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精选6篇
不管是谁在写事迹的时候,都要保证自己的条理清晰,在平时生活中,我们都一定接触过事迹材料,下面是365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精选6篇,感谢您的参阅。
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篇1
云南农业大学体育馆副馆内座无虚席,来自该校各个专业的800余名师生在此集中观看、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当晚,朱有勇也现身会场,与该校师生进行分享交流。
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多年来致力于农业科学研究,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立足农村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主动来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12月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朱有勇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当晚,云南农业大学的师生们聚精会神观看“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视频节目,现场不时发出阵阵掌声。
“朱院士扎根乡村为农民的精神感染、激励着我,”云南农业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大四学生王楷元表示,他希望将来也能用自己所学技术为需要的乡亲们搭建电商平台,打开农产品销路。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是我的本分;作为一个科技扶贫代表,我不是一个人在努力,是成千上万的科技工作者都在努力。”朱有勇在分享中说,“全国成千上万的科技工作者把他们的科技成果应用到了千万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积极贡献,他们才是千万个‘时代楷模’。”
云南农业大学校长盛军说,朱有勇院士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立足农村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收获了漫山遍野的科技成果,他是农大人的骄傲。“全校上下要以朱有勇院士为榜样,弘扬奋斗精神,凝聚奋进力量,坚守初心使命,书写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农业大学的新篇章。”
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篇2
在全国上下埋头苦干、万众一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之际,中央宣传部2日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朱有勇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一段时间,朱有勇的先进事迹被中央媒体集中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干部群众普遍认为,朱有勇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忠诚践行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是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
“农民院士”是干部群众对时代楷模朱有勇的美称,这个“美称”形象诠释了朱有勇的事业,他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事业和农民的需求融合在一起。他说:“论文得写在大地上,理论成果要放到实践中检验。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这种踏踏实实,务求实效的科研作风,恰是新时代院士必须的风采,唯有这种风采,才能让科研成为国家发展强大的能量源泉,人民幸福的动力源泉。
在时代楷模朱有勇身上,他的信念坚定,志向深远,情怀美好,是新时代党员的楷模,是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标杆,是新时代公民学习的榜样。
朱有勇的信念坚定,坚定在具体的工作行动中。他把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践行到脱贫攻坚的行动中,主动到深度贫困区域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在他这里,信念就是行动力,信念就是主动力,信念就是表率力。他让时代楷模的“信念”二字闪烁出温暖的光辉,照亮人生之路。
朱有勇的志向深远,深远在农民的幸福梦中。他致力农业科学研究,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但是,他没有躺在成果的荣誉殿堂里安然享受,而是立足农村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把科技成果变成农业生产力,他创办院士科技扶贫指导班,为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培养了1000余位科技致富带头人。在他这里,志向贵在落地生根,落到到农民的需求上;贵在开花结果,芬芳在农民的笑脸上。他让时代楷模的“志向”二字释放出强大能量,铺就群众致富路。
朱有勇的情怀美好,美好在群众的生活中。他深入村村寨寨,接地气,树正气,昂扬大气;他跑遍田间地头,脚下有泥土,心中有群众,手中有群众喜欢的工作;他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与群众手拉手,心连心,同群众融为一体,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在他这里,情怀是一首党员群众亲密无间歌,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结合交响乐,在歌声中,初心闪烁;在乐章中,使命精彩。
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篇3
在云南,有这样一位农业专家,他扎根云岭大地,奉献三农事业,几十年如一日,恪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用辛勤汗水育希望之苗、浇幸福之花,用渊博学识尽兴党之责、务为民之实。这位专家,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
2015年,中国工程院对口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开展脱贫攻坚,召集在云南的工程院院士开会决定由谁来牵头这一重任。当时60岁的朱有勇毅然决然地说:“我最年轻,我来干!”接到任务后,他立即带着团队驻扎在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走进田间地头、深山密林开展实地调研。
调研过程中,朱有勇发现当地地处热带雨林区,温度高、日照长、水资源丰富,人均可利用土地多、种植条件好。当他看到,这个自然资源丰富本不该贫困的地区,因为没有技术、没有产业,当地群众素质型贫困问题突出,良好的自然条件并没有利用起来,心里很难过。
为此,朱有勇带领团队利用专业特长,科学制定了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发展措施,按下澜沧扶贫“快车键”,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在当地建立“科技小院”,和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全力以赴带领当地少数民族农民群众依靠农业科技脱贫致富。在全国首创的院士培训班上,1440名农民学到冬季马铃薯、林下三七、中药材、冬早蔬菜、畜禽养殖等技能。
四年多来,随着科技的注入,曾经搁置的“冬闲田”变成“效益田”,平均亩产3300公斤冬季马铃薯,为每户增加收入2500至7000多元;利用未曾开发利用的退耕还林思茅松林,成功开辟出科学种植有机三七,每公斤的干品价格能卖到8000元以上;昔日人畜共居、污水横流的山村,变成了亮化、绿化和美化的美丽村寨。朱有勇带领团队结合贫困地区实际走出了一条崭新而富有实效的精准扶贫之路。
目前,这里的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41.17%预计可下降至2019年的3%以下,实现了从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到 “云南省科技扶贫示范县”的跨越,为全国科技扶贫做出了有力的示范。
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篇4
朱有勇同志是一名科技工作者,他潜心科研、根植土地、矢志创新,以科教报国为理念,用满腔热血书写了一名优秀科技工作者的科研匠心和奋斗精神。成长于土地、根植于土地、收获于土地,“农民教授”成为他最喜爱的称号。他数十年如一日,扎根自己所深爱的大地,为我们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一名优秀科技工作者、一名优秀人民教师的精神风范和时代。他坚定信仰、情系农村、躬耕农业的为民初心和担当精神,他爱岗敬业、明道信道、筑梦育人的师者仁心和奉献精神,他潜心科研、根植土地、矢志创新的科研匠心和奋斗精神。
朱有勇院士爱岗敬业、潜心科研、长年根植土地,为云南当地农业发展和脱贫攻坚作出了巨大贡献。通过学习朱有勇院士的先进事迹后,中安街道中心幼儿园全体教职工深刻感受到朱有勇同志是一名人民教师,他爱岗敬业、明道信道、筑梦育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用满腔热血演绎了一名优秀人民教师的师者仁心和奉献精神。一名党员干部,他坚定信仰、情系农村、躬耕农业,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用满腔热血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为民初心和使命担当。
学后教职工纷纷表示,朱有勇院士是我们身边最鲜活的榜样,时刻提醒着我们作为幼儿园的一分子,应该严于律己、积极向上、履职尽责,以昂扬的斗志和精神状态,投身到幼儿园的保教工作中。
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篇5
“把论文写在云岭大地上,用田野实践做最好的推广。”这是我国植物病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最常说的一句话。
1月18日,朱有勇在云南农业大学就2017年度以云南方为第一完成单位的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关键技术及应用”和多家媒体进行了分享。
利用生物间的相生相克和多样性作用,实现生态防病治虫
据了解,该项目是从农田生态系统角度,应用生物多样性原理,探明了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效应及关键因子,揭示了关键因子控制病虫害的主要机理,创建了作物多样性时空优化配置控制病虫害的关键技术,并大面积推广应用,对解决农田作物品种单一化的难题获得了重大突破。
朱有勇介绍,随着作物种植品种减少,引起农田生物多样性降低,遗传单一化,导致病虫害流行,加之克隆品种的产生,大面积病虫害流行。为了防治病虫害农民会选择喷洒农药,对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构成潜在危机。
事实上,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朱有勇团队开始研究如何更有效、更生态环保的防治病虫害。
朱有勇说:“国际上在防治病虫害方面多是从育种角度探索,采用转基因、杂交方法,但很难成功。而我们则是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将一个农田看做一个生物体单位,充分利用生物间的相生相克和多样性作用,这样不会互相传染,不会导致大面积流行病虫害,能有效减少农药使用。”
朱有勇还说,十多年前在云南元江发现了玉米螟(也叫玉米钻心虫),喷洒农药也不能实现有效防治。研究人员在观察研究中发现,把玉米和甘蔗一起种植能有效防治玉米螟,甘蔗会产生气味吸引虫子到甘蔗上产卵,但甘蔗皮硬毛多,虫子吃不饱,长成成虫的概率就很小,于是产卵也随之减少,虫子也就一代代地减少。
“三个关键因素”实现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
朱有勇介绍,“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主要有“异质作物搭配、群体空间结构、错峰时间配置”三个关键因素。
异质作物配对就是什么作物跟什么搭配以及搭配标准的问题,作物病理相同的就不能搭配在一起。比如烟草与番茄会生一样的病,它们就不能搭配在一起,不然就会互相传染。
“因为作物之间的病理相传需要接触,而群体空间结构就是利用不同作物搭配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朱有勇补充说,高的和矮的搭配可以改善小微环境的条件,通风透光,不容易生病。马铃薯和玉米搭配,如果一个马铃薯要传染病菌给另一个马铃薯必须翻过玉米,而对病菌来说玉米是不容易翻过去的,这样就形成一道又一道防护墙,就像山林里的防火带,真正起到防止病害的作用。
“对于农作物来说,一下雨作物就容易发病,降雨有高峰,病虫害也有暴发高峰,错峰时间配置就是把两个高峰错开。”朱有勇举例说,滇东北的马铃薯晚疫病就是利用这种方法防止,马铃薯3月播种,6月份降雨高峰马铃薯已开花结果,7月份又到降雨高峰马铃薯就可以收成,价格也好卖。这和老百姓(603883,股吧)所说的“把天拉长”种一季改成种两季是一个道理。
研究有成果,农民得实惠
据了解,朱有勇团队对该项目的研究已有二十余年,研究团队在研究过程中善于发现、细致观察,积累到不少宝贵的经验。
在云南元阳梯田,朱有勇团队发现了稻鱼互作、稻鸭共作能显著降低病虫草害的发生。“鱼会用头把稻子上的虫撞下来吃掉,农民不用打农药。鸭子会把田里的草吃掉,农民就不需要用除草剂。”于是,“稻鱼互作延伸害虫天敌生物链”研究项目应运而生,通过此项技术,害虫虫口密度降低了34%。
朱有勇说,我们做的研究用于田野实践是最好的推广,把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农民得到了实惠,还能产生社会效益。
朱有勇表示,“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项目技术相较于一般作物病虫害防治预测、诊断、买药、施药等多个步骤来说更加轻简,是将作物搭配、行比行宽和播期配置等措施通过一次完成的轻简技术,农民易学易做,方便管理,在精耕细作的山地农业地区更好推广。
据了解,该项目已大面积推广应用累计3.02亿亩,减少农药51.6%~56.2%,对解决作物品种单一化难题获得重大突破,成为国际上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成功典范,作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的农业技术,促进了国际农业科技合作。
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篇6
成长于土地、根植于土地、收获于土地,我国植物病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朱有勇的大半生和土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农民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朱有勇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把“家”安在田间地头,时常穿着一身沾满泥土的迷彩服带领一帮农民群众在田里耕作,被农民群众亲切地称为“农民教授”“农民院士”。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的科研成果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比拿多大的奖项、给多少钱都更让我高兴。”
朱有勇,这个看上去黑黑瘦瘦的六旬老人,紧盯农业科技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创新性开启了不用农药来控制病虫害的探索之路,用30多年的时间和精力潜心钻研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研究的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境多样性系列重大课题。研究成果以“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理论”为题在《自然》杂志封面全文发表,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植保界在这个期刊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同时,在他的努力下,世界性难题“大宗中药材品种三七连作障碍”也迎刃而解。
他总是心系群众,始终全身心融入到贫困群众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尽心尽力为群众解决农业生产问题。2015年,中国工程院对口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开展脱贫攻坚,召集在云南的工程院院士开会决定由谁来牵头承担这一重任。当时60岁的朱有勇毅然决然地说:“我最年轻,我来干!”接到任务后,朱有勇二话不说便带领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深入研究当地自然条件,科学制定了产业发展措施。每次下乡,他总是第一个冲下车,有时直接跪在田里双手刨土,查看土壤土质、肥力及农作物根系发育情况;为找到适合当地的优势项目,他清晨就下田,深夜仍在研究问题,殚精竭虑,带领团队科学制定了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发展措施。4年多来,随着科技的注入,曾经搁置的“冬闲田”变成“效益田”,平均亩产3300公斤的冬季马铃薯,为每户增加收入2500元到7000元;在未曾开发利用的人工松林,成功实现林下有机三七种植,每亩产值可达10万元;在全国首创的院士专家技能扶贫班上,1440名农民学到冬季马铃薯、林下三七、中药材、冬早蔬菜等种植技能;昔日人畜共居、污水横流的山村,变成了亮化、绿化和美化的美丽村寨。
从农民子弟到院士,从院士到“农民教授”,朱有勇将论文写在了广袤的希望田野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