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读后感8篇
编辑一篇读后感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书上情节的分析,读后感的写法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吧,大家在写读后感时要注意详略得当,365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论语》心得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论语》心得读后感篇1
在现代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老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
每个人都应有一片理想的天空,可以自由地翱翔,因为理想带给我们未来和希望;每个人都必须有脚踏实地的能力,实实在在地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这样我们才能有点点滴滴的收获。
让自己的胸怀无限大。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失业、婚变、亲人离去、朋友背叛等这些事情,也许我们无力改变某些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遇事不仅要拿得起还要放得下,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长期困扰于人生的遗憾不能自拔,对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是会有所损害的。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一种遗憾,其实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尺度,给予他人在自我内心设定的一种心理承受标准。丈量着他人,同时也度量着自己心胸明朗骀荡与阴霾狭隘。如果想得到别人更多的理解和宽容,与人为善,首先在自己内心就应该将度衡他人尺度的标准提高。只有敬人一丈,才能己获一尺。曾经听过这样一则故事,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起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儿子望着父亲,说道:“一定是妈妈打破的”。“你怎么知道”。儿子说:“她没有骂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习惯以不同的标准来看人看己,以至往往是责人以严,待己以宽。于丹在《心得》中这样说到:“学会宽容,宽容就是潇洒,宽容就是忘却,宽容就是忍耐。宽容意味着尊重、理解、信任和沟通,但不是放任,不是纵容,不是消极地无所作为。宽容,生活中的一门技巧,宽容一点,我们的生活或许会更加美好!”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怨恨让我们的心灵寄生于黑暗之中。而宽容,却能够让我们心灵得到放飞和身心愉悦。与人与己为快乐之事,理当为智者所奉行之道。宽容尤如心窗通达,面对看似不公的人世之事,何不如同于丹所讲淡定、从容处之呢。掬之一璨,对生命的理解或许在此刻早已升华。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尽量不要要求对方必须如何如何,或者说,我付出了什么什么,你就得一定要回报什么什么。其实在今天这个社会里,我们不能这样去要求别人。父母与子女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都是如此,在每一种关系中,去尽自己的角色应该承担的责任,责任尽到了,就够了。每一个个体都是值得尊重的,距离和独立就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稍微留一点分寸,对自己严格一点,对别人宽容一点,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
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在现代社会,我们也许无法安贫乐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房子大小,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还仅是几十年前,一个人一生可能就在某个单位工作,他们的婚姻基本稳定,从小到老可能就住在一个大杂院里,那时候人的痛苦可能是没有选择或选择太少。但在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我们困惑,我们迷茫,我们无法左右外面的世界。怎么办呢?只有让自己的内心更强大。一个人只有内心完满、富足,而后才能表现出从容不迫的风度。如果你的心很敞亮,很仁厚,你有一种坦率和勇敢,你的舒泰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那么你可能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有些人想躲到某个山中去修炼,其实,若我们能做到不离红尘,就生活在闹市之中,每天做着跟大家毫无二致的事情,但心中却自有一方从容宁静的田园,才是真正的大隐。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
?论语》里面所教给我们的这种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总之,读于丹的《论语〈心得〉》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与友宽容,与亲人宽容,与生活中一切给予宽容,学会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我们收获的就是一种和谐的美。宽容是人生的哲学,但更是一种境界吧。
《论语》心得读后感篇2
对于现代人来说,在工作、生活中我们对国学的名著是敬而远之的,那生涩的词汇和深奥的哲理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但在近几天政工科组织的学习中,在于丹教授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于教授不但将论语中枯燥无味的古文用现代“心得”的形式进行了完美诠释,而且还用自已广博的知识面给论语重新加入了新的注解,并且加入了一些很富有哲理的小故事,使我接受了《论语》,而且从中受益非浅。我感到,其中很多道理是与我们平常的生活工作有所关联的,如果运用恰当,必会对我们的工作、生活产生很多益处。
在其天地人之道章节,她用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天、地之间的关系,人的不断强大与天地强大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而将其与我们现在正在建设的和谐矿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结合,我感到,只有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等等之间做到真正的和谐,才能推动我矿的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快速发展。只有社会和集体的不断壮大才能使我们每个人更强大,说得更简单一点,就是只有集体得到的利益较多、集体荣誉感更强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会觉得有一种荣誉感,相应的,得到的利益也就更多。
还有一个故事,就是宋代大文豪苏轼非常喜欢谈佛论道,和佛印禅师关系很好。有一天他登门拜访佛印,问道:“你看我是什么。”佛印说:“我看你是一尊佛。”苏轼闻之飘飘然,佛印又问苏轼:“你看我是什么?”苏轼想难为一下佛印,就说道:“我看你是一坨屎。”佛印听后默然不语(也许是气的说不出话)。于是苏轼很得意的跑回家见到苏小妹,向她吹嘘自己今天如何一句话噎住了佛印禅师。苏小妹听了直摇头,说道,“哥哥你的境界太低,佛印心中有佛,看万物都是佛。你心中有屎,所以看别人也就都是一坨屎。”通过这个故事,我从中想到我们有的人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也常常取笑、议论别人,其实在我们取笑别人就是从侧面证明了我们还不够强大,还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心中一直惧怕别人背后议论。同时也让我明白了在平常要做到“恕”和“仁”,只要真正把以上两点做到了,就能使自已足够的强大,也就能将得失等身外之物看轻。
还有一个故事:同为花岗岩,台阶不服气地向佛像抗议:“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通过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我们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常常抱怨,我为什么没有某人强,其实这时候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为什么我没有别人强大,是不是还有我哪方面做得不够好,多多的进行自我反省,通过反省不断改正自已的缺点,使自已进行不断的改进,不断的适应这个社会。
以上只是列举一二,总而言之,于老师就是通过这样的故事和他对《论语》的心得将我们引上了一条解读国学名著的道路,我觉得于丹教授的高明之处在于用自已的体会和品尝将《论语》这个我们很多人以前顶礼膜拜的东西给我们加工成了一道美味的心灵鸡汤,让我们过上了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幸福生活。是她让我们在圣人的光芒下品位快乐人生,更好的享受人生,她用再简单不过的语言和词句将《论语》中深奥的道理呈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可以不断借鉴其中的东西、吸取其中的精华。终生受用不尽。
《论语》心得读后感篇3
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开篇就提到:无言也是一种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轮转,万物滋生。苍天还需要说话吗?
对于无言也是一种教育,我把它理解为言传身教,而且要重于身教。俗话说:太阳不语,自是一种光辉;高山不语,自是一种巍峨。对于我们目前的教育,我认为言传有余,而身教不足,很多填鸭式的说教,其实它的说服力是非常苍白的,倒不如身体力行更能让人信服。
无言也是教育,看到这句话,让我想起一件往事。记得儿子刚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他发烧了。我匆忙赶往学校的时候,正巧是课间休息。跟老师打过招呼后,我急忙来到儿子身边,摸摸儿子的额头,挺烫的,又向老师问了问情况,就打算带孩子回家,正当我要向老师表达感谢和歉意的时候,儿子忽然呕吐了,由于没有防备,一下吐了一地,我一边拍打儿子的后背,一边抬头问老师拖把之类的东西在什么地方,这时,只见老师一脸不满的神色,皱着眉,脸拉了老长,她一定是嫌弃我们把教室的地搞脏了,看到她那副表情,刚才从心底浮现出的感激之情一下子就荡然无存了。我想,孩子上多少节思想品德教育课,才能把老师那漠视的眼神从内心深处抹掉呀!小学是对孩子教育的启蒙时期,教师的德才学识、情感人格、言谈举止都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所以,有时候身教更重于言传!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著名童话故事大王郑渊洁教育孩子的故事,他在做客湖南卫视,跟节目主持人汪涵聊天时说: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给孩子做个榜样,即使自己不爱看书,只要孩子一出现,你就要拿起书本写写画画,如果你想让孩子孝敬父母,那你自己就要做给他看。有一次,郑渊洁买来大彩电后直接给孩子的爷爷送去了,儿子问他为什么不拿回自己家看,郑渊洁说:“爷爷奶奶活得没咱们长,以后咱们还能看上原子弹电视呢,所以先给爷爷奶奶看。没过几天,吃饭时,端上了一盘儿大虾,他让儿子吃,儿子让他吃,他说他不爱吃虾,儿子说:“你吃吧,以后我还能吃原子弹虾呢!”这,便是言传身教的结果。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在世风日渐浮躁的今天,无言教育更是彰显出它的难能可贵,无言就是要脚踏实地、默默无闻、甘于寂寞;无言就是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潜移默化。飞瀑之下,必有深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相信言传身教必能结出累累硕果,愿无言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蔚然成风!
《论语》心得读后感篇4
从小我就喜欢读书,对书爱不释手。每次手中捧着一本书,我心中就感到无比的欣慰。尤其是遇到好书,总是百读不厌。
有一天,妈妈给我带回一本《论语》,我高兴极了。我早就从电视里看到不少地方兴起学习《论语》的热潮,早就希望自己也能读到这本书,没想到现在就能一饱眼福了,真是快哉!
?论语》历行了两千多个春秋,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它是一本记录了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有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被历代当朝者治理天下所用。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了又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自从阅读了论语之后,我对学习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每天放学都会认真地把学过的知识再复习一遍,果然。我的成绩越来越好,我也越来越有成就感。这可都是论语教诲有方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我十分羞愧,因为以前,不论是发试卷或是发作业本我都要最新最干净的,这是私心在作怪,论语使我认识到了错误,让我明白了要为别人付出。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我明白了,要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不要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
论语使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让我的生活充满阳光,也许每个人读论语都会有不同的心得,我也不例外。在这个浮燥的社会中,我只想企图寻找一片宁静的归宿,寻找一片文化的净土。做自己能做之事,行自己能行之事。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地,足矣!我喜欢读《论语》。
《论语》心得读后感篇5
帮赵匡胤得天下的宰相赵普曾说他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果真如此吗?仔细想来也不尽然。自古以来熟读《论语》的人也不知道有多少,但像赵普那样的宰相之才又有多少呢?不过,赵普的话也很有道理,同样是鬼谷子的学生,孙膑和庞鹃的之间差距怎么会那么大呢?做为一个好学生赵普从《论语》里肯定学到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那么这本书中到底讲了些什么东西呢?
想想自己对于这本书的了解还只限于初中课本上的几句话,真是有点儿惭愧。但要读通这本书对于自己来说确实有些困难,更不要说对他深入研究了。幸好有了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虽然只是她的一家之言,但却为自己提供了一个了解《论语》机会和途径。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收获很大,想法也很多。首先使我认识到了孔夫子的伟大和博学。他深刻的思想、超人的见识、高尚的情怀无不令人敬佩。在两千多年前他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完美的生活体系,自我的修养、对人的态度、人的生活观价值观等等,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流露了出来,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迷人。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孔夫子既高尚又朴实,既完美又真实的人格。
作者于丹也是位了不起的人。她的《论语心得》问世以来,既有赞誉,又有指责,仔细想来这是很正常的。这些评论越多,越说明的她的书影响大,这也是不言自明的。她从书中筛选着,比较着,分析着,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最把自己对于《论语》一书的见解告诉了我们,无论从哪方面说都是无可挑剔的。正因为孔夫子的理想太完美了,太难实现了,所以经常表现出来的就是迂腐和虚无漂渺,想让其成为人人遵守的信条太难了,以至于是不可能的。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我们心中的乐土。
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的。那么论语中鼓励交什么样的朋友呢?很简单,孔子说:在这个世界上,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我认识到了孔夫子的伟大和博学。他深刻的思想、超人的见识、高尚的情怀无不令人敬佩。在两千多年前他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完美的生活体系,自我的修养、对人的态度、人的生活观价值观等等,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流露了出来,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迷人。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孔夫子既高尚又朴实,既完美又真实的人格。
《论语》心得读后感篇6
炎炎夏日,看于丹的《心得》看出了一丝清凉,一份释然,一份感悟。
于丹说:“我不主张从性别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的确,于丹为我们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位孔子,链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孔子用一部《论语》链接了东西南北﹑古今中外。但其主题却很单纯,单纯到只有时间和空间,只有温度,它传递的温度是一种态度,一种说,人家都有兄弟,可是我没有。于是他的同学子夏就说了一番我认为很有深度的话:“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于丹针对这一句话告诉我们:“对于缺憾,我们可以转化自己的态度和处事方式。”
人生决不会尽善尽美,而面对缺憾也是一种勇气。我个人认为我还是有这种勇气的,因为我觉得,比起我所拥有的,这些缺憾不算什么,有句话说:“朴素的,温暖的态度。
都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只是通过于丹的讲解识得其冰山一角,但我依然把这一角写下来,因为这见证着我思想高度的一次上升。
人生百年,谁能无憾。《论语》中说,有一次,司马牛忧伤的人生中应该计算自己得到了些什么,而不应计较自己失去了什么。”在汶川地震一周年时,我写道:“我们多么幸福,我们还活着,看着冉冉升起的太阳,我们拥有健康的体魄,还可以肆意的奔跑。”所以,珍惜现在所拥有的,面对缺憾和不如意,我们无力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用积极的心态面对,这样我们会很快乐,很满足,进而很幸福。
如果只看重缺憾,这个缺憾将成为一种心理暗示,他会成为你生命中的阴影,影响到你生命的质量。所以我们对于缺憾学会微笑吧!
关于处世之道,于丹也教给了我们很多,她引用了《论语》中的一句话。有人问孔子:“以德报德,何如?”孔子回答:“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于丹说:“这是孔夫子教给我们的处世的分寸,提倡的是一种人生效率和人生的尊严。孔子不赞成以怨抱怨,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怨恨去面对另外的一种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将是恶性循环,无休无止。当然孔子也不赞成以德报怨,因为你付出太多的恩德和慈悲,对于已经有负于你的人是种浪费。
于丹这番话让我对自己做了深刻的反省,在生活中“德”也就是通俗说的宽容是处世的重要因素,我始终摒持这一观点,然而,久而久之,我发现因为我对什么事都付之一笑的态度,让不少同学喜欢拿我开刷,为此我很郁闷。知道了这些道理以后,我尝试让自己懂得一点分寸,也让别人给我留些空间。
说道这儿,我又想起了我以前的一种想法,坏人是可以用善良和宽容感化的。所以我以前对那些不太好的同学都很宽容和友爱,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想法也在脑中淡化,原以为是长大了,世故了,现在我才明白是他们消磨了我的宽容和耐心。对于有些事,有些人,不值得。现在我的原则是:对于该以德报怨的,我一笑置之,不值得的,我不会浪费力气。
在于丹的心得里,还有一部分让我感受颇深,那便是交友之道。关于这个《论语》中有很多,于丹也讲解了很多。但我觉得我最欠缺的于如何与朋友相处融洽。
?论语》中有句话:“言未及之言谓之躁。”于丹解释说:就是话还没有说到那里,你就出来发表意见了,这是我与朋友相处的最大缺点。于丹告诉我说:“大家有公共话题时,一定要众望所归,大家在期待一个话题时,再娓娓道来。”这是我很需要学习的。
其中还有一句:“言及之而不言。”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话说一半,这是我很讨厌的一种行为,但在我身上也找的到踪迹,这也是我需要克服的一种行为。
最后一种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换位思考的相处方式是交往中必不可少的。我觉得会不会换位思考是你人缘好坏的关键。这也是一种品质,一种素养。
于丹说《论语》是最朴素,最温暖的简单道理,于丹也用最朴素的言语为我们讲解了孔夫子历经杏坛讲经、雪宫施教﹑泰山登临﹑齐国闻韶中悟出的《论语》。
而我也用及其朴素的语言写下了我的点点感悟,与其说是感悟,倒不如说是启发。比起于丹,我体味的太少太少,谈起《论语》我也只能说一知半解,但于丹说:“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辉下学会成长。”
在漫漫的此人生路上,我会慢慢去感悟这些“每个人心中有而口中无”的简单道理,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用这些温暖的简单的道理连接我五彩的一生。
感谢《论语》!感谢于丹!
《论语》心得读后感篇7
从前阵子开始,貌似于丹就很红的样子,学论语也就变得很红的样子。其实上中学的时候语文课就学过一点论语,不过大概是我比较愚钝,学过了也没啥心得。最近机缘巧合地拿到这本书,就趁势读了一下想看看于丹教授有啥心得。现在读完了,在此胡乱讲几句。
孔子有“圣人”之称,这个称谓令人肃然起敬。不过孔子的学说给我的感觉也就是:不过如此。老爷子整天念叨些做人要厚道知足、谦逊知礼、尊老爱幼、五讲四美三热爱之类的,虽然说得都没错,但我以为不算什么了不起的学问,起码和“圣人”的名头不相符。我接触过一些老太太,当一辈子家庭妇女,打小没上过学(更没学过孔子),但也能讲出些做人的道理,这些道理都是从生活中来的。从这一点来说,我没觉得孔老先生和这些老太太相比有什么过人之处。孔老先生是一个好人(这一点应该没什么问题),心思也比较细腻(站在河岸上就能心生感概),但作为一个思想家,他没有值得我崇拜的独特的思想。理由很简单:做人要做好人,不要做坏人,类似这样的话人人会说,故不足为奇。
另外孔子对于礼的重视也是我不以为然的。礼这个东西稍微有那么一点就可以了,太讲究就会导致形式大于实质,看上去很美,可没什么实际的好处。形式大于实质正是一种“中国特色”,但我以为这不是个好东西,由此产生的一些古怪现象更是让人喜欢不起来。虽然现在很流行“传承传统文化”的说法,但“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很多时候不过是拒绝改变拒绝进步的借口。
有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好像没有孔子这盏长明灯,我们中国简直麻麻黑不成样子。对此我挺不认同的。西方世界就没有孔子(就算有也一定对西方世界没有很大的影响力,不然我早该知道他了)——西方古代也有哲学家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什么的,但人家不是研究文明礼仪的——照理说西方世界该是麻麻黑伸手不见五指、道德沦丧文明荒芜才对,可人家照样文明发展得挺好的,老百姓也遵纪守法也文明礼貌也敬老爱幼,
人家还不会随地吐痰乱闯红灯哪。我就不信了,要是中国没有孔子,中华文明会建立不起来。中国人民是勤劳智慧的(连不识字的老太太也能说出做人的道理),没有长明灯,我们还能自己钻木取火呢不是。
大概有人要觉得我是故意和孔子抬杠了,其实不是的。我不崇拜他的学说,但他有两件事是我所敬佩和欣赏的。
一是开办学校,教书育人,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作为中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孔子无疑是了不起的。我要是生在那个年代,也会想去他老人家的学校听听课、参与参与讨论什么的,那种学习的过程和课堂的氛围应该是挺有乐趣的。不过老先生多半不愿收我这个女学生,否则男女学生共同学习实在是太违礼了,于是我只好女扮男装去上学,比后来的祝英台同学早了不知道多少年……不过话说回来,对他老人家的学说我不能像孟子他们一样学到骨头里去,所以我也就是去参合参合找个乐子,成不了优等生。
孔子第二件做得精彩的事,是符合了后世皇帝治国施政的需要,因而得以被推广独尊。我以为这一点才是孔子由人变圣,与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拉开差距的关键。如果孔子早早地就能预见到后世皇帝的心思,那岂止是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简直是能掐会算未卜先知,对此我肯定要膜拜得五体投地;如果不是预见只是巧合,那其走运程度也足够让我羡慕了。
说到底,我认为孔子的学说本身没有太多可令人崇拜的东西,但我没有攻击其本人的意思。
我要是生在宋明理学盛行的时代,说出这样“亵渎”圣人的话来,就该拉出去吃枪子。幸而我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虽可能受些批评但罪不至死。既然没有吃枪子的危险,我就得寸进尺地再多说两句。
于丹教授试图用孔子的学说来解决当下的一些社会问题(你要说这是为了迎合“建设和谐社会”我也没意见,孔子的学说不也是迎合了汉武帝才有今天的吗),我认为这个初衷相当好,但我对能产生多少实际作用抱怀疑态度。于教授看到的社会问题我也看到了,那就是:为什么我们比过去有钱了,却不幸福
于教授认为解决的方法就是:学学孔子的学说,修炼自己的思想,就会幸福。我却认为,不幸福是因为我们做得还不够,而不是修炼(想)得不够或者做得太多。
举个眼下现实的例子:诸如就医、就学、就业等基础民生问题得不到解决,人民就很难觉得幸福。你可以要求人们像孔子那样修炼自己的思想境界,看不起病、上不了好学校、找不到工作仍然要心情平静快乐——姑且不论这是否实际,我怀疑孔子本人都做不到——这样固然可以使人们获得一些幸福感,但我以为这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没有本质区别。要我说,要想解决问题,就要好好干点事出来:你要是政府官员和医疗、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领导)什么的,就要琢磨一下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我敢保证,你要是解决了困扰整个社会的问题,一定会获得莫大的幸福;你要是干别的的,也好好做你的工作,为社会为自己创造财富——实践了自身价值,人也会觉得幸福。有句话孔子没说过,但我以为是真理,那就是:幸福是靠自己双手创造的,不是坐着凭空想出来的——当然也不是修炼思想境界炼出来的。
《论语》心得读后感篇8
仔细倾听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觉曾经遥远而枯燥的《论语》一下子变得丰富和温暖起来。于丹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有许多独到见解,豁然于眼前。
于丹对《论语》的解读能够赢得民众的掌声的根本原因正是她没有把重点聚焦在什么王道政治、儒教等,她把论语的教导直接针对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她讲解的心灵之道、处事之道都是帮助人的内心需要,这就是当今许多现代中国人的实际需要。人们从于丹的讲解中,更多的去理解《论语》中的一些教导,以帮助自己求得心灵的平安,帮助自己为人处事、帮助自己教育孩子。尤其是在当今忙忙碌碌、竞争激烈以及精神相对空虚的情况下,人们更有对内心平安的追求,当然孔子不能给当代中国人完全的精神寄托,但《论语》中的一些内容的确能给人某种心灵安慰,也可以让人从中学到一些处事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她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她可以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学习于丹《论语心得》,感觉最深的是能启发我们的心智,触动我们的心灵,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法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得到了快乐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
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对现实是否感到满足,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心态。确实,在今天这么一个不断改革与飞速发展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显得更为重要。面对眼前千变万化的世界,调整好个人的心态,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乐,是我们每个人在现实中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人生的理想是心中精神寄托的符合,只有站在个人心理的坐标系上,建立务实有效的理想方能在人生的职业生涯中有所担当,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最为重要。于丹教授把《论语》朴素、敦厚的哲理解读后以现代人的理解方式传递到我们,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就工作而言,一个人的目标,不能好高骛远,必须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同样,目标不能太小,不经一定困难能够实现的目标不可能带来多大的勇气,即便是实现了目标也不可能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快乐。同样,对于一所学校目标的适切制订,将会增强教职员工的团队精神;远大的理想,将激励人们战胜各种困难,勇往直前。
前一段时间于丹教授到日本讲授论语心得,受欢迎的程度远远超过她的想像。这说明日本对儒家文化的重视超过中国。但现代日本等许多国家的政体和经济发展并非是靠儒家文化,靠的是现代制度创新与文化继承两者并行,不是全面抛弃,也不是全面保留。国家拥有现代政体,同时社会、家庭、个人也保留一些传统的价值观,这两者并非矛盾,而是相辅相成。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制度与文化两者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孔子《论语》等传统文化能帮助人得到一些内心平安以及一些处事之道。于丹论语心得的现象其实是向中国社会启示如何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并同时建立和维护民主、平等、法制的现代社会制度,可以大力提倡传统文化中对个人价值观和修养有益的教导。
于丹的心得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和谐,什么是无畏。在于丹对《论语》通俗化的解读中,无论是“心灵之道”还是“处世之道”,无论是“君子之道”还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种大气的胸怀,独到的眼神,加以审视、领悟,并用轻松自然的口吻娓娓道来。——这就是于丹心得的力量,这就是于丹心得带给人的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