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教案精选5篇

时间:2025-09-24 15:35:13 分类:学校范文

教案的适应性使教师能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迅速调整教学策略与方法,教案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平台,帮助他们不断优化教学策略,365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语文人教版教案精选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语文人教版教案精选5篇

语文人教版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抽、续”等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转”,会写“吸、极”两个生字,能正确朗读1-3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识字方法让同学们展示识字成果,体会识字的快乐。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朗读使同学们感悟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风车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风车)

2、怎样才能使风车转起来?(吹一下,有风)

3、只要有风,风车就能转动,多么神奇的风呀,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16、风娃娃

(注意娃娃要读轻声,再来读一次)

二、初读课文

想了解“风娃娃”吗,那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碰到不认识的字就请教书中的枫叶老师或者同桌的小朋友,读完之后同桌互相交流自己学会的生字。

三、学习生字

1、现在我们请小老师们教我们认读生字吧。

2、出示课件,交流识字方法

刚才你们是怎么学会生字的,把你好的识字方法告诉大家吧。

只要我们掌握识字的方法,我们就能很快地掌握生字。

四、学习课文

1、小朋友们真棒!风娃娃都笑了。

风娃娃长大了,风妈妈说----引读女同学模仿风妈妈来对风娃娃说说。

2、风娃娃一听可以为人们做好事了,可高兴了,你们看他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谁能看图说说。(板:风车慢慢转动用力吹秧苗喝足水)

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动人的画面写下来的。(自由读读第二节)谁把这段话读正确。注意转是多音字,转动(齐读开火车读),齐读句子。

当风娃娃看见风车慢慢地转动,抽上来的水只能断断续续地灌溉田里的秧苗,他是怎么想的?于是他----引读多么乐于助人的风娃娃,谁来读读。

“吸”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谁发现吸为什么是口子旁?

谁来模仿风娃娃做作动作。谁能把风娃娃的动作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风娃娃就这么用力地吹着,风车一下子转得飞快,被抽上来的水奔跑着,向田里流去。秧苗----引读。

风娃娃看到自己能为人们做好事了,多开心呀,你们能把风娃娃的心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指名读)是呀,连秧苗也在夸风娃娃了,谁来读读。

让我们再来到田野,给这动人的画面配配音,请你们当风娃娃,读风娃娃的两句话,再请个同学们读叙述部分,一起来读读第二节。

3、风娃娃还为人们做了什么好事呢?你们能自学第三小节吗?

自学要求:

1、看图说说。风娃娃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

2、读读课文。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交流:看图说说。风娃娃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板书:纤夫用力拉船船飞快行驶)

当纤夫用力拉船时,风娃娃急忙跑过去帮忙,多热心的风娃娃,谁来读读。(指名读)

当纤夫遇到困难时,是风娃娃帮助了他们,他们十分感激风娃娃,你能把纤夫们的感激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小老师带读、男女比赛读)

当别人有困难时,风娃娃就急忙去帮助他们,让我们一起来夸夸风娃娃吧。齐读

4、风娃娃还会帮助人们做什么事,你能展开想象说说吗?

我会说:风娃娃还来到--------看到---------------,他-------------------------------------

于是,风娃娃想:引读

是不是只要风娃娃用力吹就能帮助人们做好事?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

五、推荐课外读物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有关风的知识,有空看看《半小时阅读》《拓展积累》《中国百科知识全书》

六、巩固识字

1、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学得很认真,等一会儿我来考考大家的生字,看谁记性最好。先给大家半分钟的时间默默地记生字,如果有哪个生字不认识了,轻轻地问问同桌。

2、识字游戏:这是个识字魔方,你们能读出磨房上的词语吗?(齐读、开火车)

3、写生字

嘘,老师听见有两个生字娃娃在说悄悄话了,他们说不知道我们二(6)班的小朋友有没有发现我们长的挺象的?(我的发现)

口子旁的是“吸气”的吸,木字旁的是“北极”的极。我们可要把他们区别开来。

他们又说话了,我来听听他们说什么?你们能把我们正确地写到田字格中吗?

他们的右边都是个“及”,注意他的笔顺是---请小朋友们先看看他们的右边的及字在田字格的位置再描一描,体会一下及字在田字格的写法一样吗?看完后在书中先描一描,老师请个小朋友来写写。(同学们选其中的一个写)

小朋友观察这样仔细,只要用正确的姿势写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把字写得漂亮。

在本子上写两个,评评自己这两个字哪个最漂亮,打上五角星,再模仿这个漂亮的字,看看第三个字能否超过他?(同学们互相展示自己的书写)

语文人教版教案篇2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难点:理解"暖和的衣裳"、"绿色的小伞",了解人和植物的关系。

教学准备:

1、可拼成本课合体字的偏旁、部件卡片,爷爷和小树的头饰。"棵、穿、伞"的猜字图。

2、学唱歌曲《小松树》

预设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1、看图猜想,激发兴趣:师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请小朋友猜一猜这两幅图大概讲了什么事?

2、师出示课题"爷爷和小树",请学生读准"爷爷"。

3、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住"爷"字的?

4、师出示"爷爷"、"爸爸",学生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认识偏旁"父"。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爷爷和小树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来读读课文。

(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1、提示读课文要求: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也可以向周围的小朋友请教,遇到难读的句子就画下来。

2、请小朋友找一个自己读得最好的句子,读给小组里的同学听。听一听谁读得最正确。

3、指名分段读课文,及时纠正字音。

4、教师范读后学生齐读课文。

(二)自主识字。

1、师课件显红课文中的生字,学生说说自己认识这些生字吗?在哪儿见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

2、教师随机点击生字,学生练读。

3、小组里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并选择好的方法,向全班介绍。师随机进行偏旁教学。

4、找朋友游戏:四人小组里学生分别准备好偏旁或部件的'卡片,教师报一个字,就请学生找到小组里的朋友组成字,看看谁最快。

5、猜字游戏:

(1)一个学生指字,另一个背对着黑板猜。其他同学当裁判。

如:一个学生指"冷",另一个同学如果猜的是"冷",其他同学就说:"冷冷猜对了,请你快快回到座位上。"如果猜的是"暖"。同学们就说:"暖暖猜错了,请你想一想……"

(2)看图猜字。师出示"穿、棵、伞"三个字的图,学生集体猜字。随机请学生说说自己会"穿什么"或"今天穿了什么";自己知道哪些"伞"。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子。

(一)学习第一段

1、听老师范读,你听出什么了? (教师范读时把"我、门口、小"这几个词读得突出些。)

2、学生自己练习读。

3、同桌互读,相互纠正。

4、指名读。

5、你能用上"我家门口有-------------"说话吗?

6、再读课文第一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教师课件出示冬天刮北风的景象,请学生想象北风中的小树感到怎样?

2、看到小树冷了,爷爷做了什么?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3、指名说说句子的意思。

4、板书:穿衣,不冷。

5、教师范读,你听出了什么? (教师范读时,突出"暖和的衣裳"。)

6、看看图,说说"暖和的衣裳"指什么?有什么用?你还知道暖和的--------?

7、指导读第二段,读出爷爷的关心和小树的高兴。学生练习读,同桌同学互读。8、指名读,其他同学听听哪儿读得好,哪儿读的还不够。

9、小树不冷了,它会对爷爷说什么话?引导学生分别戴上头饰开展口语交际。

10、演一演第二段。

(三)第三段。

1、在爷爷的精心照料下,小树安全地渡过了寒冷的冬天,到了夏天,小树变样了。(教师出示课件:夏天枝叶茂盛的小树)

2、你发现小树的变化了吗?

3、夏天到了,小树是怎样回报爷爷的呢?板书:撑伞,不热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哪读得好,哪儿读得还不够,应该怎样读。

5、看图说一说,夏天,绿色的小伞指的是什么?你还知道绿色的------?

6、爷爷在树下乘凉心情会怎样?爷爷会说些什么呢?小组进行讨论。

7、演一演第三段课本剧。

语文人教版教案篇3

一、新课导入:

1、一年四季中的春天让你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参考:春天万物生机勃勃;春天的雨;春天的花……

2、想一想以前是否学过有关“春”的句子。

参考:《春夜喜雨》(杜甫)、《春晓》(孟浩然)、《清明》

3、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现代散文《春》。(展示课件)

二、作者介绍:

1、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呢?——朱自清

2、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提醒学生看p64注解①)

3、(展示课件)补充介绍。

三、初步感知课文:

1、课件展示:生字词。(要求学生找写在作业本上)

2、听朗读(配画配乐)

要求:对照课文,找找看是不是有不一样的地方;注意停顿;给生字词注音,解释。

3、解决生字词。(请学生到黑板上写出来,教师利用课件订正)

4、文章的题目是“春”,那么作者写了春天中哪些东西?分别是在课文的第几段?

四、具体分析:

1、春天的草。

⑴“偷偷的”,“钻”——写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顽强的生命力,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修辞:拟人)。

⑵“嫩嫩的,绿绿的”——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

⑶哪一句可以看出小草的生长的状态?——第二句——长势喜人,面积大。

⑷除了写这些,还写了在草地上玩耍的人们,为什么要写呢?

⑸小结:(展示课件,全班齐读后提醒停顿,再读)

⑹拓展:你能给这幅春草图配一句古诗吗?

2、春天的花。

⑴齐读(要求:思考“写春天的草作者用了拟人,那么写春天的花作者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⑵评价朗读。

⑶写了哪些地方的花?可以看出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⑷写树上的花,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呢?

⑸写春草用了实写与虚写相结合的方法,写花用没用这种方法呢?

⑹这段里面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例子。

⑺小结:课件展示。

⑻拓展:你也来给这幅春花图配一句古诗。

五、作业

我们今天学了如何写春天的草和花,作者用了许多修辞的手法,现在已经是秋天了,秋天果实最多,你们试着来写写秋天的果实,要求用上两到三种的修辞手法;字数不少于50个字。

第二课时

一、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二、潜心精读:

1、春天的风。

(1)、春天的风有什么样的特点?——柔和(触觉)

(2)、作者除了用到了触觉,还从哪些方面不定期写春天的风?——嗅觉、听觉。

(3)、这一段中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引用

2、春天的雨。

(1)、春雨有什么特点呢?——像牛毛(密)、像花针(亮)、像细丝(细)、薄烟(轻)

(2)、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排比

(3)、作者还写了雨中的什么景物?是用了什么方法、顺序?——写了雨中的树、草、灯、人的活动。从静写到了动,从近写到了远。

(4)写春天的雨,作者一方面从正面写春雨的特点,另一方面用雨中的景物和人的活动从侧面来衬托春雨的可爱。

3、春天的人们。

(1)、以上几幅图都是写景,那么春天的人们又是怎样的呢?——欢天喜地的出来迎春,感受春的美丽。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起的?——从“风筝”,引到了孩子,扩展到“家家户户、老老小小”。

(3)表现了人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春天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写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三、小结:

文章一共写了五幅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四、作业设计

思考:

1、 为什么人们要迎春呢?除了迎春图写了人们对春天的感受,文章哪里还写到了?作者对春天是什么样的感觉?

2、 文章最后的三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3、 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 齐读课文。

二、 抽查背诵。

三、 精读前后两部分。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一句用了两种修辞方法,能找出来吗?能讲讲它们的作用吗?——叠用:把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表现了出来;拟人:形象,准确地表达出了春天还未到来。

2、课文的最后三句“赞春”如何“赞”的呢?

四、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五、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背诵。

六、体验与反思

七、作业

?我看冬天》,仿照《春》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

语文人教版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八、九、无” 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字和练习朗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以四季的图画导入,让学生谈谈四季的特点,并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从而导入本课——《四季》

二、 新课内容

(一) 读课文

可根据学生的要求,在课件中点击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按钮,分别学习课文。也可利用录音领读。

(二)认字:

会写的字:“七、八、九、无”,有笔画顺序。

生字:11个

(三)练习

1.分角色读课文。

分配小朋友扮演草芽、小鸟、荷叶、青蛙、谷穗、雪人,每句话的一、二两行大家读。第三行分别由演草芽、荷叶、谷穗、雪人的小朋友读。每个演员都要尽情发挥,表演起来,开始。

2.分组绘画四季。

师:老师再给大家一个表现的机会。我们学习了《四季》,大家能画出四季吗?现在老师给大家分四组,第一组为“春季”,第二组为“夏季”,第三组为“秋季”,第四组为“冬季”。你愿意画哪个季节,就到哪一组。(插“春、夏、秋、冬”小牌子。)

学生听音乐画画。

师:音乐停止,小朋友们也停下手中的笔,听他们说一说。

三、 总结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不仅画得好,说得也好。

播放音乐和四季的风景画面。

师:春天,温暖的阳光融化了山涧的冰雪;夏天,新嫩的绿叶有美丽的花朵为伴;不知不觉中,秋天便悄悄走近我们的生活,它无声无息,天空是那么开阔、高远;冬日,皑皑白雪珍藏了过去、而明天,将是一个令人欣慰的开始。

师:你学了这一课懂得了什么?

生:四季很美。

生:我们要保护自然,使四季更美。

师:最后让我们齐背课文,每位同学都可以尽情表演。

课后小结

春天,温暖的阳光融化了山涧的冰雪;夏天,新嫩的绿叶有美丽的花朵为伴;不知不觉中,秋天便悄悄走近我们的生活,它无声无息,天空是那么开阔、高远;冬日,皑皑白雪珍藏了过去、而明天,将是一个令人欣慰的开始。

语文人教版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

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词的有关知识。

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二、教学新课:

1、师范读课文,生自读,注意词的感情基调及节奏。

2、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说出本词创设的意境。

(2)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词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3)“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4)本词的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学生合作学习10分钟,教师个别进行辅导,然后集体交流。

3、重点解读:

鉴赏这首词美在哪里?

学生自主考虑,寻找“美点”,集体交流。

4、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搜集古人写“愁”的句子。

三、总结:这首词与《望江南》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四、类文阅读:李清照的《醉花阴》。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

2、练习第一二题。

《武陵春》教学片断实录

一、课前绸缪

师:我们古人写“愁”,可以说是穷形尽相,淋漓尽致,感人肺腑。让我们回忆一下,从你所知道的诗词当中搜寻,总结一下,古人通常是通过哪些物象来写愁的?用诗词来证明。

生:用月亮来表现愁。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生: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生: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生:用水来表现愁。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胭脂泪,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生:用酒来表现愁。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生:范仲淹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生:用梧桐来表现愁。李后主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生:用山来表现愁。白居易的“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生:李白、杜甫用头发来表现愁。李白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杜甫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师:这样看来。只要诗人词人的心境是郁愁的,天地万物都会被感染上愁绪,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这个道理。诗人们愁肠百结,所以百般写愁。我们再来看看他们是怎样具体抒发愁绪的。

师:诗人们抒发自己的愁绪。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触景生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一是直抒胸臆。老师说诗词句,大家说诗人的情感表达方式。

师:“巴山夜雨涨秋池。”

生:触景生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师:“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生:直抒胸臆。

师:“杨花落尽子规啼”、“东风无力百花残”。

生:触景生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师:“自古多情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

生:直抒胸臆。

……

师:通过具体物象来写愁,或触景生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让澎湃的情潮溢出心堤。我们今天再学一首婉约词《武陵春》,看看李清照又是怎样写出自己的愁苦的。

二、背景介绍。

绍兴五年,李清照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武陵春》这首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凉,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感情。

三、朗读指导。(示范朗读)

四、研读

师:你认为这首词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文眼)

生:愁。

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作者的愁绪?作者是怎样写愁的。

生:从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来写愁。

生:扣住细节来写愁。

生:运用新奇的比喻来写愁。

生: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师板书

描摹动作神态

扣住细节愁新奇比喻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五、欣赏

师:“风住尘香花已尽”。风儿停了,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又是春意阑珊(将尽)的季节。

师:是人怜花乎?还是花怜人?

生:众说不一。

师:你们说的都说得通。但老师认为是人花相惜,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这种理解更生动些。注意赏析的时候要融情于景。

师:“日晚倦梳头”,日上三竿仍无心梳洗,这句话采用含蓄手法,通过妇女特有的生活细节——倦于晨妆,反映了词人的满怀愁绪。为什么词人倦于梳头呢?用对称句来赏析。

师:红颜已老。

生:韵华已逝。

师:丈夫不在。

生:知己难觅。

师:对生活失去信心,

生:对现实充满失望。

师:所以词人懒于晨妆。

师:“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请美好的回忆来反衬现实的孤苦。要求句式对称。

师:以前:夫唱妇随,郎才女貌。朝看日出。

生:晚数星星。

师:短锄栽花。

生:长诗佐酒。

师:以前夫妇俩携手游天下名山,

生:并肩读千古奇文。

……

师:说不尽的美好,道不完的甜蜜,然而,这一切都不在了,只有山川依旧。请用晏殊的词句来表达这种物是人非的沧桑感觉。

生: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师:“欲语泪先流”,欲说无语,欲诉无人,唯有借两行热泪倾泻心中的无限哀愁。那夺眶而出的眼泪,是内心万重忧愁的外在表露。

师:“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哀愁本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词人却把它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是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辞。说说这三句是怎样把作者的心情写得一波三折的?

生:“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三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又紧紧抓住了作者的心。一波三折,耐人寻味。

六、师总结、生朗读品味。

七、拓展延伸

想一想还有哪些写愁的诗句,请找出来背一背,并说明其特点。

《武陵春》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下面问题。(7分)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上阕一个“”字写出了作者心绪不宁,无心做事的愁苦心情;下阕作者通过“”“”和“只恐”六个字凸显了词人一波三折的心绪,层层虐心,这样的构思与表现手法堪称新鲜奇特。(3分)

(2)这首词的主旨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历来被公认为写“愁”名句,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

答案:

(1)(3分)倦,闻说,也拟

(2)(4分)运用形象的比喻,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比作可用小船来承载的具体的东西(2分),形象地写出了内心哀愁的沉重(2分)。(或:作者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2分),形象写出了愁思的浓重(2分)。)

《语文人教版教案精选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