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的鸟教学反思6篇

时间:2025-02-23 10:35:26 分类:学校范文

通过写教学反思,很多教师都会发现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只有认真分析了教学情况后,我们才能写出优秀的教学反思,365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我认识的鸟教学反思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我认识的鸟教学反思6篇

我认识的鸟教学反思篇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p18-19例4、例5及p20练习四(2、3、4、)

教材分析: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3、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水果图片若干,纸袋若干。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分

把8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你会分吗?

⑴动手分一分

⑵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⑶汇报演示(课件展示)

生1:我是这样分的,3个一份,正好两份。

生2: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4个,再右边4个。

生3: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2个,再右边2个,直到分完。 生4:我是1个1个分,先左边1个,再右边1个,直到分完。 ??

⑷小结:刚才小朋友对8个圆片进行平均分,有的是4个4个分,有的是2个2个分,有的是1个1个分,但不管怎么分,都是把8个圆片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4个,那就是平均分。

二、除法的初步认识

1、把12个圆片平均分,你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你会分吗?

⑴独立动手分一分

⑵同桌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⑶汇报交流:出现多种情况(略)

学生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同时继续演示课件

2、介绍除法的书写来源

“平均分”在数学中也可以用一种计算方法来表示——除法,除法的符号是除号,除号怎么写呢?(师生交流书写)“平均分”该怎样用除法来表示呢?

3、除法的含义

选择其中情况一种来讲

如:○○○○○○○○○○○○

师:这幅图是把多少个圆片平均分?平均分成多少份?每份是多少个? 生: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

(指多名学生说图意)

师:刚才说的图意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呢?

生1 :12÷4=3

生2:还可以列成12÷3=4

师:先来看第一个算式,12÷4=3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说图意)

师:那12÷3=4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沉默)

师:(引导)分几个圆片?每份

几个?正好分成多少份?

生:(说含义)

4、理解除号的意义。

追问,还有谁会列除法算式,你们怎么知道的?

在学习的道路上,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根据同学们的发言,你有什么疑问。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有疑,有疑问、有思考,你就会有进步??)

(除号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除法来计算?)

介绍除号的写法:

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展开想象,你怎么理解并记住这个符号就是除号?(一条横线可以看做是把物体进行平均分,上下两个一模一样的圆点可以看做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5、介绍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

我们把要分的苹果的总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份分得结果写在等号的后面。

不看图,你能说说6÷2=3,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把6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

这个算式读作:6除以2等于3。

6、小结:把总数进行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对一幅图,就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除法算式。

7、给其余几幅图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8、质疑:看书上例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9、基本练习:

书上的“做一做”---- 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1)明确要求:让学生把18块饼干平均分成三人(2人)(6人),每人分几块?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不看图说说每个除法算式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略) 1、先摆一摆,再写出算式.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12÷□=□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__________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订正时让学生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把1、2题进行对比,让学生知道虽然都是12根小棒,因为第1题是每2根1份,第2题是每6根1份,所以分的份数也不同

2、补充练习

教师把10本作业本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得几本?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说说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

四、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教学反思:

??效果分析

这是一节研讨课,也是一节尝试课,曾在多个班级试教过,尝试着把包含除和等分除合并在一堂课上,主要观点是:不区分两种分法,认为“不管怎么分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平均分”,能看图列出两道相应的除法算

我认识的鸟教学反思篇2

昨天学习《圆的认识》,自我感觉良好,本打算今天就学习圆的周长。同事建议再练习一节,说这部分知识很重要,学不扎实会影响后面的学习。本想到里面的一些概念不难理解,学生已能非常熟练的画圆,觉得晚上的家庭作业应该不错,直到看到今天上交的家庭作业才发现自己对学生的估计实在是过高。

出现了如下问题:画圆不规范,该标的不标。

判断题突出了对概念还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或者考虑问题还不够细致。

审题还不够仔细,不能完全按要求做题。

分析原因:

1、在课上画圆,学生知道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可家庭作业中就忘了这回事,说明老师的强调还不够到位或方式欠佳,所以学生的印象不够深,没有形成习惯。

2、一些概念的应用练习,出现错误,一方面,说明学生考虑问题不够细致;另一方面也说明课堂练习设计还存在问题。

例如,对概念及其他记忆性知识的学习,如果仅靠老师讲、学生看书,跟不上形式变化的练习,就很难达到理解运用的程度。应在课上采取填空、判断、选择等方式,在练习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进而达到运用的程度。

而课堂上的这类练习,仅仅用课件展示,学生起来回答,这样又不好保证每个同学的独立思考,无法避免滥竽充数的情况,所以,有些练习还要采用书面独立完成的效果会好一些。课堂上必须处理好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关系。要牢记合作是为了个体更好的学习,不能为合作而合作。

3、有些学生的学习态度还需要引导。

通过分析发现自己存在几大不足:

(1)对教材不熟悉,所以对学生学习的预见性也就差一些。

(2)自己在备课中,对练习的设计还有待加强。

(3)板书还不够规范。

针对出现的问题,今天的练习课我和学生一起复习总结了以下几点:

1、 画圆(o r d) 圆心决定位置, 圆规两角的间距(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2、 半径:概念、特点:同一个圆里 无数条, 半径都相等

直径:概念、特点:同一个圆里 无数条 直径都相等

3、 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同一个圆内)

大小、形状;半径扩大两倍,直径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4、 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

应用(测量直径)

在这样的基础上,练习、反馈,学生的理解就比较深入。

其实,在第一节的课中,也强调了这些内容,但由于不够系统,所以学生的印象很肤浅,今后注意整个教学流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重视练习在学生知识掌握、理解、巩固运用中所起的作用。

我认识的鸟教学反思篇3

当今社会中,“实验”一词应用较为广泛,我们平时看到最多的如科学实验、定性实验、实验方法、实验条件等。在不同的领域,实验的含义是不同的。而科学实验是指科学科学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科学实验目的,运用一定的科学实验仪器、设备和装置,在人为的实验条件下,改变实验对象的状态或性质,从而获得各种科学实验事实的一种科学实践活动。

毫不夸张地说,科学实验在科学学科体系中处于基石地位。纵观科学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科学学科是建立在以数学和物理等自然学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实验与猜想假设等建立种种模型,并逐渐形成一系列的科学理论。因此,在科学教学中,不论是从历史观角度还是学科系统性的角度来看,科学实验在科学教学中占据重要的教育教学功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其功能主要是体现在从科学家的角度去看待辩证性问题。

虽然科学实验的重要性屡屡出现在课程标准中、考试大纲中以及以此为设计依据的教科书中,初三科学老师也深知实验的渗入对学生透彻理解科学的重要性,频频以实验为例解释种种问题,但是对于一些水平处于中等偏下的同学来说,科学实验始终是一个不会应用却只能被牵制的死知识。

经常会见到学生在实验室忙乎一阵后,在进行实验记录时不知所措;看到老师的演示实验时,又兴奋又刺激,可是在后面的问题中却总不能学以致用;在看到实验现象并明确后,可过两节课的时间就将现象的描述抛之脑后。诸如此类,我认为问题原因在于对于一些思维逻辑能力较弱的学生,他们没有抓住实验、现象与原理之间的联系。针对这一现象,我反复思考实验课该如何上,才能对平行班的学生达到高效课堂的效果,在有幸听取了精品课程《认识空气》实践后,我得到了以下几点感想:

实验操作不操之过急,宁可慢不能粗。

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会由于兴奋而忽视了实验的目的,从而忽视了实验中的问题。因此在学生进入实验室动手实验之前,教师需要将此内容提前布置,并确保八成学生明白自己的实验目的。

尊重实验观察时间、统筹安排并精心设计实验教学。

尊重实验,才会得到真理,才会通过实验透彻理解原理。但是有些时候,由于教学时间的'问题,我们往往会不等到实验现象出现的最后那一刻就匆忙地给学生结论,如cuso4+2naoh=cu(oh)2+na2so4,此反应要等十分钟后才可看到明显的蓝色沉淀和上层清液,不然之前看到的只是浑浊现象。

对于此类实验,要想合理利用时间,观察到现象以达到高效学习目的,就需要我们统筹安排时间并精心设计实验教学过程。如,酸碱盐之间的反应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对于平行班的学生需要多花时间从实验入手教会他们认识反应的现象和本质。因此,针对我校平行班学生,我又设计了如下几个关于酸碱盐反应的教学过程。

分析平行班学生的特点:由于酸碱盐之间的反应牵扯的概念与基础较多,明显的一点是,开始学习时多数同学还没有对酸碱盐科学式的展示作出很快的反应。因此,实验中,我拿出了几种常见的溶液,以问题的形式给出任务,并要求他们做出来。

实验教学在目前科学教学中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明显的看出近几年科学探究式的实验题频频出现于各地中考题中。在思考实验探究题解题教学的同时,教师们也会想尽办法使得自己的课堂即轻松又高效。以上仅是我在实验教学中得出的一点心得,不足之处还请指教。

我认识的鸟教学反思篇4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

本节课的中心环节。经过观察加法算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相同加数。在活动中,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相同加数连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确确实实很麻烦,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怎样读简便?再让学生经过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景,适时地引出乘法。这样学生能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的加法,有了自我的简化方法之后才呈现出来的。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理解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引导学生自我对知识进行梳理,从而培养他们的归纳本事。

但课无完课,在教学中,有的环节点得不够多,不够透。异常是在说乘法意义的环节中,学生对于几个几的理解还没有到位。还有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评价与练习的处理上不够到位,异常是第一节试教时,练习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有点走过场的味道。在第二次教学时虽然注意到了这一点,但处理得还是有点仓促。在时间的安排上也需要必须地调整,分配得不是很贴切。

我认识的鸟教学反思篇5

比的意义这课是在学生掌握分数应用题及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以及能解答简易方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意义这一节课的重点是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并牢固建立起比的概念,让比的意义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的教学之中。

设计理念:

一、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的以知识获取为目标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本节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把“什么是比?为什么学习比,比有什么作用?”作为核心问题隐藏在整节课的教学思路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比的事务活动中感知、体验、理解和深化比的意义。

二、提升课堂教学的课程高度。

教学设计在遵循教材编写原理的基础上,对教学题材进行了重组。将求比值的方法,比的分数形式和比值的区别的联系等后移到下堂课,以腾出时间来创设不同背景下的不同生活问题。利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能够引导学生有序思维,积极发现,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

三、体现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数学新课程理念下将“总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这一结构框架作为基本教学模式。本课在设计时通过对生活情景中烧饭的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比的意义和作用。再通过题组训练,以及问题判断等,让学生在认知冲突的对立中走向统一。对比的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进而全面、系统的构建起新知识的模型。最后通过生活中的比的应用,帮助学生拓展延伸比的认识,深化比的意义,学以至用,学用结合,在生活中找到数学原型,发展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总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改进。

我认识的鸟教学反思篇6

10月9日周日,我们补上周二的课,下午3点多,孔老师给我说10月11日,市教研室的领导来我校督导数学教学,让我上一节课,我接到这个通知很重视,马上投入到紧张的准备中,认真阅读教学参考书,从网上收集教学设计、课件,整理、修改,当天夜里忙到12点多,课的流程和课件总算有了眉目,周一一整天,我仍在忙着记教学过程,修改课件……

周二第二节课,市教研室的毕孝海老师准时坐在了六年级二班教室里。谁想出了意外,电脑操作台出了故障,重启了电脑,已经上课两分钟了,我自己感觉比较圆满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学会了百分数的意义、读写法、了解了百分数的特点、百分数和分数意义的不同,渗透了环保教育、用眼卫生等。反思这节课,感觉前面出示的百分数太多,占用的时间太多,所以后面的教学自己有些慌乱。

第四节课,毕老师来到我们办公室,给我评议了这节课,毕老师说我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把握很到位,准备也很充分,学生参与的很好,学习效果也很好。毕老师又给我提了几点建议:

1、开头让学生自己说每个百分数的意义,老师要及时挑一两个规范的总结,为学生规范的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引领方向。

2、教学写百分数时,学生自己尝试着写完后,老师要规范的板书、示范。

3、板书百分数的意义时,要写完整。

4、前面出示完很多百分数后,一起出示几张,进行整合,让学生有个完整的印象等。我聆听了毕老师的评价后,收获很多,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衷心感谢学校给了我这次展示、学习的机会,衷心感谢毕老师的亲临指导。

《我认识的鸟教学反思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