习:

1、读读课文,初步掌握生字字音。

2、查查词典,了解“酿造”在词典中的意思。

启动课堂:

播放歌曲《小松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创设情境导入:

由小松树快乐成长引出葡萄叶的梦。→读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先读读词语,再读读句子。

2、指名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葡萄叶的梦是什么?

2、交流:①用自己的话说说葡萄叶的梦是什么?②作者用哪句话表示这个意思?

3、品读诗句:葡萄叶用整个夏天,酿造芳香和甜美。理解“酿造”一词。→读读诗句。

四、学习第一小节:

1、自由读,思考:诗人眼中的葡萄叶是怎样的?

2、有感情地朗读。指名读→评价点拨→引读。

3、交流:你为什么喜欢作者笔下的葡萄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4、拓展:你眼中的葡萄叶是怎样的?能像作者这样用一句有诗意的话来表达吗?的叶片,是。

五、学习第二小节:

1、配乐范读:激发学生想象、朗读的兴趣。

2、自由读。透过诗句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闻到什么?

3、交流、创设情境对话,感受葡萄在叶子的帮助下快乐成长。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小节。男、女生比赛朗读→指名读。

5、创设情境:葡萄和葡萄叶会说些什么?

六、学习第三、四小节:

1、引读第三小节,摘一颗葡萄给你尝尝,你觉得怎么样?

2、在学生的赞美中,引出第四小节。

3、质疑:为什么葡萄叶悄悄地笑了,流出开心的泪了?

4、在组织学生解疑中,体会葡萄叶乐于奉献的情怀。→再读全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七、巩固、发散:

1、背诵喜欢的小节。

2、写写自然界中小鸟、小蜜蜂、小青蛙、小草、大树、鲜花……的梦想,还可以写写自己的梦想。

3、总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让我们伴随着梦想快乐成长。

八、推荐作业:

1、背诵课文。

2、积累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

3、从课外书中,读一首喜欢的诗歌。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读10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说出司马台长城和八达岭长城各有什么特点。

3、向同学介绍自己看到的一处长城的景象。

教学重点:了解两处长城各自的特点,感受长城的雄伟壮丽。

教学难点:向同学介绍自己看到的一处长城的景象。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

都谁去过长城?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听。

二、自主探究

(一)指名初读课文,注意要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生评读,纠错。

(二)在组内读一读带有新词的句子,讨论不理解的词语意思。

(三)找小组汇报自学成果,师对于有争议的词义加以指导。

(四)默读课文,把描写司马台长城和八达岭长城各自特点的语句用曲线画下来。

1、找生说特点,提示:先读书,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生间作补充。

2、在小组内合作读一读描写司马台长城和八达岭长城的段落,加深了解,找生作小导游,用自己的话介绍两处长城的特点。

三、交流展示

1、把你见到的一处长城的景象介绍给组内的同学听。

2、把收集的长城的资料和图片展示给大家看。组内评出说得好、展示好的同学,全班发言,对于他发言的内容,其他同学可提问参与,互动对话。

四、积累词句

1、选择你喜欢词句画下来,说说为什么喜欢。

2、试背词句,看谁记得快、记得牢。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4

一、我的发现

1、自己把全部词语读一读;

2、比一比,看一看,词语中的带点字,你能发现什么?

3、这些是字在同一个词中,意思是相反的,你能不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

4、再读词语。

二、日积月累

读读背背

1、观察,下面的图片,都是什么?(邮票)你发现这些邮票有什么特点?(动物)

2、这些动物很有意思,你能观察出来吗?对,他们就是十二生肖。你知道,你的属相是什么吗?

3、你知道属相是怎么来的吗?(教师讲解属相来历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人们说:“我们要选十二种动物作为人的生肖,一年一种动物。”天下的'动物有多少呀?怎么个选法呢?这样吧,定好一个日子,这一天,动物们来报名,就选先到的十二种动物为十二生肖。

猫和老鼠是邻居,又是好朋友,它们都想去报名。猫说:“咱们得一早起来去报名,可是我爱睡懒觉,怎么办呢?”老鼠说:“别着急,别着急,你尽管睡你的大觉,我一醒来,就去叫你,咱们一块儿去。”猫听了很高兴,说:“你真是我的好朋友,谢谢你了。”

到了报名那天早晨,老鼠早就醒来了,可是它光想到自己的事,把好朋友猫的事给忘了。就自己去报名了。

结果,老鼠被选上了。猫呢?猫因为睡懒觉,起床太迟了,等它赶到时,十二种动物已被选定了。

猫没有被选上,就生老鼠的气,怪老鼠没有叫它,从这以后,猫见了老鼠就要吃它,老鼠就只好拼命地逃。现在还是这样。

你知道哪十二生肖吗?

它们是:老鼠、牛、老虎、兔子、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怎么让小小的老鼠排在第一名呢?这里也有个故事。

报名那天,老鼠起得很早,牛也起得很早。它们在路上碰到了。牛个头大,迈的步子也大,老鼠个头小,迈得步子也小,老鼠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才刚刚跟上牛。老鼠心里想:路还远着呢,我快跑不动了,这可怎么办?它脑子一动,想出个主意来,就对牛说:“牛哥哥,牛哥哥,我来给你唱个歌。”牛说:“好啊,你唱吧---咦,你怎么不唱呀?”老鼠说:“我在唱哩,你怎么没听见?哦,我的嗓们太细了,你没听见。这样吧,让我骑在你的脖子上,唱起歌来,你就听见了。”牛说:“行罗,行罗!”老鼠就沿着牛腿子一直爬上了牛脖子,让牛驮着它走,可舒服了。它摇头晃脑的,真的唱起歌来:

牛哥哥,牛哥哥,过小河,爬山坡,驾,驾,快点儿罗!

牛一听,乐了,撒开四条腿使劲跑,跑到报名的地方一看,谁也没来,高兴得昂昂地叫起来:“我是第一名,我是第一名!”牛还没吧话说完,老鼠从牛脖子上一蹦,蹦到地上,吱溜一蹿,蹿到牛前面去了。结果是老鼠得了第一名,牛得了第二名,所以,在十二生肖里,小小的老鼠给排在最前面了。

4,后来,人们就按他们到的顺序,制定了十二生肖的顺序,并用它来给每一年命名。

5、读一读,看谁能记下来。

三、读读认认

1、自己观察学习,用以前加一加的方法自学生字

2、小组学习,注意给它们区分和组词。

3、教师检查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和展示台

一、交流展示收集和了解的中化传统文化(展示台)

完成前面综全性学习的展示,小组评一评,哪些小朋友完成得好。

二、口语交流

1、各组小朋友在自己的组里,把你收集的资料讲给同学们听一听;

2、各组交流

3、小组商量,用什么方式集中展示小组成果。

4、小组代表汇报,不完整的小组成员可以补充。

5、想一想,再把你最想告诉大家的写下的来。

第三课时

习作评改(略)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5

?装满昆虫的口袋》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通过读书自己解决。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对科学、自然的热爱,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质疑问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你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二、明确学习任务:

你想弄明白这些问题吗?怎样才能弄明白?

三、学生自学课文,思考:

1、法布尔喜欢昆虫吗?你怎么知道的?用“――”画出有关语句。

2、法布尔的父母是什么态度呢?试着把父母说的话有感情地读出来。

四、交流讨论:

1、法布尔的父母是怎样批法布尔的。(抓住父亲“怒气冲冲、吼、可恶、小傻瓜、拣这些没用的小玩意儿”;母亲“厉声责备、撑破裤兜、中毒”等词句进行品读,从而感悟、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喜欢之情。)

2、对话:如果是你的父母这样批评你,你会怎样?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3、过渡:法布尔又是怎样做的呢?

4、指名读第九、十自然段。齐读,讨论:你读出了什么?

法布尔十分喜爱昆虫。(指导学生用心去体会法布尔当时的心情,以及他与父母背着捉昆虫的原因)

5、是呀!法布尔是多么喜欢昆虫啊!可是父母却严厉地批评了他,可他仍然没放弃他的爱好。再读课文的第10自然段。

6、除了九、十两个自然段能读出法布尔喜欢昆虫外,还有哪些地方也能读出来呢?

五、总结讨论,渗透德育:

1、文章向我们介绍的法布尔具有什么特点?

2、正是法布尔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才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从而最终成为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从他身上,你明白了什么?(要想取得成功,只有一心一意地追求,锲而不舍地努力)

3、文章为什么要以“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每个人都有衣袋,它是用来装钱装物的,法布尔竟然用它来装满了昆虫,由此可见,法布尔对昆虫是多么喜欢啊!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充分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程度。)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6

?放风筝》

?教学要求】

1、认识生字3个。

2、体会“好像”、“似乎”两个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3、理解句子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5、体会男孩爱护公物的好品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阳光明媚的春天来了,小朋友开心极了,可以去春游了。大家带上自己做的风筝,去郊外放风筝。想不想跟他们一块儿去?好,我们随同其中一个男孩一起去放风筝。

听课文录音,看图画演示。

这是怎样一个孩子?考考你的记忆,能不能用你刚才听到的有关语句来描述?学生回答。老师把同学们的发言综合起来,请听仔细:

放风筝的男孩出现了,看样子有七八岁。一张可爱的面孔,忽闪着一双大眼睛,像两颗水灵灵的葡萄。身上雪白的衬衫,就像天空中悠悠的白云。

能不能把刚才这段话听写下来?准备——听写完成课后练习。校对朗读,同时出现男孩画面。

二、下面就让我们跟着他一起去放风筝。

1、把课文快速读几遍,读熟。有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提出来。

2、指名分节朗读。

3、学生质疑。

4、特别理解:“风筝又飞起来了,在天空中飘飘扬扬,天空变得越发美了。”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其中“越发”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边理解边指导朗读)

理解同时,结合课后练习,比一比,用上“好像”、“似乎”使两组句子有什么不同?

(边理解边品句,加强朗读指导)

5、解决学生质疑中的问题。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为什么这么读?(第一部分风筝飞上天,孩子很兴奋,语调要稍高些,突出孩子的高兴,我们也随着他很高兴。第二部分,孩子捡风筝时,踩坏了花苗又跑了,作者以为他是破坏绿化的不负责任的孩子,于是读的时候语调下沉,略带批评的语气,读出生气了,不高兴了。第三部分孩子用自家的花苗补上了被踩坏的花苗,说明他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孩子,读时应该带有表扬夸赞的语气,尤其最后,风筝又飞了起来,看着这么好的孩子,谁不喜欢不高兴呢?读时语调应更高,读得欢快些。)

6、学生示范,练读,指名读。

跟着这么一个心地善良纯洁的孩子去放风筝,心里舒畅吗?高兴吗?要把我们的喜悦欢乐和更多的人分享,我们也会变得更快乐。回家绘声绘色地把故事说给爸爸妈妈或者弟弟妹妹听,好吗?所以我们得学会复述课文的本领。

7、出示课文复述提纲,请大家根据提纲,抓住每部分的要点,先好好地读读课文,再用自己的话或书中优美的语句,不看书,把故事说给大家听。小组准备。

指名分节复述课文。指名复述课文。边复述边看媒体演示。

大家学习的本领真强,学习效率也很高,最后让我们连起来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一遍。齐读课文。

三、全文总结。

学了课文,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男孩子?可以从外貌上来介绍,也在加上他的品质特点来介绍,可以用书中的句子,也可以自己说。

一般写人时,我们都抓住人物特点来介绍的。这是写人文章的一般规律。

四、说话。

学习课文的描写,请仔细观察一个同学,向大家作介绍。注意不要说出他的名字,让大家猜猜他是谁。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7

?古诗三首》教案:望洞庭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课前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对刘禹锡和洞庭湖的了解。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相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三、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和。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翠,遥望洞庭山水翠,

盘里一青螺。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5.再读原诗,深化美。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投影映示:

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

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

一螺青黛镜中心。

题君山

方干

曾于方外见麻姑,

闻说君山自古无。

元是昆仑山顶石,

海风吹落洞庭湖。

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3.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识写本课9个生字,复习以前记字的基本方法。

2、试着根据旁批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3、初步学习自主阅读,自己动手批读学习体会,领悟简单的表达方法。

4、学习写日记的方法、格式,了解写日记的好处,激发儿童记日记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借助旁批读懂课文。

2、了解日记的要求和方法,知道日记的内容可以写哪些。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小动物的繁殖过程的资料、图片,自制生字卡片。

教师:母鸡孵蛋的挂图或录像带、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讨论谈话:说说动物是怎样生宝宝的。

2、小鸡是鸡妈妈生出来的吗?

3、看挂图(或录像):这只大母鸡在干什么?

4、小鸡是怎样从鸡蛋壳里钻出来的呢?有一个小朋友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我们一起随他去看看。板书课文题目《日记两则》。

二、自读课文,初知大意

1、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随文识字。

2、生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同桌间互相抽认。

3、开火车认读生字,师正音。

4、把生字放回课文中,再读一遍,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想办法解决,然后小组交流。

5、课文主要讲什么事?(能说大意即可)

三、借助旁批,自读课文

1、生仔细阅读两则日记,集体交流自己的发现:和前面的课文比一比,日记有哪些不同?

(1)日记没有题目。

(2)日记的第一行要写上记日记的日期和天气情况。

(3)内容是当天发生的有趣的事或自己的新发现。

2、生小声或不出声读第一则日记。讨论:“我”为什么要记下这件事?

(1)生读文讨论,师巡回指导。

(2)抓住重点词语“好奇地问”“真想亲眼看看”,引导生体会作者记下母鸡孵小鸡的事,是因为感兴趣。

(3)师小结:日记就是把自己感兴趣的事记下来,多有意思呀!

3、生默读第二则日记,结合旁批读懂“小鸡怎样出壳的”。

(1)用“”勾画出描写作者所见、所听、所想的句子。

(2)请生把读懂的内容变成问题提出来,考考同桌,相机助生理解不懂的词句。

(3)全班讨论:小鸡出壳的过程。

板书:

听:嗒、嗒嗒看:硬喙、小脑袋想:帮、剥

(4)讨论: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

(5)学生讨论总结:写日记还可以怎么写?

4、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把自己学了课文后的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四、小结提炼,了解写日记的好处

五、巩固生字,学习写字

六、实践活动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