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5篇
读后感是我们与作者的一次心灵碰撞,是思想的交融与碰撞,每一本书都是一次心灵的旅程,而读后感则是这段旅程的结晶,让我们的心灵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以下是365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篇1
渐渐习惯了打开网络获取信息,在大屏幕手机上阅读,已经很久没有闻到书香的滋味,体会不到小时候摩挲着新书的喜悦;同样,毕业后远离了校园的那种馥郁的书香氛围,日渐漂浮的心在喧嚣的环境里,也很难再感受到曾经课余闲暇时,偶尔翻开唐诗宋词静静体会下古人春花秋月、或悲或喜的心情了。
我一直相信,每个中国人生命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
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
长大以后,开始工作,忙碌、烦恼纷至沓来。我们想安静,想放松,谁没有想起过陶渊明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夕阳下,陶渊明的诗意温暖了后世的每一丛带霜的菊花。
我们日渐成熟,就有了更多的心事,更复杂的焦虑,更深沉的忧伤,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我们的一己之悲比起来,那样浩荡的悲伤、深刻的哀痛,是不是会使我们的心稍稍放下一点,使我们的胸稍稍开阔一些呢?
当年华老去的时候,我们轻轻叹一口气,想起蒋捷吟咏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面对逝水流光,这里面没有撕心裂肺的悲号。那种淡淡的喟叹,既伤感青春,又欣慰收获,不也是一种深沉的人生吗?
在《重温最美古诗词》一书中,于丹以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古诗词为线索,结合当代中国人生存现状及精神世界,以其独特的人文风格对中国古诗词意象、风骨、内涵、感悟进行鉴赏解读。以“明月”“清风”等古诗词常见意象为线索,导向人生大境界的感悟与情怀,通往中国式人生哲学的阴阳平衡、中正平和、天人合一。在全球的现代化语境中,这样的声音和其所抵达的深度有可能为世界文明困境提供一种既高贵古典又清新现代的解法。
在现代的忙碌生活中,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还是一种奢侈品?可能相比于我们的房贷、医药费、孩子的学费,还有每个人的工作现实、生活梦想,诗歌变成了一件奢侈品。但如果我们真的愿意相信诗意是生命中的必需品,我们也许就真的可以过得诗意盎然。
相比起古人,现在我们的科学技术更发达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更繁盛了,我们的个人眼界更开阔了,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的可能性更多了,但是,我们的心灵、我们的诗意有所托付吗?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还能不能够唤醒心中的诗意呢?
林语堂先生说,中国的“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谁没有经过春来秋往的涤荡?谁没有经历日月交叠的轮转?谁不曾渴望逃离喧嚣,寻访静谧的田园?其实,诗意一直都在,只不过我们的忙碌把它遮蔽了;诗意随时会醒来,但在它醒来的时候,我们要准备好一颗“诗心”来迎接它。
年华有限,诗意无穷。在有限的生命中,享受天地之间回荡着的诗意,也就成全了自己最美的人生。
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篇2
小时候,看着一本本配有精美插图的故事书,品味着古人之间妙趣横生的典故,总使我不断产生一个疑惑: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用“春秋”这个词来替代历史,而不用“冬夏”呢?带着这个小小的疑问,我跑去问妈妈。可怜的妈妈,一下子被我问倒了,但她还是告诉我:“书本里的问题要从书本里找。”
于是,我开始从阅读中不断找寻答案。可是,这答案却与我玩起了捉迷藏。字里行间,怎么也寻不着,而我却已经迷失在里面了,迷失在了一篇篇经典的名篇中,逐渐忘掉了最初的问题。但关于季节的古诗文章却逐渐积累起来。我品到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还有朱自清的春,史铁生的秋,老舍的冬等等。逐渐的,我似乎悟到些四季的奥秘:春季是新生,夏季是生长,秋季是衰败,冬季是终结。万物生长就这样归于统一,周而复始。
时光在飞越,书本在翻阅。终于在一本书中找到了答案,那是于丹老师所著的《重温最美古诗词》。当我翻开书,在眼光接触的那一瞬间,无数繁杂在我脑海中爆炸、盘旋、飞升、又拢聚起来,汇成一道道思想,既喜悦激动又久久无法释怀,多年来阅读的积累终于汇成答案。“春与秋,生物的苏醒和衰残,都在瞬间完成,来得那么蓦然,那么剧烈,强化了人和风景相遇时猝不及防那一瞬间的感动,深深激荡我们的内心”。用于丹老师的话说,“春秋”更适合中国人的诗情,更蕴含了时光流转的美。
孩童时不经意间提出的问题,用了十年时间慢慢寻找,又在一瞬间完成了领悟。阅读,伴随我度过一次次春秋冬夏。
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篇3
拜读了这本书,心中有些许感触,却无法言表。与其说于丹老师的这本书是在给诗词做诠释,倒不如说她其实就是在写诗。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诠释书中千古名句,无时不让人感觉读书是一种享受,让我们这些莘莘学子爱上了文字这样一种神奇而又让人着迷的东西。书中从春风盎然,写到秋雨惆怅;从明月思乡,写到斜阳感伤;从田园的惬意,写到登临的豪放;从抚剑的豪情,写到把酒的放荡。原来真的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无论是古人的诗词还是于丹老师的文字,读过之后让人发现,原来诗词居然离我们这么近,原来古人的艺术一直陪在我们身边,不曾走远。年华有限,但是诗意无穷。
重温古诗词,让我又一次重新找回了诗意的人生,诗意的情怀,诗意的学习生活。诗意如风潜于心,更如雨润心田。枯燥的学习生涯中,有了它,让我不再沉闷。它让我的生活洋溢着诗的情调,古色古香。
风起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刘邦那种: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豪迈。
花开的时候我便会想起杜甫的那种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的《江畔独步寻花》的惬意。
雪纷的时候我也会想起柳宗元的那种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寂寞。
月明的时候我更会想起,苏轼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旷达。
风花雪月全入诗,春夏秋冬皆成诗。世间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离、万事万物都蕴涵着诗意,人生处处都充满了诗情。在我诗意的人生里有着风花雪月的浪漫情怀,还有对悲欢离合迷惘伤怀,也有着对春夏秋冬眷恋缅怀。有着追求的无奈,执着的忧伤,适时地感动……
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篇4
网上买书的时候,看到很多网友评论这本书大多数都是赞美于丹老师的词语很美,可我不知道为什么看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很沉重。想来想去主要还是两个方面,第一是自己对于书里面所提到的诗词几乎全然不知,甚至读书时候学过的也都忘光;第二是因为我觉得诗词对于我们现代人真的成了一种奢侈。其实我内心是向往诗意的,我相信很多人也是这样,只因现在的社会,生活的梦想,工作的现实,让我们将这诗意埋藏了。这让我想到蒋勋老师在《美,看不见的竞争力》里面讲到的,当看到一片景象让我们很感动的时候,然而我们却没有言语来表达此刻心里的感受,那个时候我们是难过的,真的很难过。
于丹说我一直深深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生命中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不要对此不屑,不要认为这些风花雪月知识少年痴谈。我认为想唤醒中国人心中那份诗意是很难得,至少在现在这个时代是很难得。虽说现在的人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看得出作者的那份渴望。
爱学习的你们,我想很多人都有每天背单词的习惯吧,那要不要考虑下每天背上一首诗词呢?为了不再难过,我更乐意每天来上一首。希望等到读完部分唐诗宋词后再来读这本书,我想那时我会是幸福的。
其实,诗意一直都在,只不过我们的忙碌把它遮蔽了;诗意随时会醒来,但在它醒来的时候,我要准备好一颗中国人的诗心来迎接它。
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篇5
中国曾经是诗的国度,在高雅文学中,没有其他艺术形式可以与之比肩。《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便是一本带我们领略诗意的书,品完全书,我不禁想起林语堂所说诗词是中国人的宗教,然而我们对这个宗教的信仰,还在吗?一天之中,我们甚至来不及看朝霞到落日的变化,而旦暮晨昏正是感伤的机缘,春花秋月才是心中的诗意。虽然我们不都是诗人,可总会在人生的某种时刻,忽然间诗情上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让我们沿着诗歌的通幽曲径,再一次触发这一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基因,唤醒心中的诗意。
在诗词中感悟人生哲理
可能相比于我们的房贷、医药费、孩子的学费,还有每个人的工作现实、生活梦想,诗歌变成了一件奢侈品。但是我想,如果我们真的愿意相信诗意是生活中的必需品,我们也许就真的可以过得诗意盎然。——《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骨子里的诗意,是沉重人生中一种轻盈的平衡。诗歌给予我们力量,让我们有一颗从容不迫的心,担当社会的使命。诗歌指引成材之路。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放松懈怠时,诗歌提醒我们珍惜光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灰心失落时,诗歌给我们俯视一切的气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妄自菲薄时,诗歌让我们保持一颗自信乐观的心。诗歌道出处世之理。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多么巧思慧心的新嫁娘,我们初入社会,也需旁敲侧击摸索前进;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接近美好的事物,才能比别人优先取得成功;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距离是微妙的平衡,平淡的语言道尽复杂的人性,含义隽永。诗歌阐释修身之道。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品格高尚、贡献卓越自能声名远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身处逆境更要志存高远,厚积薄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自古圆满难求,举重若轻才能省却无数烦恼。
在诗词中重温人间真情
今天,我们有几个人会为一份寄托不出去的情思而断肠呢?我们有几个人会对那种无法回应的音信还执著呢?有几个人会在乎对自己的心、自己的感情有一份交代?有几个人还会勇敢地面对斜阳去感伤呢?——《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现代社会带来物质的极大满足后,我们的精神世界渐成荒漠,当亲情、友情、爱情缺乏心灵交流时,情感立刻不再温暖。让诗意回归到亲情里。曾有老人在家庭聚餐时,因看到孩子们都在玩手机,摔盘离去……这是现代家庭生活的掠影,而古人用诗意的情怀记录生活的乐趣,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只要处处用心,我们的家庭生活依旧可以兴味盎然,充满温情! 让诗意传递在友情间。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中,用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论细文表达对故友的相思之情,在现代人看来,无非是分一段春色,隔空邀其喝酒聊诗而已,可我们却分明读到了知己间最可贵的情谊。现代的人们已很难脱离物质表达友情,其实,只要附上心意,芳草、斜阳、柳丝、莺啼便都是无价的,若有诗意传递在友情间,我们的相聚离别便不会那么单调了吧!让诗意弥漫在爱情中。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大好年光无人陪伴,该是多么寂寥;这首描写无忧少妇忽生闺怨的诗,正是对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反思。爱情固然需要物质,但并不需要奢华,爱情应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坚定相守,惟如此,才能有白发方兴叹,青蛾亦伴愁的同喜同忧。
在诗词中体会审美意蕴
今天,生活在都市也有一种惆怅,我们离山很远,离水很远,我们去山水之间,只是作为休闲度假,是一种奢侈的享乐。但是,我们本来是从山水中来的,斜阳、清风、明月、山林,这一切本身都是无价的,曾经与我们朝夕相伴,不离不弃。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在生活的忙碌间隙,让我们拾起一份闲适心情,在诗歌中体会别样的美。
诗歌教我们领略自然之美。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是心随景动的愁绪;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孤寂之后的淡然;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是天地交融的壮阔;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是衰败萧瑟的悲凉,古人用诗词记录音响、画面、感受相交织的一刻,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现代建筑遮住了自然美景、工业噪音掩盖了动物之鸣,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已不是随处可得的机会。然而,就像书中所说愿意相信诗意的人,诗意就浮沉在他生活的每一瞬间,用心就一定抓的到。记得有日,开车路过十里芳径,蠡湖一片开阔,残霞落于天际,游人三三两两,这一瞬的美景让我顿时忘却了一天的疲累,这便是诗意的作用吧!诗歌教我们领会含蓄之美。在口水歌铺天盖地、网络新词层出不穷的时代,大众早已习惯了直白,殊不知多少句我好伤心,诉不出冷月葬花魂的凄凉;多少句我好郁闷,叹不尽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悲怆;多少句我想你,抵不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执着。诗歌传递出一种永恒的古典美,历久弥新,耐人回味。我们固然要追赶现代的潮流步伐,但也请不要遗忘岁月积淀下的温尔儒雅。
诗歌是生命深处潜藏着的节奏和韵律,就让唐诗的盛世华章,宋词的浅吟低唱,唤醒我们心中的诗意,给自己一个和灵魂对话的空间。就像于丹书中所说,把自己交付给诗歌,循着美丽诗意,一路寻访到自己的心灵,在诗歌里完成生命的成长!(无锡市统计局 周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