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不过三的读后感7篇
作品中的每个细节都有其重要性,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剖析这些细节,找出它们的作用,写读后感有助于我们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以下是365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富不过三的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富不过三的读后感篇1
“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但却能够比在显示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的快乐的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不圆满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就如同‘月圆为少月缺为多’的道理是一样的。如此理解世界和人生,那么我们很快就会变得通达起来,也逍遥自适多了,苦恼与悔恨也会随风而去了。”
首先是想求得也许偶然会读到我这篇粗陋的读后感的读者的原谅,竟然抄袭了坐着的这么长的一段文字,但我又忍不住,忍不住要将这段文字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因为当我自己读到它时,就好像在一片黑暗中,浑浊中迷茫了许久的自己找到了一条敞开的大门一样。身上的一切重担,一切疲惫显得那样的渺小,那样的不堪一击。
?人生不过如此》不是哲学书,但我认为它比哲学书更能启发人的心智;不是小说,但我认为它读来比小说更加有趣味。一篇篇文章读来滋润着自己身上的每一处灵魂。林语堂先生将自己一生所经历的,所看到的,何所做的一些感悟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读完这些作品,你会感到作者那颗豁达开朗的心,而且自己好像也走进了作者的思想领域一般。
我说这本书是本哲学书,但作者并不是在生搬硬套地表达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这样的哲学观点。但他也不是在创作,因为他所表达的观点早已由中西方思想家再三思虑过,表现过。但它却通过哪些小人物,小事件将那些哲学观点更生动地表现出来。老妈子的黄妈,她具有中国女教的一切良好的思想;一个随口骂人的苏州船娘;一个上海的电车售票员;动物园中的小狮子;一个某报天文栏内写文章的记者……诸如此类的人,通过他们,作者看到了很多,也带领着我看到了很多。
作者在书中说他没有受过学院式的哲学训练,读过的书也不怎么广博。我想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使他不必被禁锢在那些哲学书的条条框框里,从而更好地,更便当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使他可以根据自己的直觉下判断,思索出自己的观念,表达出自己的独特的见解。我很想问,一个人一辈子是不是不要读太多的书,因为所读的书太多了,就很容易陷入一种杂乱无章的状态,就很可能分不清孰是孰非了?当然,不要读太多并不是不读,也不是随意地读,而是我们要读那些经典的,对我们真正有意义的书籍。
每个喜欢阅读的人都会有精神上的朋友,作者也是,但他的朋友不是马克思,也不是亚里士多德。而是屠赤水,袁中郎,金圣叹这些我们几乎都没有听过的小人物。他们因为有太多独特的见解,对事物具有太深的情感,因而得不到正统派批评家的认可。但作者却认为他们使他享受到了更宝贵,更诚挚的快乐。读完这本书,你会很惊讶地发出一声:啊,原来真的是这样。
当我们面对一切困难挫折时,当我们遇到重重压力给我们的重担时。微笑吧,因为人生不过如此。
富不过三的读后感篇2
从《京华烟云》知道了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是第一次读他的文章,很特别,很新奇,是一种舒适,一种自我的解脱……书中,编选者别出心裁地将内容分为我生之初尚无为、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等六个篇章,将林语堂生命中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呈现出来,读来令人眼前一亮。林语堂先生对人生的思考和生活所得的经验,文字精炼,但回味无穷。在他生活的每一个时期对于人生有憧憬、也有困惑。在他的文字中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我看到了他的超然,我能做到吗?
时光如流,仿佛就是刹那之间,青春岁月便如昨日黄花,随着厚厚的霜色而枯萎凋敝。当第一根白发出现,它让我警觉到自己已经不再年轻,青春已经流逝,岁月从不饶人。日子琐碎、繁杂、忙碌。生活像一面魔镜,在我还未来得及应对它的时候,它便把它最实质、最本真、也最枯燥乏味的一面突然呈现在了我的面前。要工作、要生活、要买菜、油盐柴米酱醋茶,水费电费通讯费……大到孩子学习,买房置业,小到待人接物,迎来送往,每天都是一个字:忙!忙得焦头烂额,顾此失彼。累,便成为必然,成为生活的一种常态。于是,便时常为生活的重负而苦恼,而烦躁,而闷闷不乐,并时常生发出一种摆脱的欲望。
读了《人生不过如此》后,我有了很多感受。现在,很多人活得很累,过得不快乐。其实快乐来之于健康的心灵!幸福来之于满足的要求。有些事只要肯换一个角度,换个心态。就会有另外一番光景,只要以积极的心态去观察,去思考,就会发现,事实远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糟糕!换个角度去观察,世界会更美!
无独有偶,有这么个故事说有一个像我们一样生活过得非常沉重的人,跋山涉水去寻找圣人咨询解脱的办法。圣人在听了他的苦恼以后,给他拿了一个竹篓,指着一条铺满砂砾的道路对他说:你每走一步就捡一块自己喜欢的石头放进背篓,看看最后会有什么感受。
那人照着圣人的吩咐去做,可走出没有多远,石子便装了半个背篓。圣人问他有什么感受?他说:越往前走,逗人喜欢的石子越多,背篓也就越来越加沉重。圣人摞了一下银白的胡须,微笑着说:孩子,我们每个人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背着一个空空的背篓。然而,随着我们的逐渐长大,喜欢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我们每走出一步,都要从这个世界上捡一样喜欢的东西放进背篓,结果路走得越远,背篓里的东西也就越多,这就是你为什么会觉得生活的负担越来越重的原因。
那人问圣人:我们应该如何来减轻生活的沉重呢?圣人同答道:要减轻这份沉重其实非常的简单,你只要把工作、爱情、婚姻、家庭、友谊中的任何一份东西拿出背篓都会减轻沉重。圣人紧接着反问道:你愿意将其中的哪份东西毫不犹豫地拿出背篓呢?面对圣人的诘问,那人无言以对。
是啊,我们每个人装进背篓里的都不是纯粹的石头,而是我们在生命的历程中精心从这个世界里寻找来的爱情、事业、家庭、婚姻、友谊等许多令我们魂牵梦萦,难舍难分的东西。就是因为这些舍不得的沉重,才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丰富,生活的美好,以及生命的充实。所以当我感受到生活的沉重时,应该感受到庆幸和满意、欢喜。因而沉重的背后必然是生活的丰硕和事业的收获。
富不过三的读后感篇3
?人生不过如此》书名挺有意思,人生到底怎样呢?书名有点消极避世的感觉,粗粗翻阅后发现,这个书名只是编者的一个噱头。这其实是一本林语堂先生的散文结集。原本以为能看到一些愤世嫉俗,玩世不恭,调侃生活的人生感悟。结果全不是,通篇是林语堂先生以自己的独特视角阐述对生活的看法,或者说,是他的理想生活。
且看他老人家是如何看破红尘的吧。因其正和我当下之心,便孜孜而读,读罢合卷,欣然,豁然,释然——人生应该如此:享受!
人生应该是享受的。
提到享受,很自然会联想到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或不思进取、吃喝玩乐之类。但此书之中的享受却是别有一番境界的。
人生要学会享受自然。人本身即是自然的一部分,从自然人的孕育而来,而经过一生的无论是叱咤风云也好,卑微低贱也好,最终都要化为一缕烟或是一掊土,回归到自然之中。那么既然是自然的,就要融汇到自然之中去,充分享受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
林语堂是个很有自然情趣,且十分会享受自然情趣的人,他一向很讨厌住楼房,因他认为那不是人类应该住的房子,但有一段时间他还是决心租了一个洋房,他这样写道:“我所以搬去那所楼层的缘故,是因那房后有一片荒园,有横倒的树干,有碧绿的池塘,看上去枝叶扶疏,林鸟纵横,我的书窗之前,又是夏天绿叶成荫冬天子满枝了。”后来他又搬回了人宅,他说在他的宅子左右,有的是土,脚底踏土、踢踢瓦砾、听听蛙鸣蝉叫、养只乌龟,看看蟾蜍吃蚊子、瞧瞧蜘蛛结网、还要养只鸽子生蛋,哈哈,简直是个美妙的动物世界。他说,他的小孩子在这个园中观察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至理,总比在学堂念自然教科书来得亲切而有意味。他还常去游览避暑、去海上钓鱼,充分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他说:“大自然本身始终是一间疗养院。”它可以治愈很多人类的病,诸如狂妄自大、互相怨恨、勾心斗角,可以使人清心寡欲除掉愚蠢的野心和不必要的烦恼。他还写道:“一个人如果能和自然界伟大的东西发生联系,他的心会真正变得伟大起来。”
是啊,我们可以把地平线上的热带的云看做是一个舞台的背景,可以把山林看做私人花园,把怒吼的波涛当做音乐会,把山上的微风看做冷气,把恢弘壮丽的火烧云看做是世间最伟大的戏剧。这样我们便变得伟大起来,像大地和苍穹那么伟大。这是多么宽广的境界,多么迷人的智慧啊!真如林语堂说:“能享受自然的人是真正快乐的人,能与大自然协调的人是真正快乐的人。”
人生要充分珍爱享受自己的身体。
林语堂先生说:“我们有一个躯体,许多事情都得依赖我们的躯体,我们应当看好我们这架自行修补的奇妙机器,我们要好好地享用它。”
我们都有一个健全的肢体,可是我们几时重视过?几时爱惜过?又几时享受过?我们是否给了肢体以充分的自由,充分的锻炼,充分的享用。我们有眼睛,真的很好地观察了吗?有多少东西我们视而不见;我们有耳朵,真的很好的倾听了吗?多少美妙的声音我们充耳不闻;我们有脚啊,可是我们真正脚踏实地走多少路;我们有手啊,可是我们的又有多少时间是闲着的呢?
当我们看到一位法国时尚杂志总编在中风后全身只有左眼睛会眨,而他就用这只眼睛写成了小说巨著的时候,当我们看到美国那位无腿无胳膊人怎样快乐的生活的时候,我们作何感想呢?
而当我们老的时候,各个器官都不灵便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企求呢?让我能好好呼吸吧,让我能站起来吧,让我能听一会音乐吧,让我能读一会书吧,让我能睁开眼睛看看太阳吧,让我闻一闻花香吧,让我再握一握你的手吧……而当这些都已成为奢求的时候,人生就真的再也不会享受了,可是当我们可以尽情享用的时候,我们把自己的身体弄到哪里去了?
人生是应该享受快乐的。
他说:“人生于世,所碰到的问题不是应该以什么做目的,应该怎样实现这个目的,而是要怎么利用此生,利用上天付给他的五六十年的光阴。他应该调整他的生活,使他能够在生活中获得最大的快乐。”
我们人生的几十年,都在做什么呢?主要的不外乎工作和生活。我们工作着,但我们是以什么样的理念、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方式在工作?我们是在享受工作吗?我们生活着,但我们又是以什么样的理念、心态、方式在生活呢?我们又享受到了生活中的多少乐趣呢?我们一天一天活着,一天一天过着,但我们是一天一天都在快乐着吗?
真的很感谢林先生让我在不惑之时豁然开朗。
在享受中,我读完了林语堂的《人生不过如此》。我深深地感悟到,人生应该无时无刻不在享受:享受潜心读书的陶醉、享受获得知识的愉快、享受倾心谈话的欢乐、享受无限幻想的喜悦、享受乐善好施的给予、享受……只有这样,人生才会真正的快乐,才会不枉活一生。
富不过三的读后感篇4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于认知,要扩大个人的认知,就要不断地去阅读与思考,将所思所想与现实结合起来,有效地利用个人所拥有的资源,不断实现个人成长。
当将所学知识,转化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时,才是真正对知识进行熟练应用,才是一种智慧。如果不能将所学用来解决问题,那些知识只是存在于书上,与个人是没有关系的。想达到智慧的认知,需要不断地去学习,增强认知能力。
现实世界中,自己所学的许多东西,不会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头脑中只存在一些理论,不是知识无用,而是自己不会用。将所学转化成财富,是一种能力,但当前个人不能有效地实现这种能力的提高,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己不会思考。
真正的思考是非情绪化的。这是自己在许多情况下所范的错,将情绪化当作思考,不仅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而且无法有效地去思考,有效分辨情绪与思考之间的差别,需要调动个人的元认知系统,只有认识到个人的思考,知道自己在思考,或者通过大脑来控制自己的思考。大脑有一个非常神奇的功能,就是大脑可以控制大脑的行为,当自己能够认识到这个功能的时候,就是在不断地调用元认识能力,调用的目的是控制个人有效地思考,而不是天马行空式的思考。思考能力的提升,不是简单地通过想象就可以达到的,而是要基于一定的事实进行联想,只有这样才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思维能力。
突破个人认知的局限。要改变自己的思维,但是真正地改变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有通过个人不断地去思考与实践,才可以改变,要相信人是会改变的,但是自己如何变的更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达到有效的改变,不仅需要进行相关学习,更重要的是反思复盘。
越低级的事物竞争越激烈,所要付出的代价越大,所以只有学会一些较高级的技能,才可以将人生过的更有价值与意义。当个人可以不为最基本的需求而奋斗时,或是实现了财富自由后,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学习,或者从事更有价值的活动。由于局限于当下的生活,所以个人大脑在一定程度上是受限的,而要突破这种限制,就要用自己的能力来改变当前的状态。只有这样才可以不断地实现个人的成长。
富不过三的读后感篇5
无独有偶。二十一世纪初叶,人心的浮杂,与百年前的五四时期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一个物质飞速发展的时代,必然有很多东西被暂时遗忘或遗弃,有人遂惊呼:“文学死了!”孤独的现代人无所适从。小孩们将目光投向论坛投向网络游戏,投向超女超男。女人们将目光投向韩剧,投向争端不休的宫庭戏。读书人则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一个世纪前,投向众多大家名师的不朽经典,以求内心的平和、人性的滋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林语堂经典散文集《人生不过如此》就是滋养性灵的一册好书。
书中,编选者别出心裁地将内容分为“我生之初尚无为”、“当时只道是寻常”等六个篇章,将林语堂生命中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呈现出来,线条式地刻录出其不平常的人生轨迹与思想历程,读来令人眼前一亮。
“五四”时期,出现了许多学贯中西的学者,他们既有东方的机智又有西方的思辩,时代赋予他们古朴的性灵与现代的奔放。他们的作品,以经典的姿态被一再地翻印、流传,长盛不衰。尤其是那年代的一些优秀散文作品,更是跨越了语言和时代的界限,迸发出瑰丽无限的生命力。少年时,我们曾沉浸于徐志摩的华艳、朱自清的清幽、郁达夫的沉郁、鲁迅的锋利;中老年时,却更喜欢林语堂的闲适、周作人的冲淡,当你对官场商场职场情场人场冲突厌倦了,读到林语堂们的文章,恰如喧嚣急驰的列车上偶遇久违的儿时故旧,不能不心生感怀与亲切。
林语堂主张:“文章者,个人性灵之体现”。他的散文皆讲究冲淡,讲究自然,无华章丽句,亦无官样道德,多推心置腹,多娓娓闲谈,有静气养心之效,怡情拾趣之功。读林语堂的书,宜灯下,宜窗前,宜旅途,宜冬寒,宜秋思,宜斜倚,宜侧卧。洗尽铅华见本心,红尘深处不染尘。他为文反对方巾气、道学气,认为天下好文“乃得语言自然节奏之散文,如在风雨之夕围炉谈天,善拉扯,带感情,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如与高僧谈禅,如与名士谈心,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能,欲删不得,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语如见其人。”无事翻看几页他的书,是一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精神旅程,不知不觉中,你就学会了林语堂先生处世的超然和豁达,以及研究学问时的敏锐与才思。你恍惚看到了,一位温润如玉的君子,一位谦虚谨慎的学者,于无人处悄悄立在你的面前,与你辩论该如何逍遥自在地做人、心无芥蒂地处世,“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正因有了这种超然的心态,作为新文化运动时期两派不同阵营中的代表人物,唯政见不同,林语堂多次被鲁迅辱骂,但其事后仍能在《鲁迅之死》中满怀真情地说出:“吾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我喜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这种胸襟,何其坦荡。
读林语堂的散文,另一个如天外飞仙般的享受就是无孔不入的幽默与机智。他的幽默不像时下流行的搞笑方式,肤浅而夸张地讲些笑话或段子来吸引人,而是于日常生活中捕捉一些可爱可乐的事物加以揶揄。如《我怎样买牙刷》、《我的戒烟》、《冬至之晨杀人记》等,从生活小事生发出无限的况味,读来令人莞尔。林语堂一生精通中、英文,学贯中西,博闻广见。丰富的文化底蕴,渊博的学识,使他的幽默充满与众不同的智慧,是骨子里的冷幽默,轻灵,通透,徐徐拂过须发、心房与毛孔,却又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读林语堂,与其说是在读他的出世与入世,不如说是在读一部社会人生。他的达观与超然并不是表现在对社会人生的不闻不问,而是纯粹古典中国式的雍容与曲折。在中西文化的熏染下,他不喜欢把文字摆弄得“如那些学生的游行示威一般,披肝沥胆,慷慨激昂,公开抗议”,而一任自己在思想界的大陆上驰骋纵横,走的虽是幽默与讽刺一路,但谁能明白他“这一路的滑口善辩,其中含有眼泪兼微笑的”呢?尤其令你感喟不已的是,书中所选的诸多篇目,我们在今日读来,仍如当时所写,一点也没过时;书中所透露的诸多世相,我们在今日看来,仍如当初时代,一刻也未改变。历史的车轮碾过,逝者如斯,而蓬草犹在。信手摘录几例。比如,他把应试教育称作“恶性读书”,并指出“恶性考试艺术就是煮鹤艺术,可惜被煮的是我们男女青年。”他说“西洋人讨论女子服装,亦只认为审美上问题,到中国便成了伦理世道什么夷夏问题。”他描述自己的人生理想:“我愿早晨听喔喔公鸡叫。我要邻近有老大的乔木数株。”……如斯种.种,在文化高度发达的今日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与激赏,使人油然而生今夕何夕之叹。这,或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吧。
于《生活的艺术》一文中,林语堂总结道:“当我写这本书时,有一群和蔼可亲的天才和我合作;我希望我们互相亲热。在真实的意义上说来,这些灵魂是与我同在的,我们之间精神上的相通,即我所认为是惟恐一真实的相通方式——两个时代不同的人有着同样的思想,具有着同样的感觉,彼此之间完全了解。”每个人读林语堂,都会被这“彼此之间完全了解”的契合之感所折服。这种悠然会心的感觉,在山水,是性灵相通物我两忘;在人类,是智慧的力量在穿越古今。经典,于兹诞生,源远流长。
富不过三的读后感篇6
林语堂先生的这本“人生不过如此”的书,是前年在北京工作的时候买的。起初是被这个书名吸引,所以动了占为己有的念头,并买回家。但是,也是在最近,在家中的书架上翻出来,打发略显无聊的日子。书中可以读到,林语堂先生对人生的思考和生活所得的经验,文字精炼,但回味无穷。对于人生有憧憬、也有困惑。什么样的生活是最理想的生活呢?人生的好坏,应该像鞋与脚的关系,个中滋味只有自知吧。在不违背天地知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但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不完满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就如同“月圆为少月缺为多”道理是一样的。如此理解世界和人生,那么我们就会很快变得通达起来,也逍遥自适多了,苦恼与晦暗也会随风而去了。“人生不过如此”,这是经历过人生浮沉的人生哲学大家—林语堂先生的慨叹。汲取大家的人生经验,感悟自己的人生,展开自己的人生舞台,这是我该做的。一本好书,一杯清茶,一份心情。淡淡的,满满的,扑面而来。
富不过三的读后感篇7
?人生不过如此》分为三章,第一篇为:我生之处尚无为;第二篇为:人生若只如初见;第三篇:当时只道是寻常;看似完全不相关但却是人生中要经历的几个重要阶段。
林语堂先生在年少时这样描写自己“外表看来我的生命是平平无奇,极为寻常,而及无兴趣的”。但当继续向下看时,你便会发现在我们看来至少在我看来,他完全可以说是一个聪明至极的人。中学毕业后入上海约翰大学,毕业后到北京清华大学任英文教师,后到美国哈佛大学读书,继而道德国,在殷内和赖内锡两大学研究,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授。在这一路走来,林语堂走的那么顺利,难道不能说他是一个算得上聪明的人吗?但为什么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极为寻常的人呢?在我看来林语堂把人从生到长都看成一个过程,最终生活的方式不同,有医生碌碌无为的,有成为焦点的;有贫困的,有富贵的;有享福的,有受累的;但终究是一种生活,都是一种人生。正如问题所指人生不过如此,所以他对于自己的这些成就只是一句话带过,在他眼中这一切都不值得拿出来炫耀。
这只是一种生活,一种人生,这种心态在“快乐人生”一节中也有体现,文中说到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在林语堂看来,“我这样做一个人,已经够了,我现在活着,而且也许可以在活几年,人类的生命还存在,那也已经够了”。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在拼了命的挣钱,年轻的时候我们拼了命的挣钱只为了下一代过的更好,或者为了满足我们心中那一点点的虚荣心。而我们浪费了享受生活的最好的时光,或许大家可能会说物质方面都不能满足又怎样享受生活呢?但我们却忘记了我们享受的是生活中的每和我们可以触及到的幸福,而不是享受金钱的满足,都说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那么在这没有止境的拼搏中何时享受我们并不长的人生呢?而林语堂却说明了他的观点,给了我们一个生活的目标——人生便是学着享受生活,这便是人生的目标,虽然是简单的一句话,但却又了一种让我们重新认清生活的态度。
对于女人林语堂这样描写:“不相信家丁世上单有父亲也能看管他的儿女,假定世上没有母亲,一切的婴孩毕于三岁以下一起死于发疹,即使不死,也毕未满十岁而成为扒手。小学上学必会迟到,手帕必会几个月不洗,洋伞必时时遗失,没有婚丧喜庆,人生大事,生老病死,处处都是靠女性去应付安排的,而不是男人。”在这一小段的话语中我充分看出了他对女人的肯定,而在林语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一篇章中,作者认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步便是结婚,他从不同的角度,举出不同的名人语录,以不同的神话故事来说明人的一生中,男人必应有个女人来爱才完美,女人必应有个男人疼才能快乐。否则就像泥没有水便会龟裂,水没有泥便会蒸发,只有水中有泥,泥中有水才坚硬无比。而在这一篇章中“没有听众的演讲一节中,林语堂就上一节会出现的问题及避免解决问题进行了说明。文中这样说:“婚姻是叫两个性格不同,性别不同,兴趣不同本来过两种生活的两种人共同过一种生活,结婚后,你的时间不能自己做主了,出入不能自己做主了,金钱不能自己做主了,自己的房间书桌不能你一个人用了,连你自己都不是自己的了。”虽然说的字字刺痛我们的心但那却是在让我们深深体会,这便是生活。向来情人都很容易相处一结婚就吵架,因为始终人生不能只如初见,这便是人生,人生不过如此。
每个人都会有曾经,每个人都会有过去,每每我们对他人说我们的“历史”时,到了最后都不忘说一句那都是过去的事情了,其实人生真的如此,一切都是寻常,都是过眼云烟。在第三篇章当时只是寻常中作者以树、石、花,等等这些来写美。他谈伟大,说快乐。说不完,道不尽。在我们看来会觉得奇怪这些和美有什么关系呢?和人生又有什么联系呢?但归根到底只不过是在作者眼中他看到的是快乐,而不是他只有快乐。他在生活中感悟人生,就拿“谈海外钓鱼之乐一节中”钓蓝鱼之事,作者不喜欢那些温顺的鱼儿上钩,更希望和蓝鱼挣个你高我低,虽然它们不容易捉到但作者不在乎钓到的鱼的大小多少,而只是享受这种过程,享受这种快乐。
偶尔静下心来我便会想人为什么会觉得有那么多的不快乐,为什么总是觉得累。其实那就是因为不满足,我们明明知道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但我们却非要在这种争争选选中生活。怎能不累呢?而作者林语堂无疑是明智的,他选了自己内心最想要的,看淡了人生的得失,享受着生活的快乐,享受着生活中的美和幸福。等到老的时候她可以轻松的告诉自己我得到了我的生活,我是快乐的,这是我的人生。
人生不过如此!真的不过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