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爹和娘读后感5篇
撰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加深大家对名著内容的了解,编辑一篇读后感有助于强化我们对名著人物的理解哦,以下是吾优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中国的爹和娘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的爹和娘读后感篇1
先丑陋,后美丽。
“中国人似乎仍停留在林木丛生的山顶洞时代,身上穿着刺猬一样的甲胄,只露出冷漠猜忌的两只大眼,心神不宁地向四周虎视眈眈。”
只有清楚自己的缺点,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点。柏杨先生写的这本《丑陋的中国人》一针见血地道出了我们中国人的毛病。他在书中写到:“我们检讨自己病历的时候,是不是敢面对现实?用健康的心理,来处理我们自己的毛病?”我们大家似乎都没有这个勇气,而柏杨先生却用实践说话,用这本书来使我们警醒。
面对中国人的劣根性,我们不仅要从自身的经历吸取教训,也应该从别人的身上吸取教训。“印第安人是个活榜样,这个可哀的红脸民族,跟西藏冈底斯山的牦牛群一样,低着头,朦胧着眼,蹒蹒跚跚,有意无意,身不由己地,一步一步,走向绝种的死亡之谷。听到他们蹒跚的脚步声,和时代的辛劳喘气,心都裂成碎片。有人说,你别杞人忧天,中国人多呀。咦,在可怕的核武器和强大的生存竞争压力下,人多可没有用。印加帝国的人口可多,如今都到哪里去啦。有人说,中国人聪明呀,聪明确实聪明,但把聪明用到抗拒改善自己品质,动不动就翻天印和窝里斗,聪明反而会被聪明所误。似乎只有自惭形秽、痛改前非的觉醒,才能躲过印第安朋友所遭的大难。”我们有好的品质,但是也有不好的品质。我们若不肯正视这些不好的东西,停滞不前,总有一天,我们会不印第安人的后尘。没有人想要这样的结果。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也一直传承。然而我在书中看到这样的一段话:“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像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流下去,但因为时间久了,长江大河里的许多污秽肮脏的东西,像死鱼、死猫、死耗子,开始沉淀,是这个水不能流动,变成一潭死水,愈沉愈多,愈久愈腐,就成了一个酱缸,一个污泥坑,发酸发臭。”这话讲得有一定的道理。文化传承,我们必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只有这样,文化才能走得更远。后人的素质才会更高,国家才会更好。
丑小鸭可以变成白天鹅,毛毛虫可以蜕变成蝴蝶,我相信我们中国人也一样可以改掉恶习,让美好的中华品质发扬光大。先丑陋,后美丽,我们能等,而这一天也将会到来。
中国的爹和娘读后感篇2
青春,不是人生的一个时期,而是一种心态。
——塞涅卡
人们说青春短暂,需把握时间。而我却认为,青春是没有年龄界限的,珍惜时间固然没错,但青春是永远存在在我们身边的。它不因你长出了皱纹而离去,也不因青丝染上白霜隐匿身形,它永远陪伴着你,只要你有一颗青春的心,就永远不会变老。
人老心不老,老亦不老,心老人不老,不老也老。这不正说明了青春的真谛吗?青春的内涵,是有敢于冒险的精神,战胜怯弱的勇气,知晓这一点,60岁的老人也会精神焕发,不通晓这一点,年轻人也会显得死气沉沉。
苏轼在密州打猎时,亲射虎看孙郎,并要西北望射天狼,这为国家奉献的精神与决心,年老仍有少年狂气的苏轼诠释了青春。曹操的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年老而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这豪情有几人可比?
古代年老之人且有这般豪气,仍有不老之心,反观当今社会,有人处在花样年华,却不知珍惜,虚度光阴,自暴自弃,沉浸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追求刺激,吃穿享乐占据了他们的身心,变得颓废消沉,甚至有人做上了犯罪的道路,忘记了青春的意义。
历史上有多少人为社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曹禺23岁写了雷雨,高斯7岁解级数和,毛泽东一生都在为新中国奉献,周总理立下为中国崛起而读书的壮志。他们无怨无悔,革命中,多少老战士为中华捐躯,多少年轻战士在战争中牺牲。他们为世界为社会奉献了许多,用豪情书写着美丽的篇章。多少大学生背起行囊走向边远山区,多少军人保卫国家奔赴边疆,我们作为新世纪的孩子,也应向古人看齐,向他们学习。
保持一颗青春活力的心,让青春陪伴我们走向远方。青春是美丽的,没在拼搏,美在奉献。正当年少的我们要谱写青春之歌,我们应好好学习,充满信心,绝不是自暴自弃,颓废。我们要为祖国献出一份力量,让青春发出光芒。不只是现在,还是未来,哪怕我们年老体衰,只要有一颗有活力的心,我们就会保持青春。
把握青春,珍惜青春。让奉献来装饰它,让勇气来使它常绿,让青春永远陪伴你我,让我们共赴明天的战场。
中国的爹和娘读后感篇3
很多人在问,青春是什么?是汗湿的舞服,是被踢破的足球,还是摔碎的高脚杯?很多人会有不同的答案,不一样的青春自然有不一样的答案。
——题记
青春,懵懂的岁月已悄然逝去,纯真无邪已定格在过去,我们的青春如霓虹灯般绚烂,却逃不过那繁华背后的落寞,从懂得什么是微笑背后的忧伤那一刻起,我们便踏上那条名叫“青春”的未知路。在那条未知路上,我们也许会彷徨迷失在那绚烂多彩的霓虹灯里,这时父母总会一点点的让我们按他们的路走,久而久之,我的青春谁做主!
也许我们偶尔会抬起头望望天上的鸟儿,羡慕它们自由翱翔,无忧无虑,然后幻想之后自己或许也可以像他们一样自由自在,可是这幻想很快被打破,被冷酷现实打破;被束缚,被无情的作业,父母束缚!也许我们也想放肆飞扬,可是总是没有勇气张开翅膀,生怕坠落黑暗!
那我们的青春就这样过去了吗?不,不是,不是这样的!我们可以试试挣脱黑暗,摆脱束缚,放肆飞扬。我们要去大胆尝试,大胆创新,去尽情挥洒汗水,不去害怕流血流泪,青春不是朱唇红颜,它是知难而上!
每当父母为我们安排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我们有没有想反抗!纵使父母为我们安排好了一切,为我们铺平了道路,我们所向往的,却始终都是压死在柏油之下的花草,以及深浅不一的脚印。“我不要你安排的青春!我要我自己的自由翱翔!”可是这话,我们往往没有勇气说出口,因为明白会伤父母的心。于是我们小心翼翼的维护着自己还是稚嫩的幼童的假象,如此的日复一日,直到连自己也忘记了自己的初衷,心安理得的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之下。也许这个就是大人的方式,一点一滴的,以不可阻挡之势,主宰了我们的青春。
我们也有初心,这话也许被大人听到又会认为我们叛逆,不懂事,小小年纪不懂初心,流血流泪的生活远不如温室花朵。可毕竟初心是自己的,青春是自己的,再多的泪,再多的血也该是自己承受的。如果不放手大胆飞翔,未来会不会后悔我为什么不去放手一搏,现在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要让未来的自己后悔!
如果人生是一张白纸,就让我们执笔挥毫,放肆书画;人生若是一场跑步比赛,就让我们尽情奔跑,不惧流血。人总是要为自己的青春拼搏,只要到了终点时再忆起,自觉问心无愧便可。
中国的爹和娘读后感篇4
?乡土中国》这本书最开始就写了这样的一句话:“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此刻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貌。”乡土中国,并不是说中国的乡村,也不是说中国乡村的乡土性。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种乡土性是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受到得土地的影响。但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中国的乡土社会受到了冲击。中国出现了很发达的城市,这些城市具有了现代社会理性、变化速率大、关联不稳定的特点,但是仍然中国社会的文化是乡土性的。
一、土里长出的文化
在很早以前我就思考过,为什么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逆来顺受是很自然的。中国人是不太懂反抗的。当自己与别人产生并非无理的矛盾的时候,中国的平凡百姓首先想的是约束自己,以和为贵,所谓“克己”。好比一位母亲,看到自己儿子和别人儿子打架,不管是不是自己儿子错了,肯定都是劈头盖脸把自己儿子骂一顿。直到看到一篇文章说,正因中国人的祖先是靠天吃饭的,在人们对自然还一无所知的时候,只能崇拜它,顺应它。天,直接关联到人们能不能吃饱饭,能不能活过这一岁。深以为然。而这本书给了我一个比较完整的答案。中国人的逆来顺受来源于祖祖辈辈的顺应。这还只是乡土性的一部分。
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习性,很多的根据都能够从土地里找到。好比说中国人的含蓄和富有人情味。在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是不讲究效率的,讲究的是感情。于是人们的谈话很多都是没有目的的,或者很久很久都无法进入正题,就连工作时也是这样,它不会像外国人开门见山直来直往。仔细观察观察身边的人,就会发现,这种乡土性随处可见。
再想想咱们的文化,不管是追求稳定、保守、安于现状,还是天人合一、儒道的价值体系,所有的所有都深深的烙下了土地的印记。而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着泥土的气息,有着文化的投影。国人“内圣”人格取向,或者一向到近代中国依然是一个家族居住在一齐,四世同堂比比皆是,等等。中国人是有根的,他们的根扎在土里。人就好比是这树上的叶子,一代一代的调零了又新生,但是根没有变,根还是深深的在泥土里。
二、乡土社会在转型
说是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此刻真正的了解到社会转型的含义,不仅仅仅是从落后农业国家转向于先进的工业国家。原本一个“阿波罗”式的社会,显现出了“浮士德”式社会的特征。我们的乡土社会在受理性社会的冲击,我们的乡土社会在很多方面被瓦解着,那是工业礼貌带来的结果。
此刻越来越多的家庭,父母和子女分开居住。此刻越来越多的人有着所谓的城市综合症,空虚,没有安全感,每一天和很多人在一齐却觉得自己没有朋友。此刻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了西方较活跃的文化和思想观念。人们的生活不确定因素增多。连百姓也像电子产品一样更新换代,没有新的功能,很快被淘汰。以前的人们想着一辈子老死故乡,此刻的人们想着出去闯荡闯荡。我们的社会在改变,而且还会有更深层次更潜在的改变。这种改变是先进的礼貌征服了落后的礼貌,也是中华文化吸收新的元素,是冲击是更新也是考验。
这样的转型,说不清楚是城市里气氛更浓烈还是农村。无疑城市的不确定性更大。但城市中“生于斯,死于斯”大有人在,也有一家老小四世同堂共居一室。农村中的青少年“走出去”的愿望说不定更强烈。我想这样的社会转型,是整体的,是这个社会方方面面的改变。原本不管是中国的乡村还是城市,都是典型的乡土中国。
三、法治外表下的礼治社会
按照费先生的对礼治的定义,我们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个礼治社会。但是我们的社会不管从教育体制还是城市规划、司法体系,很多东西都来自于西方。它们真的适合我们吗?很多时候能够感觉到中国在应对这个世界时的手足无措,有时候被欺负了,也不知道怎样办,只有干着急。正因,我们的观念是不一样的。就算我们大中城市看起来就像世界性的发达城市一样,我们也有法律也有这样那样的现代化得东西。但是它们真的适合我们吗?
法治那是人家的东西,但是中国此刻也说自己是法治国家了。中国的“法治”还是得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这种“以德治国”反映的是什么?那就是“礼治”。在这个过程中,很长一段时刻以内,真正人人平等的观念还是无法在中国人当中树立起来。现阶段的中国,像个怪物,批着老虎的皮,想象自己真的是老虎。
我们可不能够从我们乡土社会出发,思考乡土社会进步的道路?这只是一种设想。倘若法治代替礼治是一种必然,我们要用势不可挡的经济发展来轰炸我们的社会文化吗?在现代社会的中心片面强调经济的时候,其他社会矛盾必然无法缓解,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并不能解决问题,也许带来了更多其他方面的恐惧。
其实《乡土中国》这本书能够思考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之后在课堂的讨论上,老师说到,这本书创作于1980年代,当时已经有人发现中国这样的社会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而其中原因又深深根结于中国这上下五千年的土地,费老就将他于之的思考写了下来。到了此刻,中国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称之为一个陌生人社会了,平等和契约必然代替道德来管理社会。那么,中国究竟何去何从?
中国的爹和娘读后感篇5
很早便听说了费孝通先生的社会学著作《乡土中国》,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中国农村的主要特征,涵盖了人文环境、社会结构、权力结构等内容。为何要讨论中国的基层社会呢?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初次出版于1948年,正处在我国从乡土社会转向现代化都市社会的过程中,同时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并进行对比和解读。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也许我们现在生活在城市,但上一辈或上几辈定在农村生活过,因此乡土社会是我国的基层社会。正如书中所说,“因为只有直接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简单来说就是乡土社会人口流动性较小,村子里的人祖辈都生活在一处,彼此间很熟悉,甚至是亲戚。就连我这个生在城里的孩子,每次回老家见到任何一个人总能发现我们之间存在着某种亲戚关系。先辈的经验以及礼俗也得以通过语言流传下来,并不需要依附于文字。由此可见,乡土社会的特性决定了文字在乡下的非必要性,我们若是因为多识得几个字而沾沾自喜,那便是肤浅了。
其实一直以来有个问题困扰着我,为何我们的文化与西方文化相差如此之大?不敢说我从《乡土中国》中找到了确切答案,但确是汲取了一些想法。我们的乡土社会是依赖于农耕的,所以世世代代居住在同一片土地上,祖辈的礼仪文化通过一代代的言传身教得以延续。因为周围都是熟悉的人甚至亲戚,所以“面子”就显得很重要,也由此衍生出了礼俗。例如向别人借了钱,不仅要及时归还,还要再多送对方些东西以示感谢,否则便是失了礼数。这些礼俗也好,亦或是道德准则也好,可以说都是模糊的共识。并不需要法律的要求,每个人自出生就会从长辈那里了解到这些共识。所以我们可以说,社会格局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文化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