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模板7篇
一份成功的事迹材料能够产生宣传典型,评选先进的效力,写事迹是从平凡的岗位工作中发现闪光点,加以提炼升华,365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模板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篇1
重读张富清老人的生平经历,于平凡中感悟身为中国*人的光荣伟大;体味张富清老人的动人话语,于点滴中催发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使命。
坚守初心,不改本色。“党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这简单平凡的话语在此刻听来却那么掷地有声,71年前,他是西北野战军的突击队员,迎着枪林弹雨冲锋在前,战功卓著,是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64年前,他退伍转业,在湖北来凤县的艰苦山区奉献一生。7年前,他88岁,左腿截肢,为了不给组织添麻烦,更为了让子女
“安心为党和人民工作”,装上假肢,顽强地站了起来。现在,他95岁,仍然坚持学习。他说:“人离休了,政治上思想上绝不能离休。”作为一名中国*党员,张富清用自己的行动见证了自己的铮铮誓言,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身为*员的初心和使命。
朴实纯粹,淡泊名利。深藏战功63年,因为一次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这位老人才重新被人们认识。谁曾想这位平时默默无闻的张富清竟是立下赫赫战功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英雄,这让当时负责信息采集登记人员都为之震惊。每当提起70年前牺牲的战友,老人泪眼婆娑:“我的战功,和他们的贡献相比,差得很远;我现在人还在,生活等各方面都比他们享受得多,还有什么理由向组织提要求?”甘于贫苦,淡泊名利,装修、家具都是20世纪80年代的老样式,平日生活更是将勤俭节约融入了生活的点滴。在面对儿女工作时,时任革委会负责领导的张富清毅然让儿女下乡锻炼,到祖国更需要的地方历练成长,甚至在晚年患白内障进行手术时也只是选择了一副的晶体,而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老人用他的淳朴淡泊彰显了*员的高尚品格。
一心为国,造福一方。抗战时期的战斗英雄,复员转业后的人民好干部。哪里需要我就到那里去,哪里艰苦就到哪里去,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张富清抱定这样的一种信念扎根来凤30年,为官一任,张富清认真工作深藏功名,带领群众投工投劳,一起放炮眼、开山修路
……为来凤县带来了新气象,用自己的身体力行见证了*员干部的责任和担当。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正是有无数像张富清老人一样的人为我们负重前行默默付出,他们用鲜血和汗水捍卫了我们的建设成果,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党员的无限忠诚,这一切的一切也将不断地激励着我们新的一代继续向前,以无数英模先辈为榜样凝聚成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为祖国的明天不懈奋斗!
前进。
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篇2
年终岁尾,鞍钢集团钢铁研究院海工用钢研究所船用钢研究室内,从生产现场赶回来的严玲同团队成员分享刚刚得到的这一好消息时,整个办公室瞬间沸腾了起来。
作为鞍钢集团钢铁研究院海工用钢研究所船用钢研究室主任、海洋装备用金属材料及其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带头人,严玲与大家分享这份喜悦的同时,也在思考着下一步的工作。
“党的____报告提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们要充分发挥海洋装备用金属材料及其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作用,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进一步积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把更多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严玲说。
身为“钢二代”的严玲,早已把“钢铁情结”融入骨子里。儿时记忆中,鞍钢双职工父母在单位加班是常态,听着孟泰、王崇伦等鞍钢老一代劳模故事长大的她,渐渐深刻理解了鞍钢人的奉献及其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
传承钢铁意志,赓续红色血脉。严玲萌生了接过父母手中的接力棒,投身鞍钢建设、报效国家的想法。填报大学志愿,她选择的都是与钢铁相关的院校。1994年,严玲以优异成绩毕业,很多单位都向她抛来橄榄枝,但她毫不迟疑地选择了鞍钢,因为“要像父辈那样扎根鞍钢,奉献所学,钢铁报国”是她从未动摇过的信念。
信念是明灯,指引着前进的方向。进入鞍钢后,严玲始终坚持将科研方向瞄准国家需求,一路向前,作为主要参与者在国内率先开发出系列精轧螺纹钢筋,用于三峡大坝岩体锚固、路桥建设等国家重特大工程;主持研发的易切削钢填补了市场空白。
当国家建设海洋强国的号角吹响之时,业务能力出色的严玲被鞍钢委以重任,调入钢铁产品所造船和海工用钢项目组。“第一次接触到海工用钢材料的设计与研发,也第一次发现原来我们国家在材料领域有这么多的空白。空白意味着未知,也意味着有更多可能。”面对横亘在面前的一道道技术沟壑,严玲看到的是“钢铁报国”的机遇。
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篇3
1962年2月,彭士禄同志开始主持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和主要设备的前期开发。当时我国在核潜艇建造方面所掌握的知识近乎为零,包括彭士禄在内的所有人,没有人见过真正的核潜艇。彭老却说:“我们这批人有学化工的,有学电的、仪表的,大多数人不懂核,搞核潜艇全靠4个字——自教自学。”没有资料、图纸、设备,没见过实物……彭老带领科研人员用简陋的计算工具计算了十几万个数据,建立起中国核动力装置主要参数的计算方法,并最终确定了100多个参数。有时为了验证一个参数,科研人员没日没夜地“三班倒”,用仅有的一台手摇计算机和几把计算尺连续算上好几天。听着彭老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看着屏幕上彭老密密麻麻的笔记本、忘我工作的身影……我的思绪万千。
彭老一生热爱核事业,把核事业看作比生命还重要,为我国潜艇核动力和核电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垦荒牛”。如果教师都能像彭老那样热爱教育事业,我们的教育事业肯定能快速高质量发展。作为一名老党员、老教师,我要向彭老学习,躬耕不止,以身作则,率先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凡是要求学生做的事情或学习的知识,我自己先认真学习,或者与学生一起学习。陶行知说过:“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我发现和学生一起学习,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可以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遇到的困难,可以随时激励他们认真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集体荣誉感等。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效果,更要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一起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勤奋能驱逐学生的懒散;教师的自律使学生明白坚持的意义;教师的积极向上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充满阳光。用教师对生活的热爱、对学习的炽热去影响、激励、熏陶和教育学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浇灌与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才。
作为一名老党员,我也要讲述彭老的真实故事,把彭老奋斗不息、躬耕不止的感人经历告诉我的学生,激励他们用心学习,不负韶华,努力奋斗,长大后成为祖国建设需要的技术人才。
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篇4
“坚持,再坚持一下呗”
进入女高的陈法羽很快发现:关爱的同时,是严格的管理。
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课间出操1分钟站好队。张老师每天拿着小喇叭,不厌其烦地喊学生起床、跑步、吃饭、睡觉,“你们迟到一秒钟我也不干!”
张桂梅和病魔斗:“不能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无休止地看病上”;
她和贫困较劲:“挽救一个女孩拯救三代人”;
她对学校老师、学生要求严格:“坚持,再坚持一下呗!”这是张桂梅劝慰大家最多的话。
陈法羽说:“我们来女高读书是来改变命运的,不拼拿什么和别人比?张老师也在拼啊!”
校办主任张晓峰告诉记者,张桂梅老师是在拿命办学,师生们服气。
张桂梅的言传身教也感染着女高老师们。韦堂芸老师受伤左脚骨折,想到还有100多天就要高考,她拄着双拐给学生上课;杨晓春老师悄悄给学生垫付医药费、生活费,却从不往外说——这样已知和未知的故事,在女高还有很多。
张桂梅宿舍里有4张床铺,1张自己睡,3张留给“不听话”的和生病的学生。有名女生性格孤僻,和张桂梅住在一起。不管张老师怎么关心她、开导她,她都不怎么说话。张老师疾病缠身,每天早晨5点起床,忙里忙外一天,晚上还和她聊天。3个月后,这名学生抱着张老师痛哭,说一定好好读书。
“女高的许多学生家庭贫困、变故多,她们的心要好好去焐。”张桂梅说。
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篇5
学习他坚定执着的信仰信念,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对事业无限忠诚,不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用信仰的光芒,照耀前进道路上坎坷;把对信念的追求,落实在默默无闻、脚踏实地的具体工作中,通过不懈的勤奋努力,绽放出信念的力量。
要认真学习郑德荣同志的崇高精神,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以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精神,以善作善成、勇创一流的作风,改革创新,奋斗姿态,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为决胜全面小康、建设幸福美好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带来的5篇《时代楷模英雄人物事迹》,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篇6
张桂梅同志是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的优秀代表。她的先进模范事迹,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体现了她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和忠诚。
她没有生儿育女,却是女子高中近500名学生和华坪儿童福利院50多名她是党的-代表,集“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十大女杰”等荣誉于一身,多次受中央、省、市、县表彰,但是她没有骄傲自满,始终视自己为一个平凡的人,把崇高的人生价值追求铭刻在了平凡的工作岗位和繁琐的工作中。孤儿的“校园妈妈”、她30年如一日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平凡事业中,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身患多种疾病却常常超负荷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坚守三尺讲台。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尽职尽责的精神,钻研学校教学和管理,身体力行,教学成绩突出。
张桂梅同志是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的优秀代表,她的事迹平凡而伟大,思想朴实而闪光,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伟大的时代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展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和共产党员的时代风采。
张桂梅同志的精神充分体现了知识分子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一名普通人民教师把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具体落实到了自己的事业和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呕心沥血、淡泊名利和执着追求。她不是英雄,但是她用朴实、真实、感人的事迹赢得了人们对她的敬重。她在以下几个方面所彰显的精神内涵,深刻地感动了我。
用她的话说就是“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她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她热爱党,热爱人民,更热爱贫困山区的人民,为了办好女子高中,她锲而不舍,历尽艰辛,但始终坚信,依靠共产党就能办成事,就能成就她的梦,办一所女子高中的梦,让无数个贫穷的女孩子圆大学的梦,她要通过培养女大学生来促进我们贫困山区脱贫,促进现代文明建设,让孩子们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改变人生。
她不仅是一个优秀的党员干部,她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奉献给了人民,奉献给了她热爱的教育工作和学生。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要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怀着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公仆情怀,发扬锐意改革、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端正扎根基层、勤奋敬业的务实作风,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的工作。
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篇7
在中国化工集团的同事眼里,他是块头大、嗓门也大的“大邱”。无论在新疆大黄山还是内蒙古康乃尔,无论是技术岗位还是管理岗位,工程现场总能听到“大邱”洪亮的嗓音,有条不紊地安排着各项工作。
在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的百姓眼里,他是“不是华池人、胜似华池人”的亲人。争取项目、直播带货、入户解难……这位挂职副县长不是个摆架子的“大官儿”,倒像个踏实肯干的乡亲。
他是邱军,中国化学工程集团青年干部。在华池挂职副县长的两年间,他辞家别亲、舍身忘我,把一腔热血献给了老区群众,助力华池县2019年如期实现脱贫摘帽。
而他,也把青春热血和宝贵生命永远留在了华池。2021年1月8日下午,因抢救无效,邱军带着无限遗憾离开了他热爱的土地和亲人,年仅39岁。
“我来自农村,所以要倍加珍惜这样一次回馈土地和乡亲们的机会”
1981年,邱军出生于安徽省淮北市一个普通家庭。2001年,他考入安徽建筑大学,200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毕业后,邱军入职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所属的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17年成为东华公司项目管理部副主任。
2018年12月,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37岁的邱军主动请缨来到华池县。彼时的华池,既是国家级贫困县,又是六盘山特困片区县,还是甘肃省18个干旱困难县之一。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279户35596人,贫困发生率26%。
从八皖大地到黄土高原,离开了熟悉的工作环境和亲人朋友,面对着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邱军却没想过退缩。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来自农村,所以要倍加珍惜这样一次回馈土地和乡亲们的机会。”
华池的一草一木,见证着邱军服务乡村的信念。刚到华池的那些日子,邱军几乎每天都奔波在大山里,只为摸清把准贫困现状。每到一个乡镇,他都要与乡村干部座谈交流;每到一个村子,他都要看住房、看饮水、看产业发展;每到农户家里,他都要问收入、问教育、问医疗、问困难。
若是车辆难以到达的地方,他就步行前往。很多时候吃完早餐,吃下一顿饭已是夜幕降临。白皙的脸被晒黑了,嘴上干起了一层又一层皮,衣服上经常沾着土,黑皮鞋到了晚上就变成了“灰皮鞋”……一个多月时间里,他走访调研了华池县15个乡镇、75个行政村。手里的扶贫笔记记得密密麻麻,他还学会了华池方言。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扎实的走访调研,邱军不仅掌握了扶贫的第一手资料,还和群众打成了一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