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教育读后感优秀6篇
写读后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通过它我们可以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当我们写读后感时,我们将书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重新过一遍,深入思考它们的含义和影响,365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家校教育读后感优秀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家校教育读后感篇1
这个寒假,我看了许多书,我觉得最有意义的就是《爱的教育》了。它讲的是小男孩安利柯身边发生了许多感人的小故事,他把它们都用日记记录了下来。《爱的教育》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其中,我最喜欢安利柯的老师讲的每月故事:《爸爸的看护者》这篇文章,它讲了农村少年西西洛听说爸爸病了,一大早起来冒着雨,从农村赶到城市的医院里,看望他生病的爸爸。他看到自己的“爸爸”病得重极了,禁不住哭了起来。他无微不至的照料着“爸爸”,或是给他整理被子呀,或是给他赶苍蝇呀,或是用手摸摸他的头呀,或是给他喂汤药呀等等。直到有一天,西西洛正真的爸爸来了,他才发现认错了人,原来那个病人不是西西洛的爸爸,但是西西洛还是守护在那个病人身边,后来,因为他病的太重了,最终还是死了,西西洛才依依不舍地走了。我非常佩服他,他听说爸爸病了,急着想找到爸爸认错了人都不知道。他还关心他人,后来他明明知道病人不是爸爸了,还热情的服侍着他,直到他死了才离开他。
我想:一定要学习西西洛关心父母的品质,我爸爸工作也十分辛苦,他常常是我睡着了才回来,我早上起来后他就去上班了。于是,晚上睡觉前,我给爸爸热了一杯牛奶,下面有一张纸条,写着:“爸爸辛苦了!”第二天,爸爸表扬了我,因为纸条上虽然只有一句话,但是它代表了我对爸爸的心意,爸爸高兴极了,我也高兴极了!
家校教育读后感篇2
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以后,我才知道爱是那么的无私!那么的伟大!只有生活在爱的海洋里才会真正的享受到爱。书中人与人之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让我感动不已。
?爱的教育》介绍了意大利小孩安利柯的生活和学习,写出了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种各样感人肺腑的小故事。这些故事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记述了一个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平凡是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不足为奇,都是生活中的一些普通人。不平凡的是因为他们身上有许多优良的品质,譬如善良、憨厚、忠实、诚信等等。正是这一个个看似平凡却真实可信的小故事,把我带入了一个爱的世界,其中描述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家人之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让我受到教育。这本书充满了爱,充满了让人羡慕的爱!
在《我的母亲》这一节中,父亲对安利柯说:“啊!安利柯!须知道亲子之爱时人间感情中最神圣的东西。破坏这样的感情是世界最可恨的人。无论如何有名的人,如果他使母亲哭泣,使母亲痛苦,那就是可鄙可贱的人。”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来烘托故事,短短几句话就把亲子之爱表现的淋漓尽致。
?爱的教育》除了亲子之情、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以外,还有许多关于乡国之恋的小故事。《少年爱国者》中的少年,当听到给自己钱的人在侮辱自己的祖国时,把他的钱丢了回去。
这样的好书,我百看不厌。读完这本书,我感慨万千,我相信,这将是我今后学习生活中的基石。
家校教育读后感篇3
假期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意大利亚米契斯著的《爱的教育》,我非常喜欢,一口气就读完了。
“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何其难!在安利柯的生活中,父母老师如此细腻的用行动教会孩子怎样去爱。《爱的教育》中,作者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的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 透过安利柯的描述,我了解到什么样的师爱才最让学生感到温暖:把学生当亲人的老师!当安利柯的老师说道:“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女儿;我爱你们,请你们也喜欢我!你们之中,我一个都不愿责罚,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让我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我荣耀!”先生的这些话,让所有的学生都信服于他,这位老师的坦诚深深地打动了我!他让我们意识到,老师或家长用平等的目光看待孩子是多么重要!每个人在生活中,在成长过程当中,不可能不犯些错误,可是我们作为小孩子,却常常受到严厉的批评;而我们的进步却常常会被忽略!每个人都不希望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差生,或者爸爸妈妈不喜欢的坏孩子。“只要你们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我绝不会责怪你们”这是安利柯的老师给我们最好的安慰,也是最深刻的爱。
这本书教会我们要真正的把爱心,献给需要的人,应当从点滴的小事做起,从换位思考做起,学会理解、谅解和宽容。这不仅是大人们的事,我们逐渐长大了,很多事,同样也需要去理解辛辛苦苦教我们的老师,和养育我们的父母。
家校教育读后感篇4
在这美丽的世间“爱”究竟就是什么?在这本书里爱又就是怎样去体现的呢?它又带给了我们什么教育的结晶呢?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书名时,这些问题便如潮水般向我涌来。此时带着这些未知的疑问我走进了《爱的教育》去探求我想要的答案
?爱的教育》采用日记的形式,讲述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这本小说在漫长的岁月里,它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长。可以说,这就是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书。它用爱塑造人,引导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爱祖国,爱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与苦难。
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就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就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从而使他们心存着一份爱。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也享受着许多别人的疼爱、关心与帮助。我很希望我们享受那份极为普通的爱的时候,此时也会付出爱心给一些需要帮助的人。爱,不分大小多少,小到一句问候,一个拥抱,大到爱心捐献,希望工程,社会保障……这其中都包含了爱。但人们常常忽视了爱的存在,就如父母的爱,人们似乎都觉得这就是理所当然的,并不需太多的付出与回报,甚至还无形中拒绝着父母的爱。
整部小说,没有豪言壮语,只就是用朴素平淡的语言,塑造出了一个个貌似渺小,但实际上却很不平凡的人物,自然生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卖菜妇女、卖柴人、铁匠的儿子、老石匠的儿子、卖炭人的儿子、少年鼓手、父亲的老师、带病上课的教师……等等。这些平凡的小人物的命运和情感故事,在我心中激起了一阵阵感情的涟漪。如安利柯的好朋友卡罗内,他不仅品学兼优,而且乐于助人。当一个同学丢失了买笔记本的钱,站在大街上哭时,他就把自己的钱给了他。还有那个年仅11岁的爱国少年,为了祖国的尊严而拒绝施舍(尽管他十分急需那些钱);还有为救最低班的小学生而被车压碎了脚骨头的洛贝谛……这些平凡而朴素的小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生活充满爱,为他人奉献爱。正因为他们的爱,“我”的世界才变得更加美好。
家校教育读后感篇5
亚米契斯是意大利著名的儿童文学家。《爱的教育》也是他的一部成功之作,曾在世界上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部书是通过小学生记日记的形式,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对各种事物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情感与不同的处置方法。书中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以高尚的情感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人生画卷。
一篇篇短小、简单的叙事日记,一个个淳朴的道理,隐隐约约当中,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核对一些小事正确的解决方法。《爱的教育》通过对生活的朴素描写,使人感受到人类多么需要互相关爱,互相理解,互相帮助!而这种关爱、理解和帮助,都离不开一个最根本的主题——爱!中国的文圣孔子有一句名言:仁者爱人。可见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必须具有一颗美好的爱心。它用朴素平淡的语言,塑造出一个个貌似渺小,但实际上却很不平凡的人物:老石匠、卖炭人、少年鼓手……这些平凡的人物,在我们心中激起了一阵阵强烈的感情。对我们来说,这本书甚至可以影响我们今后性格的形成。所以说,这是一本对青少年以后的成长具有深远影响的好书!作者把他希望感染小读者的美好感情送进读者的心灵: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敬重和终身不忘对周围人的爱、对同学的关心,对穷苦人的同情、对残疾人的尊重和帮助、对祖国的热爱、对英雄的敬仰……书中还塑造了行行色色的小学生的形象,有表现优秀的,有表现极差的,有学习好的,有学习极差的,但每个人都在本质上有闪光的东西。他们都具有可爱和善良的一面,这种善良的本性要能得到父母、老师和周围人的挖掘、发现和培育。
就是这样一部书,以爱为原点,把我们领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家校教育读后感篇6
近期,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虽然目前尚未读完,但我心灵深处却深受震撼,李镇西老师竟然跟学生相处的如此好,并且在交往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他的这种接近完美的手段的确让人折服。我感触最深的是手记二:与顽童打交道——“后进学生”的转化。
他说:“当我们自然而然的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可是想要走进他们的心灵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我们这些副科的老师,本来带的班级就多,每个班的课程又少,平时跟孩子们打交道的机会就更少了。这样很不利于我们去了解更多的学生,更别说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了。虽然不易,但是我仍然希望通过自己在课堂上对他们仅有的了解去主动的靠近他们的心灵,其实在课堂上并不难看出哪些是典型的“后进学生”,课堂上不认真听课还在下面做小动作,要不就是趴在桌子上睡觉,对老师讲的课毫不在乎,不然就是总岔话题、钻牛角尖,却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一节课上完也不见得他们翻开课本瞅一眼。对于这些学生我真是有点束手无策,不知道怎样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或许真的是我讲课的内容不够精彩,内容太过简单,他们不屑一顾。的确,课本上的道理同学们基本上都懂,或许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并不怎么会运用;又或许他们理解的不够透彻,做基础训练总是空着大题,尤其是材料分析一类的不知从何入手。当然,这并不是只有“后进学生”才会出现的问题,值得我去思考问题出在哪,怎样去解决这种情况。但我觉得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就得从这些“后进学生”的身上下手,试想,如果连“后进学生”都会解决的问题,那么其他学生只要稍加提醒,处理起问题来应该不是难事。这只是我不成熟的想法,有待考证。
话说回来,李镇西老师把“教育呼唤民族、科学与个性”作为转化“后进学生”的指导思想是很有道理的。那些“后进学生”之所以成为“后进学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家庭、学校和个人都脱不了干系。想要转化他们,就得从基本上去了解他们,虽然目前我还没有完全的了解他们,但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就已经了解到的试着去“走近”他们,并努力“走进”他们。
或许是因为和他们的年龄差距没那么大,又或许是因为我刚开始上课没那么严肃,我们沟通起来相对容易一些。课堂上他们十分活跃,我并不会因此生气,我不希望把他们的活泼性格扼杀掉,但是如果有特别捣乱的学生我也会毫不留情地惩罚他们,以示警告。课堂上不管他们提出的问题是否与本节课有关,我都会尽量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去交流和沟通,而不会因为与课堂无关就劈头盖脸的给他一顿臭骂,我们尽量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因为好奇心是促使他们学习的动力。思维活跃是好现象,只要我们在上课的时候能进行正确的引导就能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是值得鼓励的。至少说明了他们还是愿意和我交流的,我们的距离没有那么远了。
课下,我有时会找几个上课比较调皮的学生“聊天”,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聊天”,只是在教室外面简单的聊几句,试着去拉近我们的距离,只有跟他们和平、平等的相处,才能让他们展示出来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有两次我给一个班上完课跟几个同学“聊天”时,隔壁班一个调皮的学生就在后面揪我的头发,然后马上闪开,当然我还是看到了他,知道他不是恶意的我自然也不会生气的,这正说明了他们和我之间隔膜没那么严重,我很有可能和他们打成一片,这真的让我很开心。
自认为和孩子们相处的很好的我经过这次七年级的师生交流大会的确有些难过,我没能成为他们最喜欢的老师,不过这也让我充分的认识了自己不足之处,说实在的,在课堂上我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后进学生”的身上,没有过多的考虑到其他学生,我认为他们都有一定的自觉性,不需要怎样提醒,或许这就是他们没有给我肯定的原因吧。原本以为上课时轻松愉快点更能收到同学们的喜爱,可能在一些学生眼里我上课太纵容那些“后进学生”了吧。有句话叫“亲其师,信其道”,看来我还没有取得同学们的信任或者是其他老师的教学方法更有优势,他们肯定的老师必定有他们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优秀的教学方法,相比之下,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业务水平有待提高,也深刻的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地方要想其他优秀教师学习,以丰富自己的内涵,争取早日取得同学们的信赖。
从一开始我就希望用爱心和同学交流,可一味的释放爱心就会变成放纵,导致他们在课堂上过分活跃甚至在我的课堂上随意走动,这点我需要加以注意并且制止他们这种错误的做法,把他们的思想给转变过来。李镇西老师对于各种情况的学生都能处理的很好,这也正是我所要学习的地方。读完这本书,我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如何才能做到爱心与教育并行呢?怎样才能在课堂上照顾到每位学生,如何进行因材施教呢?这需要理论来结合大量的实践经验得来,有了理论经验,再结合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更深刻的反思,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总之,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给了我很大的鼓舞与启示,真的是让我受益匪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