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通用6篇
写事迹是从平凡的岗位工作中发现闪光点,加以提炼升华,在平常生活中,大家都肯定碰到过事迹材料,365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通用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篇1
朱有勇,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12月2日晚上9时,他的先进事迹发布后,引起云南省高校、科研院所广大干部职工和师生的强烈反响和热情点赞。大家纷纷表示,向“时代楷模”致敬!向朱院士学习!坚守初心,勇担强农兴农使命,为云南省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应用的贡献。
学榜样,增添前进动力
“新时期的农业科学家是什么样的?朱有勇院士用他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言行给出了响亮回答。”昆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二大班的黄胄表示,要将朱有勇院士精神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传承和发扬光大,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一起学时代楷模,做优秀青年。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杨俊涛说:“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向朱有勇院士学习,增强自己的道德责任感,努力成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积极、最活跃、最充分的青年先进代表。”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杨舒涵认为,朱有勇院士的先进事迹深刻诠释了科学家、科学成果应该如何为人民服务,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优质、可行的思路和方法。作为青年学者,一定要用行动示范解决顽疾,而非只是对老百姓纸上谈兵,务必戒除功利之心服务人民,未来的路,怀揣敬仰,踏实前行。
“朱有勇院士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寸亚玲表示,将以朱院士为榜样,继续立足本职,开拓进取,用自己的光和热照亮他人。
云南农职学院园艺技术二班学生李昊表示,朱有勇院士的先进事迹极大鼓舞了农业院校的学生,未来一定要努力掌握好专业知识,把青年学子的青春汗水和报国之志写在大地上。
“观看完朱院士的事迹后,我脑海中最先浮现的一个词就是‘无私’,他用自己的一身绝技造福一方百姓,不图名不图利,他常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比写在纸上更有价值,看到自己的科技成果漫山遍野开花结果,心里的欣慰,是发表论文无法比的!”云南中医院大学党委宣传部陈楠提出,作为高校的一名工作者,应当做到心中有责任、肩上有担当、身上有功夫,守正创新、积极作为,积极投身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
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篇2
朱有勇的智慧常常令同行击节叫好,而他又一直用自己的智慧解决农民生产中的问题。作为前辈,荣廷昭这样评价朱有勇:“他来自农村,是农民的儿子,对农业、农村、农民有一种天然的、深入骨髓的感情。所以他对农民的问题想得透彻,既要贴近科技前沿,又要能够解决生产问题。他有着服务‘三农’的情怀,选取了很多高原特色农业的技术难点在攻关。如解决三七连作问题,提出在松树林下种植三七,在迪庆香格里拉干冷河谷种植葡萄助藏族群众脱贫等,都是实实在在地为云南农民做实事。”
三七种植需要育苗一年、移栽两年后才成材采收,但种植过一轮三七的土地中就含有了很多病、虫,三七长势越来越差。过去的研究都是有什么虫“治”什么虫,效果并不好。朱有勇关注这个问题后,一改以往思路,聚焦土壤修复,经过反复试验,探索了一套成熟技术,用于育苗实现同一土壤的连续“耕作”,且在天士力等两家大型企业开始了“工厂化”育苗。对于这种创新工作思路的做法,吴伯志评价:“朱院士在选择课题和搞科研时,都充分显示出了他过人的聪明与智慧。”
朱有勇第一个提出在低热河谷区种植冬季马铃薯。这种智慧实现了农民增收。以前云南的马铃薯种植都是春播秋收。现在,德宏、普洱、西双版纳、红河、临沧等地的低热河谷大面积种植冬季马铃薯,曾经搁置的“冬闲田”变成“效益田”,亩产平均3.3吨的马铃薯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荣廷昭说,朱有勇尊重年纪大的同志,扶助年轻的同志,所以能团结同行一起做事情。提到中国工程院对口帮扶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事情,他说,朱有勇是带头人,也是桥梁和纽带。如今,院士们的研究成果已经在澜沧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了。
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篇3
“几年来我不仅课堂上听到朱有勇院士亲口讲他在澜沧科技脱贫致富的事,更在蒿枝坝实地亲眼看到朱有勇院士科技扶贫的成绩。朱有勇院士以个人魅力、用科技的力量,践行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际行动,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样板。”云南大学农学院院长胡凤益认为,朱有勇院士的先进事迹是云南大学农学院学习的榜样和楷模,将会激励着全院师生踏实学习认真学习,把学到的农学知识应用到云南农业经济建设主战场中,把论文写在云岭大地上。
“朱有勇院士让三七种植回归山林,回归自然,种植全程不用农药、化肥,解决了三七生产面临的高产低质、农残超标、连作障碍等问题,了三七无地可种的窘境。让中药材造福蒿枝坝村的百姓,通过中药材的保护和产业种植,增加蒿枝坝村这个贫困村的农民收入,让中药材真正能造福一方百姓,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所长金航为朱有勇院士由衷点赞。
云南农职学院农学院教授、云南省现代农业玉米产业体系试验站站长赵燕认为,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农业教育的科技工作者,要像朱有勇院士一样,做到身上有土、脚下有泥,把汗水洒在田野;既要把知识传授给面向“三农”服务的大学生,也要把农业技术教给农民,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篇4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是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过去30多年间,他带领团队研发的两项控制农作物病害技术,可减少60%的农药使用,并增产20%-30%,这两项技术造福了上亿农民。,60岁的朱有勇来到家乡云南最贫困的地区,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新目标:用科技改变贫穷。
在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朱有勇这样手把手地教当地村民种地,已经快五个年头了。20,中国工程院结对帮扶澜沧县,60岁的朱有勇到这儿长期驻村,澜沧县地处中缅边境,主要生活的是拉祜族。
朱有勇刚刚来到这里,发现当地村民一年只种一季水稻,有20万亩的松林,却没有任何利用,人均年收入只有元左右。怎么才能让当地农民脱贫?朱有勇首先用了半年的时间走遍了各个村寨。在走访调研中他发现,这里冬天不冷、林木茂密,非常适合种植三七等中药材。
三七怕光,人工种植都在大棚里。朱有勇要在松林间种三七,面临病虫害增多的情况。为解决这个问题,朱有勇带领团队开始“林下三七专项研究”课题。最终他们发现,在松林间的腐殖土里可以种三七,这样不会损害松林生长,不打农药同样可以解决三七感染病虫害。这项研究成果让林下三七从10%的成活率,大幅提升到70%以上。而天然无公害的三七,市场价已经卖到每公斤5000元。现在,当地采用合作社管理,贫困户出工出力,还能参与分红。
林下三七种植让村民有了额外收入,怎么才能更好地利用耕地,朱有勇也在思考。澜沧县没有四季,只分雨季和旱季。雨季种水稻,旱季土地闲置时,最适合种植怕雨水的马铃薯,如果每年11月份播种,三个月后就可以收获,不但使冬闲地得到利用,错峰上市的马铃薯,每亩地收入可达到近万元。
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篇5
榜样点亮初心“明灯”,先进指引使命“航向”。连日来,“农民院士”朱有勇的先进事迹不胫而走、四处传颂——群众说他是知百姓冷暖、解民生疾苦的贴心人,学生说他是彰学者风范的传道者,同行说他是“顶天立地”、矢志创新的科学家,而他自己却说:“我不过是一名农民教授,农民在前,教授在后。”“农民在前,教授在后”八字蕴含着千金分量,充分彰显出一名共产党人深厚的为民情怀,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作为一名已经迈入花甲之年的科技工作者,朱有勇刻苦钻研、造福人民,用“我年轻,我来干”的实际行动,尽心竭力为农民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他始终把“让农民过得好一点、农业变得强一点、农村变得美一点”作为矢志不渝的追求,数十年如一日执着探索,数十年如一日教书育人,培养出上千名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乡土技术员和致富带头人,实实在在地把科技成果带给农民,点燃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星星之火”。向朱有勇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知难而上、刻苦钻研、矢志不渝的执着精神,秉承“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追求,不计得失、不慕虚名,把个人价值实现与为人民服务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价值追求化作为人民谋幸福的不竭动力,创造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业绩。
“没有让老百姓享受到科技成果,是我的失职”,一句话道出了朱有勇对农民、农业和农村的深厚感情,展现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他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扎根基层、淡泊名利、苦干实干,把工作干在贫困群众的心坎上,用汗水换来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被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为“农民院士”。向朱有勇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坚守为民初心、永葆为民本色,激扬“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的使命担当,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发光发热,以“铁肩膀”扛起“硬担子”,用实在行动答好新时代为民谋福祉之“卷”,不负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篇6
吴伯志和朱有勇是大学同学,又一起留校任教。几十年来,他见证了朱有勇如何坚持一个科技工作者的本色,把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
朱有勇1977年恢复高考时考上云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师从云南农大第一代植物病理学专家段永嘉。从上学到工作,吴伯志对朱有勇最深的印象是勤奋、自律。“他有自己清晰的时间表,该吃饭的时候和大家一起吃饭、聊天,吃完饭很少逗留,直奔实验室。”有一次朱有勇主持中国一个关于粮食安全的咨询项目,大年初三就拉着团队去文山调研。大家都说:“朱教授一般过完正月初一就算过完年了。”40多年来,朱有勇不是在实验室做研究,就是下乡种试验田。为节省时间,吃饭也常常用泡面对付。
这样的坚持和刻苦是他取得过人成绩的基础。
“朱院士通过多年深入系统的研究,结合长期以来云南农业生产中作物间套种实践和农业生态自然规律,创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防病控病、高产高效、绿色生态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理论,其成果在指导我省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平华介绍。
但在30年前,朱有勇大学刚毕业开始研究这个课题时,业界并没有人对此感兴趣。“朱院士是顶着很大压力坚持下去的。”云南省植保植检站站长李永川回忆道。
一个不被看好的研究课题,朱有勇埋头苦干,一做就是。直到其学术论文在《自然》杂志上刊出,才蜚声海内外,得到了国内和国际科学界的高度评价和普遍认可。12月8日,朱有勇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也由此成为第一位云南“土生土长”的院士。
做科学研究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靠的是一股坚持和执着,靠的是甘于平淡。在召开的“滇型杂交水稻发展50年暨杂交粳稻科技合作论坛”上,朱有勇在发言中说:“当前,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很快,为开展科研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我们要沉下心、稳住气、刻苦攻坚、有所创新,做出一流的成果!”这也印证了他默默坚守的底气和理念。
