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读后感8篇
每次写读后感都是我们提升表达能力的机会,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通过写读后感,我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书籍对于人类智慧和情感世界的启迪,下面是365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礼记》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礼记》读后感篇1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的第一句写到:“《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意思是《大学》这部书,是古代大学教书育人的纲要和准绳。为什幺呢?带着这个疑问,我阅读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中的《大学》。
?大学》被朱熹分为了经篇和传篇。经一章向人们展示的是儒家的“叁纲八目”的要义,逻辑分明,层层推进。“叁纲”指的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指的是“格物、致知、成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十篇的传的文则是引经据典地阐释“叁纲八目”,其内容言简义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显明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这种修养取得的成就恩泽人间百姓,从而使人人都达到至善的境界。解释“在明明德”的传一章引用了《康诰》《大甲》《尧典》主要是“为了说明弘扬人性中美好善良的品质从叁皇五帝时期就开始了,并不是我们标新立异的产物。”我认为它包涵了“性本善”的意味。《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中的“天之明命”就是指上天平等赋予每个人的德性。它强调了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美好的,但是可能由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不同才导致了人们在品行和德性方面的差异。因此“皆自明也”,即要我们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也“在亲民”。《四书章句集注》中“程子曰:‘亲,当作新。’”朱熹说“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新民与亲民——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一个问题》一文提到“新民”指使民众提高觉悟,实现精神、思想的更新;而“亲民”则指使民众富足、安顿而获得必要的生存基础,进而亲善于政权结构,易于统治,服从管理。“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认为”亲民“适合古代社会而”新民“更适合现代的社会。因为”新民“更强调了一种自我的革新,社会的革新。正如朱熹所说的,首先要自己”去其旧染之污“,对自己的旧观念,旧思想进行改造和更新,然后再”推以及人“,那幺领导者就不担心人民不归顺他。对于个人来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一种非常好的提升自我的办法:通过不停歇地随时反思自我、改过自新从而”得道“。如孔子的”吾日叁省吾身“。
通过”明明德“、”亲民“然后”止于至善“。”止于至善“的意思是人人都达到至善的境界。朱熹说:”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在我看来,这是通过”明明德“、”亲民“后达到的一种效果,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是这似乎太理想化了,不管从古代社会还是现今社会来讲都有点脱离了实际。然而,我们首先要”知其所止“然后才能谈论”止于至善“。书中所描述的”止“是从精神层面上来讲的止于仁、敬、孝、慈、信。不可否认,这对于现在来讲仍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我理解的”知其所止“更强调了自己应该找准自己的人生位置,然后才能为之奋斗。
经篇勾勒出”叁纲八目“的要义,然后传篇对其展开阐释。其中”八目“又包含着”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
在内修方面,先是格物致知,然后是诚其意,正其心。”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为穷,故其知有不尽也。“由于我还不太懂朱熹这番话,于是我通过查找一些资料来加深对格物致知的了解。”格物指努力穷就事物之理,当人民通晓事物之理后,人的知识也就完备彻底了;致知完全是作为认识过程找能够的格物在人所得知识的一个自然结果;所以朱熹认为,若没有格物谈致知是无法办到的。知悉用“格物所以致知”来说格物和致知的关系,一方面说格物以致知为目的,另一方面致知是在格物的过程中实现的。“人的知识在认真研究外界事物中获取,日积月累就能达到”知之至“的境界。这里我思考了一个问题:对于教师,该怎幺样帮助学生”格物致知“呢?过去的教师”填鸭子“的形式显然已经不符合现今教育的要求了。再联系”格物“,我认为它更强调了是自己对事物的思考,而不仅仅是借用别人的知识,从而达到”致知“。
从知识储备方面,内修要求”格物致知“,那幺从精神修养方面呢,就要求”诚其意,正其心“了。意诚则必须从慎独开始,正心则要求保持平和的心态。我觉得无需哆嗦这两者,因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在不断的自我改善中达到的。
在外修方面,”齐家,治国,平天下“着眼于处理人际关系。这让我想起安葬于西敏寺的英国国教主教的墓志铭:我年少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要改变世界,但当我年事渐长,阅历增多,我发觉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我缩小了范围,决定改变我的国家。但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接着我步入了中年,无奈之余,我将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从人愿,他们个个还是维持塬样。当我垂垂老矣,我终于顿悟了一些事:我应该先改变自己,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家人。若我能先当家人的榜样,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国家,再后来我甚至可能改造整个世界,谁知道呢?这也让我想起了自身,自问我没有这幺大的抱负要平天下,或改变世界,但我希望以后受过我教育的学生都能成为能”平天下“,能改变世界的人,那幺我也算是成功的老师了!
总的来说,《大学》言简义丰,让我领略到中华经典的强大。
《礼记》读后感篇2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慎独”出自《礼记·大学》,意思是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之时,更需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具体就是要做到“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
?大学》中曾有一句写到:“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这段话写了小人与君子的两种独自相处的情况小人是“闲居为不善”,君子就是“慎其独也”也点明了君子,必须在一个人独处时做到慎独。
慎独是指在一个人独处时,做到与在人前一样谨慎,小心。有慎独思想的人,能做到慎独的人是寥寥无几。大多数人是克服不了自己的惰性,克服不了自己所受的外界诱惑,抵挡不住了利益的驱使……始终无法做到慎独。一开始还可以强装蒙混,但时间长了“诚于中,形于外”还是会被他人察觉。无法做到慎独的人意志力也会大幅下降,无法自己控制自己的欲望,无法自己抵挡住诱惑,坚持下去,久而久之不会只体现于自己一人独处之时,更会体现于其他方面,有很大的影响。
慎独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自己控制自己的欲望,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在假期之时,独自在家时,控制自己对电子产品等物的欲望,认真严谨对待自己的学习,与有人监督是一样,不去“假学习”“假努力”,不自欺欺人。而能够慎独的人与上面的情况恰恰相反。能够慎独的人有着高意志力与克服力。他们表里如一,不会自欺欺人,是值得托付与信赖的人。
慎独,也是一种为人处事的态度,严谨治学的态度,不断丰富知识,提高素养,不断行动,在哪个阶段都要善于反省,也就是“以穷理尽性地形成完整的系统知识,慎全独一。”正所谓,君子必慎独也。
《礼记》读后感篇3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四书五经这个东西,千百年来,已经被无数人阐释了无数遍,本无需再狗尾续貂,然而,时代有不同,读者的阅历亦有不同,视角自然有变化,故,依然有东西可写。不妨就写写我这些年读四书的感想吧。
先从《大学》开始。
?大学》,非大学。古时学分小学、大学,无中学,一般十五岁入大学。小学学的是识字断句、声律启蒙、遣词作文;大学则教“大人之学”,也就是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不可谓不重要。《大学》一书,本出自《礼记》中的一篇,被北宋的二程(程颐、程颢)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了重新梳理。到了南宋,又被朱熹做了一番梳理和补写,与《中庸》一起被摘出来单独成书,二者与《论语》、《孟子》并列,是为四书。
五经是儒家至高无上的经典,四书的地位,有点像五经的导论,或入门书。《大学》是四书之首,篇幅很短,主旨也不是很复杂。正文就更短了,都在第一章,基本上只有数百字,叙述了《大学》的核心思想,后面的文字都是在从不同的侧面阐述和论证核心思想。《大学》相传是孔子的后人子思所作(不确切),其中的文字有不少引用自《尚书》、《诗经》等书,看着朱熹的注释,意思也不难理解,不看注释,自己也能猜出七八分,所以,对于绝大部分人,应该都是没有阅读障碍的。
我是20xx或20xx年开始翻看此书,当时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买了一本朱熹的《四书集注》,就看了看。记得很清楚,看到第一篇《大学》,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本书读晚了。目前看来,大二大三看应该比较合适。中国目前的教育方式,对大部分人来说,中学阶段基本都是忙于升学,决定了学生的时间不大可能去思考一些“治国平天下”的“大学”。真正上了大学之后,又是忙于各种考试,为了就业,考各种证,生存的压力越来越大,“一生只为稻粱谋”,已成为了大多数人难以改变的“命运”。《大学》这类书,看早了,没有相应的经历,没有切身感受,很难明白;看晚了,有些事情自己经历过了,也能总结出类似的道理,再看就是复习了;或者看看别人怎么看,看看古人怎么阐发其中的“微言大义”的,玩味一下,也未尝不可。
所以,当前中国的大学生“治国平天下”的水平,与一千年前的“大学生”相比,未必有什么长进,尽管他们读的“书”很多。
进入正题。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一文,主要讲的就是“修齐志平”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许大部分人都用不着治国平天下,即使如此,读之若能修身齐家也是很不错的。其中的一些话,即便当做名言警句,也是发人深省的,比如,“知其所止”,“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摘几句出来,谈谈我的看法吧。
“知其所止”。这是一个关于目标选择的问题。此处的“止”,应是终极目标,不是阶段目标。说白了,一个人要知道自己是为什么而活的,如果这个问题弄明白了,相信一定会少很多烦恼,人的烦恼大部分都是被周围的环境惹出来的,看到身边的人怎么怎么样了,心里往往会有波澜,可是,如果你如果知道自己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再去看那些事情,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烦心事儿,一时的得失、高低、成败、荣辱,不过转瞬,对于“所止”之目标,几乎无任何影响,根本不值一提。而人又如何找到自己的“所止”呢?是“立长志”呢?还是“常立志”呢?一个人想要找到值得自己奋斗一生的目标,并不容易,很不容易。如果一个人只是求温饱而已,那么,只要不在乱世,无大病大灾,自己踏实工作,这个目标应该很快就能实现,实现了之后,又该干点什么呢?把这个“温饱”生活重复一万遍?还是再定一个“小目标”?比如挣一个亿什么的?游遍世界?吃尽美食?这种物质上消费型快乐,很可能持续不了多长时间,而且当一个人老了之后,回忆一生,如果能记起的只是吃了什么好吃的,玩了什么好玩的,岂不有点遗憾?不过,话又说回来,人各有志,也许对于一些人来说,吃喝玩乐过一生,就是最大的终极目标,其他都要靠边站。这种活法对于gdp确实有重大贡献,既然如此,也不错吧。
《礼记》读后感篇4
读完《礼记大学》后,我意识到我们不仅仅需要有远大的抱负和卓越的理想,因为这对我们一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想要拥有更好的人生,我们还需要有完美的德行,要能做到不欺骗自己,以及要去掉自己的不足。
如何拥有完美的德行?何谓德行,德行就是指美好的道德品行,强调自身修养的重要性。每个时代所特有的道德观念,决定人们的言行,支配着人们对人、对物,对事的取舍。只有大家都成为德行兼备的人,那么这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国家才能更加富裕强大。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构成的,而不是由文字。”无数事例表明,走向事业辉煌、开创成功人生的关键是高尚的情操。代表民族未来的我们,需要学习和继承的东西有很多很多。然而最基本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什么样的思想品质和什么样的道德水准去接过人类文明的接力棒?我觉得首先要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学生,是我们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最基本的行为。试想假如全国每一个校园都共同创建文明校园,那么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将大大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将会大大加强,祖国的未来一定是繁荣昌盛、灿烂辉煌!
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端正自己的态度?树立良好的心态,用积极向上的眼光看待生活中和学习中发生的事情,用正确的态度面对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端正人生态度。积极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通过参与公益活动或者帮助弱势群体,进行无私奉献,端正人生态度。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经常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积极向上的书籍。例如,关于励志或者成功的书籍,做积极的心理暗示,端正人生态度。要乐观。乐观的心态,可以成就一个人,我们要做乐观的主宰者,不做悲观的奴隶;生活中要经常面带微笑,每个人都会喜欢面带微笑的人的,他能给人以鼓励,给人以赞许,何乐而不为呢。如果我们充满乐观与热情,事情都会往好的方向发展的,如果我们天天想着不好的事情,相信我们天天都会愁眉苦脸的。这就告诉我们端正态度是多么重要了。
如何去掉自己的不足?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只有成功的人。而只有懂得如何塑造自己的人才称得上是成功的人!首先我们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不足所在,那么我们才有办法去解决我们的缺点,努力克服。其次就是我们在知道自己的不足,我们要善于控制别人对于我们毛病的话语,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要控制好我们的情绪,不要让别人的言语打扰我们的进步。还有就是我们要知道自己的不足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像我们可能有时候自卑,那么根源可能我们对自己的长相不太自信,这样我们可以在别的方面建功立业,这样就平衡。
以上就是我对《大学》的感想。
《礼记》读后感篇5
一提到四书五经之类,条件发射地想到愚昧、封建、老古董。近来,看得多了,发觉孔家店被我们莫名地打到,因为提到国学,人人都可以说三道四,但是真正耐心读下去,试图去认真了解流传千古的文章背后的人就少得多啦,姑且算是无知者无畏。
当下流行的西式学习和教育,和我国古代大相径庭,东西教育差异之大只能慢慢体味啦。西方以自然科学为代表的学习分门别类,循序渐进,所有的学科在一套完善的理论世界内蓬勃发展,并且通过对数学工具的使用,让知识的学习一切都井井有条。我国古代的教育体系,更多地强调个人修行,强调对悟的理解,对于如何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似乎没有一条明确的道路遵循,没有一个可以重复训练、可操作的育人大-法。给我的感觉,古人的学习方式,有些灵童似可瞬间得道升-天,而愚钝之辈则无醍醐灌顶的机会。
一提到《礼记》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些了解,不过一般的同学都是对它皱眉头,鄙夷之。因为一想到礼,就会联系到三纲五常,君君臣臣之类的腐朽思想啦。观后才知,我冤枉古人啦,古之礼包罗万象,即不是送礼的礼也不是非礼的礼,而是和道一样,有着丰富的内涵。一般同学都知道,四书五经的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可能不知道《大学》和《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这里要说的《学记》也是《礼记》的一篇,非常有名,但今人不太熟悉罢了。
《学记》讲述了古人对学习的理解,是高度概括的,没有实际操作的教条,可以看作是古人对教育学习的纲领,如《共产党宣言》对共-产主义的作用,但是并没有告诉无产阶级怎样从资本家手中夺取权力。前途是美好的,道路嘛,自己去摸索吧。文章开宗明义,第一句就解释为什么去学,去接受教育:化民成俗,可以理解为有一个良好的社会风俗习惯,这应该是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不同时代自有不同解释,我想一般应该是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吧。
虽有至道(道这个东西,内涵丰富,太玄,非三言两语说清楚),不去学习,也不能知其善。古人对学无止境认识很透彻,知道学然后知不足,发奋地学习才知道自己有那么多不知道的东西,有人越学越感无知也是这个原因,这也解释无知者无畏;巅峰对决,只有功力深厚的人才知其中的深浅,莽夫是看不出门道的。古人对教和学的认识,不像现在这样割裂,现在老师高高在上,一切都对,学生的质疑总被当做不听话。古人知道教学相长,将教和学统一起来,学生和老师大家可以互相学习,学生之间也可以互为师学,所以有同学一时无法理解某些知识点,如果你知道的话,不妨将你的理解分享出来,在教别人的时候,你的认识也会更上一层楼。现在的学生不仅缺乏不耻下问的勇气,连虚心请教的一并抛弃啦。
或许古人愚昧,对一切未知的东西心存敬畏,对于学习也当做神圣的事情,所以才有至圣先师的孔夫子,被当做祖师爷祭拜。学习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不可揠苗助长,所以未卜禘[dì],不视学,游其志也,意思是说时候未到(还没祭天)的时候,天子(领导)不能去视察学校,这样学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去游其志,发展个人的志向。我觉得对老师的作用,古人认识的更加深刻,老师要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无论老师还是父母,对学生的志向之类,别整天批评,要多多观察的学生,少发言,在适当的时候才加以指导。像现在的父母也不要孩子上两天学就问去逼他考清华北大,烦死啦。
求学的人有四个经常犯的错误: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是指学习的时候,或贪多不求甚解,或学习一点点就容易满足,或将学习看做太容易不下苦功夫(伤仲永之类的神通),或自我设限不求进步。这四点学习的人和教学的人都要明白,产生四种错误的心理不同,要对症下药。古人对老师的评价高,所以即使皇帝,对自己的老师要无北面(和老师,别用君临天下那套礼仪,尊师)。现在教师的神坛已经走下神坛,成为谋生的一种职业,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也out,一去不返啦。
《礼记》读后感篇6
?学记》讲述了古人对学习的理解,是高度概括的,没有实际操作的教条,可以看作是古人对“教育”“学习”的纲领。前途是美好的,道路嘛,自己去摸索吧。
文章开宗明义,第一句就解释为什么去“学”,去接受“教育”:化民成俗,可以理解为有一个良好的社会风俗习惯,这应该是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不同时代自有不同解释,我想一般应该是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吧。
虽有至道(道这个东西,内涵丰富,太玄,非三言两语说清楚),不去学习,也不能“知其善”。古人对学无止境认识很透彻,知道“学然后知不足”,发奋地学习才知道自己有那么多不知道的东西,有人越学越感无知也是这个原因,这也解释无知者无畏;巅峰对决,只有功力深厚的人才知其中的深浅,莽夫是看不出门道的。古人对“教”和“学”的认识,不像现在这样割裂,现在老师高高在上,一切都对,学生的质疑总被当做不听话。古人知道“教学相长”,将教和学统一起来,学生和老师大家可以互相学习,学生之间也可以互为师学,所以有同学一时无法理解某些知识点,如果你知道的话,不妨将你的理解分享出来,在教别人的时候,你的认识也会更上一层楼。现在的学生不仅缺乏不耻下问的勇气,连虚心请教的一并抛弃啦。
或许古人愚昧,对一切未知的东西心存敬畏,对于学习也当做神圣的事情,所以才有至圣先师的孔夫子,被当做祖师爷祭拜。
学习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不可揠苗助长,所以“未卜禘[dì],不视学,游其志也”,意思是说时候未到(还没祭天)的时候,天子(领导)不能去视察学校,这样学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去“游其志”,发展个人的志向。
我觉得对老师的作用,古人认识的更加深刻,老师要“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无论老师还是父母,对学生的志向之类,别整天批评,要多多观察的学生,少发言,在适当的时候才加以指导。像现在的父母也不要孩子上两天学就问去逼他考清华北大,烦死啦。
求学的人有四个经常犯的错误: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是指学习的时候,或贪多不求甚解,或学习一点点就容易满足,或将学习看做太容易不下苦功夫(伤仲永之类的神通),或自我设限不求进步。这四点学习的人和教学的人都要明白,产生四种错误的心理不同,要对症下药。
古人对老师的评价高,所以即使皇帝,对自己的老师要“无北面”(和老师,别用君临天下那套礼仪,尊师)。现在教师的神坛已经走下神坛,成为谋生的一种职业,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也out,一去不返啦。
更多的内容,这里不再一一展开,不过《学记》这篇文章还是值得复读。古时的一些文章,酣畅淋漓,一气呵成,隐喻恰当,道理明了,不似现在一些无病呻吟的文字,毫无深意,只能凑字数,凑页数换rmb。虽然读这些书不能令你身价倍增,也不算一种找工作的技能,但是陶冶情操方面比一个数学公式强多了。在十几年的西式教育下,穿梭在古人的文字间,完全不同的感受,别有一番惬意。
《礼记》读后感篇7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也是一篇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 其中《礼记》中的《大学》等篇系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所做,然而这中最让我记忆犹新是它的主旨内容“大学教育的内容、目的、步骤 、方法及指导方针。这中不仅充满了中国古代的政治观和论理观,而且洋溢着儒家学者治学修身颇有的价值教育思想。”这让我觉得若人能够依照“大学”的教诲,进德修行,专研学问,就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一身将受益无穷。然而现在有着大学成长的我,却是小学思想,让我深感惭愧!
邓小平说“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为人师表不仅要知道其中的道理还应该实践。大学中“齐家”、“治国”、“平天下”看起平平几个字却蕴含着大道理,要想做到这些必须就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内心的诚实加上渊博的知识。
在这灯红酒绿的大千世界,最重要的就是要注重自身的修养,然而现在最缺失就是人们的道德品行。最近网上频繁报道女大学生失踪被劫案,这让我们在黯然失色的同时又有几分毛骨悚然,这不仅让我们觉得人们的道德沦丧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这不得不让我要向社会呐喊:“我们的道德品性去哪了?”然而这中又有当今大学生的一个问题:自己的内心一定要端正!《大学》把“慎独”作为培养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即“诚意”和“正心”的根本方法。”这中“慎行”就包括思想慎行和行为慎行。
诚恳待人是我们评判人行为道德的标准。说到诚恳待人就是心意诚实,然而心意诚实就是自我满足。社会上的不公平激起一些人心灵畸形,这就要我们时刻保持心态平衡和自我满足。
育人,首先自己应该饱受诗书的熏陶和拥有渊博的知识。然而又要做到“修己”即教育自己,“治人”即教育别人,修己治人是一个教育过程,也是一个政治过程。这时“大学”就告诉我们要“格物”即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万事万物,只有自己经历过才能教育好别人,这样才能达到“大学”的教育目标。
我们做到了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内心的诚实和拥有渊博的知识,难道还怕教育不好人,齐不了家,治不好国吗!我们这些学者就有重于泰山的责任与使命,然而社会就会出现相应的和谐!
以上是碌碌无为的我在这时光荏苒下,读了“大学”一书所写下的感受,希望能在我今后的学者道路上我能带着“大学”的宗旨去“格物”那套教育过程。
《礼记》读后感篇8
从古至今,有许多的经典名著,这些经典名著都给我们不同的感悟。squo;四书五经squo;是古人必读的书。squo;四书五经squo;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还有许多的书,都凝结了古人的智慧,现在这些书也在影响着我们。
我最喜欢的是《礼记》,它时时刻刻的都在提醒着我做一个正直的人,要学会去从别人的角度去想,发现错误就要去改。这本书,还告诉我很多的做人道理。
例如:squo;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squo;意思:知识渊博,记忆力强,仍然很谦虚,做了很多对人有益的事,仍然不懈怠,这样才称得上是品行高尚的人。我的理解:有的人虽然知识不是很渊博,但是他很用功,也很谦虚,而且,做了很多好事,我认为这样的人也能称得上是品行高尚的人。
squo;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squo;意思:克服自身的错误应该靠自己的主观努力,不必要求别人,这样再有缺点错误,就没有什么可埋怨的了。我的理解: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自身也有错误,只要靠自己的努力,不需要强求别人,就算没有改过来,这样的错误,也不会有什么抱怨的。
squo;好学近乎知,知耻近乎勇。squo;意思:喜欢学习的人,离聪明就很近了,知道耻辱的人,离勇敢就不远了。我的理解:只有喜欢学习,知道耻辱;那么他就会很聪明,很勇敢了。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都离不开书,因为我们能从书中得到很多的做人道理,这些道理只有自己去感悟,才能说真正的理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